语文:1.2《祝福》相关素材——文章背景(新人教版必修3)
展开高考资源网《祝福》相关素材
1.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写于1924年。当时,正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低潮期,社会现实黑暗、压抑,由于对社会时局和民族命运的极度担忧,鲁迅的思想一度处于苦闷和彷徨之中,这个时期收入这个集子中的11篇小说,大部分以揭露社会现实黑暗、封建礼教吃人的实质,批判中国民众愚昧不争为主题,而《祝福》是集子中的第一篇,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篇。
2.关于鲁迅的故事
(1)“豫才”和“预才”
鲁迅刚到北京大学任教时,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周先生”或“豫才先生”,但鲁迅通常总喜欢把“豫才”写成“预才”。
有一天,一个好奇的教员问鲁迅先生:“周先生,你这‘预’和‘豫’字究竟有没有不同?旁边另一位教员随口应道:“这两个字是一样的,可以换着写。”
但鲁迅却很郑重地解释说:“这两个字原是一样的,但在我却是两样的。——我家里的人为我取名的意思,是希望我成为‘豫章之才’。可我呢?总感到自己还在‘预备’。而且,我在杭州教书时,教的也是预科,所以,我总是写这个‘预’,而不写那个‘豫’。”
此话传出,大家都为鲁迅的博学与谦虚所感动称道。
(2)吃面包皮
鲁迅在东京弘文学院留学时,常与挚友许寿裳同桌吃面包。许寿裳有一洁癖,吃面包时总要撕去边缘的皮,鲁迅却舍不得,总是拣起来吃掉。许寿裳很感诧异,于是问:“何以如此?”鲁迅随问答道:“我喜欢吃的。”许寿裳信以为真,此后,每次同吃面包,都特意把面包皮送给鲁迅。
多年之后,鲁迅与人笑谈这件往事时说:“由此可看出许先生的老实厚道。”
(3)工人求字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经常亲自到印刷厂去校对讲义稿,他衣着简朴,态度谦和,深受印刷工人的尊敬。
一天,有一个工人问鲁迅“就”字怎样写,鲁迅马上抽出一张纸来,提起笔,一点一横地写给他看。几天后,鲁迅又来到印刷厂,这个工人又来问“是”字怎样写,鲁迅又立即拿起笔来,写给他看。就这样,每当鲁迅来到印刷厂里,这位印刷工人总要向鲁迅请教,鲁迅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孜孜不倦地一笔一划写给他看,教他怎样运笔。最后一次,这位工人竟然问起鲁迅的名字来,鲁迅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但仍然写给他,并且加盖了图章。后来,这位印刷工人把那些单字凑合起来,裱成一幅屏条,条上写的是“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痕迹——鲁迅”。这原来写的是鲁迅《坟·题记》中的一句话。
(4)内外有别
鲁迅烟瘾很大,写作时抽烟,与人闲谈时也是烟不离嘴。有时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他书房里烟蒂的多少,断定他是刚出去还是出去很久了。鲁迅自己抽烟,烟友也就不少,所以鲁迅常常备有两种纸烟,一种是价格贵的,一种是较便宜的。
据肖红回忆,便宜的那种是绿听子的。她不认识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色的嘴,每五十支装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钱;而价钱贵的那种却是白听子的“前门”,在当时可算是高级香烟了。
平时,绿听子的便宜烟卷,永远放在他的书桌上,是鲁迅随时要吸的;而价格昂贵的前门烟,却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这种好烟,鲁迅总是放在抽屉里,来了客人,把它带到楼下;客人走了,又把它带上楼来,照旧放回抽屉里去。
“自己宁可节省一点,但招待客人却要大大方方的。”鲁迅待人接物总是这样内外有别。
(5)“祥林嫂”得救了
鲁迅十分关心中国妇女的苦难与解放,他的名作《祝福》写一个叫祥林嫂的农村妇女在丈夫死后逃到鲁镇做佣工,不久便被婆家雇人抢走卖到山里,卖得的钱用来给小叔子娶亲作聘金。后来祥林嫂的命运是很悲惨的,第二个丈夫死了,唯一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重到鲁镇作佣工,又因她嫁了两丈夫备受歧视与污辱,最后郁郁死于一个除夕的夜晚。这篇小说写于二十年代初期,不想许多年后,一个类似的故事又在鲁迅身边发生了。不过,现实中的“祥林嫂”结局没有那么悲惨,鲁迅伸出自己充满友爱的手搭救了她。
那是1929年底,鲁迅的儿子海婴出生了。为了让鲁迅可以专心地工作,鲁家经人介绍请来一个女佣。她是浙江上虞人,叫王阿花。阿花挺能干,做起事来又快又好,一面干家务,一面还哼着家乡的小调,把孩子哄得蛮惬意的。在闲谈中,才晓得她在家里被男人虐待,男人要把她卖出去,她才逃出来做工的。过了不久,阿花有点心神不定了,前后门一有风吹草动,她就丧魂落魄,像有什么人来抓她似的,不知如何是好,有时就直往楼上窜。这情况不止一次发生过,而且愈演愈烈。有一天,阿花出门办事,脚刚踏出门坎,就冷不丁撤了回来。她脸色发白,像大祸临头似地,急匆匆地跑到鲁迅跟前说:“不好了,不好了,那死鬼(指她丈夫)就在对门,要是被抢去怎么办?”鲁迅留心细看,发现对门厨房里果然有不少人,比画指点,叽叽喳喳在说着什么。原来阿花的丈夫从乡下来到上海,打探到了阿花就在鲁家帮佣,就利用各种关系,纠集一些流氓,想把她捉回去。知道情况后,鲁迅就出来对他们说:有事大家商量,不能动手动脚。经过几番较量,才多少煞住这伙人的势头。于是有四五天,阿花在内不敢出,流氓在外不敢入,双方形成了相持不下的局面。
当时上海的上虞同乡会,是一个被少数无赖把持的团体,竟在阿花丈夫的怂恿下,出面来鲁家索人,被鲁迅据理叱退。后来,又有乡间一位绅士前来调解。一见面,鲁迅认得这位绅士原来是过去在北京大学教过的学生,曾经有过来往的。这位绅士见鲁迅坚持不让把阿花带走,误以为是鲁迅要收下她为妾,而且他也知道鲁迅在钱财方面是不计较的,就说:“阿花的丈夫,原本是想抢人回去的,但既然东家要留下她,就听从帖补些银钱,好让她另娶一房媳妇。”鲁迅听了哈哈大笑,知道对方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当即予以澄清。这时阿花坚决要求离婚,不愿跟丈夫回去。后来经过乡绅的调解,鲁迅又请来律师办理,终于在1930年初,由鲁迅代付一百五十元的赎身费,王阿花才算摆脱了丈夫了纠缠,获得人身自由。鲁迅尽自己的能力,慷慨解囊,无畏相助,终于使一个有了反抗精神的妇女免遭祥林嫂的厄运。
鲁迅代付的这笔款项,原来说妥以后从佣资中扣还的,但过不了两个月,阿花另有所爱,离开鲁家走了。鲁迅替被压迫妇女出力解围,宁可自己受损失,也是心甘如饴的。阿花含笑告别,远走高飞了,不致再受人凌辱打骂,鲁迅的欣慰之情,实不下于被救者。
《文化泰斗·鲁迅》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
补充资料
1.封建思想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称为“罪人”。
(4)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2.祥林嫂的心理
(1)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委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迷信也同样毒害着样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3.可讨论的问题
(1)样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
首先反抗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她一点反抗性也没有。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她从未对压迫她的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的“罪过”,希望得到饶恕。
(2)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样林嫂。”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