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上册4 比第3课时教案
展开第 3 课时 比的应用
教材第 54 页的内容。
- 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 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课件。
课件出示:一个农场计划把 100 公顷地平均分成 2 份,分别播种小麦和玉米。小麦和玉米各播种多少公顷?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道题是把 100 公顷平均分成 2 份,这是一道平均分配的应用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平均分配方法的实例很多,但是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分配方法应用也很广泛,那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配制一种混凝土需要 2 份水泥、3 份沙子和 5 份石子。这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 课件出示教材第 54 页例 2。
师: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 500 mL 的稀释液)
师: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 1∶4 的比进行配制)
师:“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 1∶4”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在 500 mL 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 1 份,水的
体积占 4 份,一共是 5 份。
师: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 1 =100(mL)
4+1
水的体积:500 4 =400(mL)
4+1
思路二: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水的体积:500÷5×4=400(mL)
- 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 1∶4。
- 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 整理解题思路。
(1)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2)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总数×分率。
- 教材第 55 页“练习十二”第 1、2 题。
第 1、2 题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但描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善于转换各种信息。
- 教材第 55 页“练习十二”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组内交流。
- 教材第 56 页“练习十二”第 11 题。
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一开始我就将“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把书上的例 2 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画角第4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画角第4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5 圆2 圆的周长第4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5 圆2 圆的周长第4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
六年级上册2 圆的周长第3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2 圆的周长第3课时教案,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