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0 纸的发明一等奖课文ppt课件
展开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纸的发展历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纸的发明》,我们到书中去找一下答案。
四角方方, 薄面白净。 传播知识, 它打先锋。 ——打一物
蔡伦(约62-121年 ),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 ,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
创 携 存 制 蔡 伦 累 切 便 鲜 欧 洲 社
巧记: “仓”库旁有人拿刀“刂”守护。
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
巧记:“幼小无力” 头顶“田”。
巧记:人 “ 亻” 来 “更”好。
组词:朝鲜 鲜为人知
1.爸爸工作很劳累( )。2.这段文字于全篇来说只是个累( )赘。3.他积累( )的剪报有两万多张。
1.妈妈正在切( )菜。2.爸妈急切( )地希望我的身体尽快恢复。
这家便( )利店的商品很便( )宜。
这些鲜( )为人知的故事让我感到非常新鲜( )。
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
这本相册记录了我童年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我要好好保存好这本笔记。
东东最喜欢上实验课。
这里是“礻”,不是“衤”。
贡献:轻便:普及:传承:
重量较小,建造较易,或使用方便。
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
造句:爷爷有一双粗糙的大手。
(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造句:我的妈妈会编篾席。
初读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以及每个过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认真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作用是什么?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概括指出造纸术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认真读课文第2-4自然段,回答:古人造纸的历程有哪些?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我们的祖先最早记录事情的办法。
说明当时人们记录事情是多么费时费力。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字。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字。
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
转折,强调这种书的不足。
着重强调了这种书笨重、不易携带的特点。
后来我们的祖先记录事情的办法。
写在竹片上的字。
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手法,写出了用帛写字的利与弊。
再后来我们的祖先记录事情的办法。
这段话介绍了麻纸出现的时间和麻纸的利弊。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表示转折,强调用麻造纸的缺点。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介绍了改进造纸术的时间和人物,以及改进造纸术的依据。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动作描写,写出了蔡伦造纸的过程和方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写这种造纸法能传承下来的原因。
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一说我国的造纸术对世界的影响。
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写出了我国造纸术的传播及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与课文开头相呼应。
纸发明前:甲骨、青铜、竹片、 木片、帛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
本课记叙了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传播及影响,通过不同时期文字承载物的变化以及造纸术从诞生到改进的过程,叙述了造纸术的优势,赞颂了蔡伦等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阐明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体现了民族自豪感。
jì lù cū cā ōu zhōu( ) ( ) ( )
二、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伟大——( ) 方便——( ) 粗糙——( ) 便宜——( )
三、这些书写材料各有什么缺点?连一连。
龟甲、兽骨 竹片、木片 帛价钱昂贵、不能普及 笨重、不方便 坚硬
一、默读课文 ,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参考答案:造纸术发明以前: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写在竹、帛上;西汉时代:发明麻纸,但有弊端;东汉时代: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宜、实惠、大量制造。
二、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参考答案:西汉发明的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造出的纸既轻便又好用,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三、选做。 我国古代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成就。如:张衡发明了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祖冲之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查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公元132年(阳嘉元年),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 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经过试验,与所设制,符合如神,自从有书籍记载以来,是没有过的。 曾经一龙机发,地不觉动,雒阳的学者都责怪不足信,几天之后,送信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发生地震,众人于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后,朝廷就令史官记载地动发生的地方。
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大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祖父经常给祖冲之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张衡发明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祖冲之幼小的心灵。 祖冲之常随祖父去建筑工地,晚上,在那里他常同农村小孩们一起乘凉、玩耍。 天上星星闪烁,在祖冲之看来,这些星星很杂乱地散布着,而农村孩子们却能叫出星星的名称,如牛郎、织女以及北斗星等,此时,祖冲之觉得自己实在知道得很少。 祖冲之不喜欢读古书,5岁时,父亲教他学论语,两个月他也只能背诵十几句。气得父亲又打又骂。可是,祖冲之非常喜欢数学和天文。 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想起白天老师说的“圆周是直径的3倍”,可是他总觉得这话似乎不对。 第二天早,他就拿了一段妈妈量鞋子的绳子,跑到村头的路旁,等待过往的
车辆。一会儿,来了一辆马车,祖冲之叫住马车,对驾车的老人说:“让我用绳子量量您的车轮,行吗?”老人点点头。 祖冲之用绳子把车轮量了一下,又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3段,再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他发现,车轮的直径确实不是圆周长的1/3。 祖冲之站在路旁,一连量了好几辆马车车轮的直径和周长,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 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而后,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祖冲之终于通过数学计算,得出圆周长和圆直径的关系了:必然大于3.1415926,而小于3.1415927。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数学家,直到1000多年后,德国数学家鄂图才计算出同样的结果。 他是数学家,第一个把圆周率推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早于欧洲千余年。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早期,人们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贵,所以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这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秦代统一文字以后,汉字发展迅速。读书人要读正史和经典,佛教、道教教徒中的识字者也要读佛经、道经。这样一来,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显著提高。纸的发明,为社会提供了优质、轻便、价廉的书写材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籍的发展。南北朝是纸写本的繁荣时代,手抄本的盛行,使书籍产量大增,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但是手抄书籍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隋朝时随着刻划、拍印以及树皮布印花工艺的手工雕刻技术的进步,逐渐由简陋、粗糙的刻划,向复杂、精致、规范的镌刻方向发展,为手工雕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智慧的中国人在实践中发明了印刷术,在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后,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宋仁宗时的毕昇汲取前人的经验发明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0 纸的发明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0 纸的发明优秀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纸的发明,伟保伯,们便他价伦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纸的发明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纸的发明图片课件ppt,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四大发明,字词识读,部首笔画,组词造句,美术技术,我喜欢上美术课,雄伟伟大,记录录像,纪念册集邮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10 纸的发明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0 纸的发明教课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