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展开第2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1)
教学目标
1.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3.体会数形之间的关系,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一次体育课上,九年级(1)班的学生看着操场上的旗杆,同学们议论着能否测量出旗杆的高度.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帮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推进新课
一、合作探究
【问题1】 当我们进行观察测量时,仰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叫什么角?俯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叫什么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问题2】 出示课本上测量水杉树高度的方法,让学生探究求水杉树高度的方法.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在此之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请学生画几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特别是找出仰角是Rt△ADC中的∠ACD,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Rt△ADC中AD的长度,最后水杉树的高度还应加上测角仪的架高.
【问题3】 如图,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 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精确到0.1 m)
分析:(1)例题中出现许多术语——株距、倾斜角,这些概念学生未接触过,比较生疏,而株距概念又是学生易记错之处,因此教师最好准备教具:用木板钉成一斜坡,再在斜坡上钉几个铁钉,利用这种直观教具更容易说明术语,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2)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如图).已知:Rt△ABC中,∠C=90°,AC=5.5,∠A=24°,求AB.
(3)学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完全可以独立解决.教师可请一名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
二、巩固提高
【例题】 正午10点整,一渔轮在小岛O的北偏东30°方向,距离等于10海里的A处,正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向南偏东60°方向航行.那么渔轮到达小岛O的正东方向是什么时间?(精确到1分)
学生虽然在初一接触过方向角,但应用很少,所以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能出现不会画图,无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学生独自尝试之后应加以引导:
(1)确定小岛O点;(2)画出10时船的位置A;(3)小船在A点向南偏东60°航行,到达O的正东方向位置在哪?设为B;(4)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三、达标训练
1.某人沿倾斜角为β的斜坡前进100 m,则上升的最大高度是( ).
A. m B.100sin β m
C. m D.100cos β m
2.从地面上的C,D两处望正西方向山顶A,仰角分别为30°和45°,C,D两处相距200 m,那么山高AB为( ).
A.100(+1) m B.100 m
C.100 m D.200 m
3.解决导入中提到的问题,如果给你提供测角器和米尺,你能帮九年级(1)班的同学求出旗杆的高度吗?如果能,试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并说明理由.
本课小结
1.弄清俯角、仰角、株距、倾斜角等概念的意义,明确各术语与示意图中的什么元素对应,只有明确这些概念,才能恰当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在这类实际应用题中,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把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虽然有一些专业术语,但要明确各术语指的什么元素,要善于发现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问题.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沪科版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巩固提高,达标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1学年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巩固提高,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