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全套教案
展开
2020最新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Z J
版权所有
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
学
设
计
学校: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 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材分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活动1: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活动2: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生活认知较多,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z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j。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同学们周围充满这各种不同的声音,同学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并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聆听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初步认识到声音是同学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声音。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听声音,辨声音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
2.教师引导: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z在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声音,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各种声音都是不同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来探究声音的奥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板书课题:1听听声音
3、出示课题:1、听听声音
二、探索:倾听周围的声音
(一)活动一:听声、描述声音
材料准备:课件微课视频材料、作业本、班级记录表
1.课件播放声音,仔细听听,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呢?(要求学生:①教室内保持安静;②把听到的声音记录在作业本中。)
2.研讨: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
预设:鸡叫声、猫叫声、风声……
3.描述声音: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
(教师播放微课视频,学生观看)
通过视频,你学会用科学词汇来描述我们听到的声音了吗?
(预设:鸟叫声:很动听,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4.小组交流:看了微课后,把你听到的声音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5.反馈交流:教师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记录在“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中。
6.教师总结: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悦耳的或刺耳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
(二)活动二:声音分类
[材料准备:“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
1.提问:请大家看我们的班级记录表,这些都是我们刚才听到的声音,你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
全班交流:我听到的声音
听到的声音
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
鸟叫声
鸟的喉咙
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汽车喇叭声
司机按汽车喇叭
很响(强),比较刺耳
狗叫声
狗的喉咙
比较响(强)
咳嗽声
人的喉咙
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
雷声
云层的碰撞产生
响(强),低,比较刺耳
下雨声
雨滴撞击物体
比较轻(弱),悦耳
溪水声
溪水撞击物体
比下雨声响,悦耳
马蹄声
马蹄撞击地面
比较沉闷(低),有节奏
敲门声
手指撞击门
比较响(比较刺耳)
闹铃声
闹钟指针撞击闹钟
很响(强),比较刺耳
鼓声
鼓棰撞击鼓面
很响(强),比较沉(低)
笛子声
嘴巴吹,手指按
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2.讨论:小组内讨论分类标准。
3.反馈:(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
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声音方面的知识或问题呢?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
三、对声音问题的思考
1、师:我们对12种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相信,再次听到它们,可以马上说出它们是什么声音。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声音,一起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活动手册)
生拿出活动手册,记录并交流
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3、教师引导:同学们,有关声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的接触到,大家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四、听音乐,辨声音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音乐。
教师相机播放《闪亮的小星星》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要求:你能识别这段乐曲中的音符吗?它们的高低顺序又是怎样的?
学生听音乐,边听边思考。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欣赏音乐《闪亮的小星星》,我们识别了乐曲中的音符,并且说出了他们的高低顺序。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存在。声音有强弱变化,这些强弱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体验。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魅力。课后,请大家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查阅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设计】
1.听听声音
高、低、强、弱 动物
悦耳、刺耳 自然界
人类生产生活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 下列声音中,( )属于人为制造的声音。
A.海浪声 B.歌声 C.风声
2.无论在任何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声音。( )
A.正确 B.错误
3. 不能用来描述声音的是( )
A.高、低 B.强、弱 C.多、少
二、操作题
试一试,用嘴发出不同的3种声音。
第一单元 声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
这节将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主要通过四个活动:
活动一: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活动二: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活动三: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活动四: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拓展活动,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产生。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
难点: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秘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锣、演示台、记录单等。
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栓有细绳的
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并描述了声音,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引导: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探索:物体怎样发出声音
活动一: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材料准备:橡皮筋、橡皮筋固定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出示一根橡皮筋:同学们,这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橡皮筋,我们可以让他发出声音吗?
实验要求: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实验步骤。
第1步: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
第2步:采用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等方法,看一看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第3步:弹拨、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第4步: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橡皮筋本身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且交流讨论,完成实验报告。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报告,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学生弹拨皮筋,观察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初步提出观点,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活动二: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材料准备:钢尺、鼓和音叉、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学生活动手册]
图片一:轻轻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细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
提示: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
学生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活动三: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图片二:轻轻的击鼓,让鼓发出声音。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学生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活动四: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图片三: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学生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三、研讨:实验发现
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全班交流,预设:
生1:我发现这三种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本身都在振动。
生2: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生的小鼓时,发现小鼓在振动。
生3: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发现音叉也在振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钢尺、小鼓和音叉在发声的时候,本身都在振动。由此可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拓展:我们的发声器官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我们是怎样发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发声器官。
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一幅图片以及旁边的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人类的发声器官——声带,体会声带发声的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把手轻轻的放在喉结处,然后大声的说话,认真的感觉声带的振动。
五、小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怎么振动的?
【板书设计】
2.物体怎样发出声音
方法
敲 力的作用
打 重复地 物体振动
拨 往返运动
弹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可以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现象,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表示振动。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作业设计】
1. 用力弯曲直尺,直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直尺没有( )。
A. 振动 B.断裂 C. 受到力
2.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____而产生的。
3.我们平常听到蚊子“嗡嗡”声,是由蚊子的( )振动引起的。
A.口器 B.翅膀 C.触角
4.操作题
试一试,用身上的器官发出不同的4种声音。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设计实验和借助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实践和实验对科学技术探究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音叉、水槽、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教师敲击鼓面,引导: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一说敲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聚焦
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鼓声,房间里空荡荡的,似乎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的了。会不会是空气传播的声音呢?
发现问题,声音是否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三、探索
活动一: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实验材料:玻璃罩、抽气筒、闹钟
实验步骤: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观察能否听到闹钟的声音。
(2)用抽气筒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倾听,观察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否发生变化。
(3)将玻璃罩内抽至接近真空状态,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是否有关?》
实验分析:
开始能清楚地听见闹钟的声音,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弱。玻璃罩内接近真空状态时,就无法听见闹钟的声音了。
实验结论:
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活动二: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比较一下耳朵贴桌面与不贴桌面有什么不同。
实验方法:
(1)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听一听同桌在说面另一端抓挠桌面的声音。
(2)坐直,将耳朵离开桌面,同桌继续用手轻轻抓挠桌面,比较这两种情况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现象: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要比不贴在桌面听到的声音清晰。
实验分析:
我们把耳朵贴在桌面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桌面传递过来的,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当耳朵离开桌面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所以耳朵贴在桌面听着清晰。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通过桌面(固体)传播,桌面(固体)传播能力要比空气强。
活动三:探究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实验材料: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装一半的水,等待水面平静。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慢慢将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2)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一部分,让另 一名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观察是否能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
播放实验视频《声音能否在水中传播?》
实验现象:
(1)用敲击过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看到水面荡起水波,这个水波是从音叉开始的,并且逐渐向四周扩散。
(2)将耳朵贴在水糟边时会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从水中传来。
实验分析:
(1)音叉接触水面荡起水波,说明物体在振动发声的同时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并且会从中心(声源)处以波的形式逐渐向四周传播。从这个现象可以想象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的传播形式。
(2)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因此当耳朵贴在水槽边时可以听到水中音叉振动的声音。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
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四、研讨
回顾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四、拓展作业
制作土电话,做一个土电话
现象:
直接听或者在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松弛状态下听,都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内容,将电话线(棉线或尼龙绳)拉直后听,可以清楚地听到对方说话的内容。
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纸杯→棉线→另一端纸杯→杯内空气→人耳。
学生制作土电话,理解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路径。
【板书设计】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和液体中传播。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
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对耳郭和耳膜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郭的作用。
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自制鼓膜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时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于鼓膜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听诊器。
小组:A4纸、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1.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
2.提问:对于耳朵,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
二、探索:耳的结构及作用(预设22分钟)
(一)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材料准备:“耳的结构”的挂图或模型等。]
1.出示挂图或模型,提问:你发现耳有哪些结构呢?谁来说说看?
2.学生交流耳的结构。
3.追问:那么你认为这些耳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是呀,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
(二)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
[材料准备:A4纸或大书本等。]
1.学生小组活动: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
2.交流:借助“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更响亮。
3.小结:耳郭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收集声音。
(三)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材料准备: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活动手册等。]
1.学生用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等制作鼓膜模型。
2.观察1:当保持音叉与气球皮距离不变时,用强弱不同的力敲打音叉,观察气球皮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3.观察2:用相同大小的力敲打音叉,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4.交流:发现用力强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距离近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
5.小结:声音能够引起气球皮的振动,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明显,距离越近,振动幅度越明显。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一)研讨一: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反馈交流:我们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了鼓膜的作用。
2.小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二)研讨二: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
[材料准备:听诊器]
1.交流:耳郭与纸喇叭能帮助更好的收集声音。
2.观察听诊器,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3.小结:听诊器头的薄膜能够帮助收集声音,胶管和听筒起到更好的传播声音的作用。
四、拓展:兔子的耳朵
兔子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五、小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板书设计】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外耳——中耳——内耳——大脑
耳郭 鼓膜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对现象的理解后总结出。
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
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
【作业设计】
1.鼓膜的特点是( )。
A.薄而有弹性 B.厚而有弹性 C.薄而没有弹性
2.我们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声音发出的方向,这是为了增强耳朵中( ) 的作用。
A.鼓膜 B.耳道 C.耳郭
3.在用气球皮、口杯、橡皮筋做模拟鼓膜振动实验时,气球皮模拟的是( )。
A.耳蜗 B.听小骨 C.鼓膜
5.声音的强与弱
【教材分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教学课件。
学生: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聚焦: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
[材料准备:一段音频]
1. 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教师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预设:通过这个小游戏感受到声音强弱的变化)
2. 教师指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也成为声音的强弱不同。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预设:学生会提到和用力大小有关)
3. 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
二、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2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
1. 出示尺子,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教师揭示“音量”的概念。
2.学生相互合作,先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进行观察发出不同声音时钢尺自身的变化。交流后出示“振动幅度”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上台来画一画看到的振幅情况,最后统一用“ ”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
3.出示活动单,明确活动要求。组内合作,依次观察并记录尺子、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
振动物体
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
声音强弱
钢尺
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橡皮筋
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鼓面
轻轻击鼓
用力击鼓
(第5课 活动单内容)
(二)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
[材料准备: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
1. 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
2. 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3.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
三、研讨:实验发现
1. 学生反馈交流: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能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
小结: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 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学生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到音叉等发声物品都具有这些特点。)
1. 拓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
2. 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预设:联系到上节课,学生容易想到鼓膜的作用。若学生仅提到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幅大小不同,教师需要追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耳听到声音,必须是振动物体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在不断地带动下最终鼓膜附近的空气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
小结:因为物体振动幅度不同,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幅度也不同,传入我们耳中的声音强弱不同。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强弱,了解了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表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声音除了有强弱之外,还有高低之分,下一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的高与低,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板书设计】
5.声音的强与弱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完成表格后,可组织学生组内进行对比、分析,根据问题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业设计】
1.先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 )。
A.变强了 B.变弱了 C.变轻了
2.与轻轻拨动橡皮筋相比,用力拨动橡皮筋后,它的振动幅度( )。
A.变小了 B.没有变化 C.变大了
3.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答: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与低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6课,是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敲击钢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将采用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音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外长度的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钢尺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
难点:推测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能用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把尤克里里
小组:一个钢片琴、一把口琴、一把螺丝刀、1把钢尺、1 本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一把尤克里里]
1.在上课前,老师先考考大家的耳朵。接下来我会弹2个音,请你听一听这2个音有什么变化?(拨弹尤克里里,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第2组。(拨弹尤克里里,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接下来老师弹一组高低不同的声音,请你听听是从低到高还是从高到低变化的。(老师用尤克里里拨弹一组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有高低和强弱的变化,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的强弱变化与振动幅度有关,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高低。【板书:1.6 声音的高与低】
二、探索:(预设9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个钢片琴、一把口琴、一把螺丝刀]
1. 请大家拿出钢片琴,试着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敲击不同长度的钢片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 接着拿出口琴,怎样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口琴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
3. 大家见过口琴内部吗?请各小组小心拆开口琴外壳,看看它的内部结构,一边吹一边找它的发声部分在哪。
4. 口琴的内部结构:由外壳、音格、金属板组成。金属板上是口琴的发声部分——簧片,当我们吹或吸气时,口琴的簧片会振动起来发出声音。
5. 请你仔细观察,比较钢片和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与钢片、簧片有什么关系?(预设:簧片和钢片的长短不同,导致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越长的声音越低,越短的声音越高。)
6. 我们发现,钢片、簧片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钢片、簧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板书: 物体越长 声音越低
物体越短 声音越高】
7. 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又与振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用钢尺来研究与振动的关系。
二、探索: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把钢尺、1 本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
1. 用钢尺该如何研究呢?怎样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预设: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
2. 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先进行预测,并说说理由。(预设: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伸出桌面越短,声音越高。)
3. 那么它的振动情况又会怎样变化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寻找规律。实验前,老师有几点提示:
n 按长度变化顺序依次拨动钢尺,寻找规律
n 从侧面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
n 为了保证公平,每个长度尽量按压到相同的幅度
n 重复实验至少3次
4. 最后,请大家把实验结果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接下来就开始实验吧!
5. 学生相互合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 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 学生反馈交流: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长度的钢尺,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振动的快慢也不同。
2. 究竟谁振动得更快?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慢动作”拍摄功能,看看放慢32倍后结果如何。(播放微课)
3. 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振动有什么关系?
【物体越长 板书:振动越慢 声音越低
物体越短 板书:振动越快 声音越高】
4.练习:观察下图中的编钟、钢管、音叉,推测他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说理由。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我们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强弱与什么有关,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发声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下节课我们将试着让琴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板书设计】
6.声音的高与低
物体越长 振动越慢 声音越低
物体越短 振动越快 声音越高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根据你所使用的钢尺的长度来确定,课件内的长度仅供参考。
2. 有条件的可以给每组 4 把钢尺,更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并按照学生
活动手册中提示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
【作业设计】
1.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探索尺子音高变化时发现,尺子伸出桌面越长,( )。
A.振动越快,音高越高 B.振动越慢,音高越低
C.振动越快,音高越低 D.振动越慢,音高越高
2.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下列日常用语中所讲的“高”指的是音高的是( )。
A.“喂,我听不到,你的声音再高一些。”
B.“你的声音很高,我听得很清楚。”
C.“请勿高声喧哗。”
D.“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3.右图是一个弦乐器——尤克里里,它
可以通过一只手在按弦区按弦,另一只手在
按
弦
区
拨
弹
区
①
②
拨弹区拨弦来发出声音。当我们拨弹同一根
弦时,手指按住①位置发出的声音和②位置
发出的声音( )。
A. ①位置高
B. ②位置高
C. 因为是同一根弦,所以一样高
D. 无法判断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
聚焦板块通过玩乐器,初步体验初步体验弦乐器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出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不同因素。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弦的粗细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乐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拨动不同的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手指按压再不同位置拨动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松紧,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但是,对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识不明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长短粗细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
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就低。弦乐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物体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对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进行假设,说明理由。并通过反复的观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发现物体音高变化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影响物体发出音高变化因素表现出探究兴趣,并提出假设。
2.能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影响弦乐器音高的因素
难点:设计能让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尤克里里。
小组:尤克里里、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尤克里里]
1.出示尤克里里,简单介绍,教师弹奏乐曲。学生欣赏。
提问:你们知道尤克里里是怎样发声的么?
提问:揭题:我们可以怎样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预设:拨动不同琴弦、按琴弦的不同位置、转动弦的松紧)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弦的发声规律。
二、探索一: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材料准备:尤克里里]
1.出示实验器材,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
2.出示实验要求及记录单:
1、仔细观察、思考,完成你的预测。
2、根据推测在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推测。
3、根据实验结果,完成记录单。
3.学生相互讨论,试验,观察体会其中的现象并记录。
研讨一:实验发现
1.学生反馈交流: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小结:弦的粗细、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弦的松紧
2.提问:弦的音高变化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研究的?
小结:拨动不同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声音越高;拨动同一根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长短有关,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声音越高。转动琴准,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松紧有关,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声音越高。
探索二: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1.提问:怎样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
2. 学生相互讨论,反复弹拨试验,设计方案。
研讨二:实验发现
1.学生反馈交流: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的方案。
小结:1.由粗到细,手指依次拨动不同粗细的琴弦。2.从上往下改变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端的位置,另一手拨动琴弦。3.一手缓慢转动弦准,另一手拨动同一根琴弦。4.拨动不同琴弦,手指按住琴弦不同位置。
三、总结: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播放一段弦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进一步体会弦乐器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弦的音高与弦的频率、琴弦的距离、粗细、松紧都有一定的关系。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来制作小乐器。下一节课,我们就来动手制作我的小乐器,请大家准备好制作乐器的材料。
【板书设计】
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影响因素: 音 低 高
弦的粗细 粗 细
弦的振动部分长短 长 短
弦的松紧 松 紧
【作业设计】
1.在弹奏尤克里里前,小明发现弦的声音偏低于标准,他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调节( )
A.转动弦准使弦更紧 B.转动弦准使弦更松 C.两种方法都可以
2.影响乐器发声高低的因素有( )
A. 弦的粗细、长短 B.弦的松紧 C.A、B都会影响
3.在拨动尤克里里琴弦时,手指按在弦上的位置越往下,发出的声音越( )
A.高
B.低
C.不变
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教材分析】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纸”,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
2.通过口述、图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能从交流中提取信息改进自己的小乐器。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利用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可以改变我们听到的声音高低,并演奏悦耳的音乐作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
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小乐器并画出草图。
【教学准备】
弹拨类制作:组装纸板、皮筋、琴码
打击类制作:烧杯(500ml)、水、勺子
吹奏类制作:试管、水
小乐器设计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
1.图片出示几种常见的小乐器。
你认识它们吗?这些都是什么小乐器?它们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启发学生思考:我想做什么原理发声的小乐器、选择什么材料实现。)
2.听一段《欢乐颂》乐曲,今天我们就一起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来演奏这首曲子。(出示课题)
二、明确任务,探讨评价标准
1.问题: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小乐器必须满足哪些标准?
能发出声音→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在基本准确的音阶上)
可先出示三大类小乐器的制作所需材料
问题:怎样让橡皮筋/烧杯/试管发出声音?——皮筋振动/烧杯与水共同振动/空气柱振动
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改变皮筋松紧/改变烧杯中的水量/改变空气柱长度
怎样确认发声是否在准确的音阶上?——借助调音器(电子屏)
梳理标准:
1.设计图与小乐器成品相一致
2.能发出接近音阶的音高声音
3.便于使用,能演奏《欢乐颂》
4.制作精美,成本节约
5.分工合作,卫生整洁
出示材料,
(1)6根皮筋、组装纸板、琴码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2)烧杯(500ml)、勺子(金属勺)、水(12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3)试管、水(1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
2.明确任务分配(3分钟)
(1)小组讨论确定三大类小乐器的设计制作小组:你想做弹拨类、打击类、吹奏类这三类中的哪类乐器?小组确定选择材料:用你选择的材料和工具,画一画设计图。你打算怎样让它演奏出1、2、3、4、5等的音节?画出示意图。
(2)分享两个小组的设计。
问题:你更喜欢哪个小组的设计?为什么?有哪些优点?(找到不足,针对问题,自己思考、与人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大胆设计乐器草图,让教学的难点在小组的交流、合作、探讨和老师的适机点拨中得到解决))
(这些问题设计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乐器提供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二)制作与调试小乐器
1.学生制作我的小乐器。
(1)各组根据设计图,小组内几个同学分工制作,初步制作小乐器。同时小组内进行交流,边制作边调试。
(2)制作成的小乐器,能否用它试着演奏《欢乐颂》,看看它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3)调整和校对小乐器的音准,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乐器。
小组内分工合作。制作小乐器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到他人。制作时要注意安全,注意小乐器美观度。
(学生开始制作,学生进行制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教学辅导,同时老师更应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对其他的同学起榜样示范作用。)
做完后组内自我交流。
2.交流分享: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完善我们的小乐器。
三、展示:自制小乐器展示会。
根据评价标准,完成小组自评。
请得分较高的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演奏《欢乐颂》。
四、拓展:小结延伸
1.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
2.看一看:这些都是其他同学制作的小乐器。利用家中可以得到的材料,做一做其他类型的小乐器吧!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
【板书设计】
8.制作小乐器
黑板上贴上学生制作小乐器的设计图
【作业设计】
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
《制作我的小乐器》学习单
【项目名称】制作我的小乐器
【活动器材】选择相应材料,在( )内打“ √ ”。
( )纸板、琴码、橡皮筋 ★( )烧杯、勺子、水 ★( )试管、水★
【过程记录】
1.探讨成功制作完成小乐器的标准。【评价标准】见反面
2.利用所给材料,设计你的小乐器,画出设计简图。
组号:
提示:图文结合
有标注更清晰
【制作步骤】
1. 利用调音器调试所选材料,找到对应音高时材料的量,使它的发声更规律。
音高(唱名)
1(dou)
2(ruai)
3(mi)
4(fa)
5(sao)
音名
C
D
E
F
G
橡皮筋长度(厘米)
(琴码之间)
烧杯内水量(ml)
试管内水的高度(厘米)
确定几组长度/水量/高度后可利用图表推测下一个的数据哦。
2. 根据我们的设计图小组合作完成乐器的制作,并不断完善。
3. 尝试吹奏《欢乐颂》。
【解释交流】
1.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来解决的?
2. 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
【小组自评】
利用评价表进行打星评价
设计制作小乐器的标准:
1. 设计图与小乐器成品相一致
2. 能发出接近音阶高低的声音
3. 便于使用,能演奏《欢乐颂》
4. 成本节约
5. 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有分工有合作
1. 根据成果与图纸相对照,完全一致得5星。
2. 完成一个音阶可以拿到一颗星,完成5个可以拿到五星,类推。
3. 便于演奏,方便操作得5颗星。
4. 在给定材料外,每份橡皮筋或水会增加一块钱成本。不增加成本的小组得五星,每增加1元,减1星。类推。
5. 分工明确,注个人卫生和实验卫生得5星。
【成果展示】
1、 优秀小组成果展示
2、 思考,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今天这样的方法自制其它类型小乐器吗?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和消化,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受呼吸的过程,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3、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初步了解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感受呼吸的过程,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呼吸器官图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引导:我们无论是走路、玩耍,还是学习、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那么我们的身体又是怎样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2、呼吸和消化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感受我们的呼吸。
3、板书课题:1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
教师引导: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那么,我们的呼吸是怎样进行的呢?
出示呼吸器官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
呼吸器官主要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活动二:感受呼吸的过程
1、什么是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吸气的过程
引导学生做吸气的动作,感受一下吸气的过程,反复进行三次。
指生说一说吸吸气时的感受。
教师引导: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就会进入我们的肺。
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自己的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然后感受胸的变化。再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腹部深深的吸一口气,感受腹部的变化,然后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出示资料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学生再次做吸气的动作,感受吸气的过程和人体身体的变化。
3、呼气的过程
引导学生深深的呼一口气,然后初步说一说呼气的感受。
感受呼气的过程
指导学生把手放在肋骨上,然后深深的呼一口气,感受胸的变化,再把手放在腹部,深深的呼出一口气,感受一下腹部的变化。
出示资料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学生再次做呼气的动作,进一步感受呼气的过程,感受呼气时人体的变化。
活动三:了解氧气的作用
出示资料
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讲解:人体在呼吸时,一般是吸进氧气,供我们人体需要,然后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又产生氧气,为我们人体提供呼吸,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神奇的自然界。
活动四:模拟人体的呼吸
出示课本22页的下面模拟人体的呼吸装置。
了解呼吸装置,认识呼吸装置的组成以及模拟的人体呼吸器官。
动手操作,进一步了解整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了解吸气、呼气的过程中人体各呼吸器官的工作情况。
三、研讨
1、教师引导:学习到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呼吸的过程,那么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
我们人体还有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呼吸器官。
肺是气体和血液的交换场所,肺部是其他气道运送气体、排除气体的管道。
咽喉对气体有加热的功能。
鼻子过滤吸入的空气。
气管在人体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
膈肌收缩和舒张使肺气体流入和排出。
2、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性的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了解了人体呼吸的过程。关于呼吸,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就像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相信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2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呼吸的作用,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知道人的跑、跳等一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次数。
3、知道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肺的功能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4、知道呼吸功能强,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呼吸的作用,知道人的跑、跳等一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次数。
懂得人的呼吸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懂得呼吸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两个小视频,一是学生刚上过体育课,坐在教室里,直喘气的情景;二是学生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做作业时的情景。
2、教师引导:这两个小视频,一个是学生刚上过体育课的情景,一个是同学们安安静静的在教室里写作业的情景。这两种状态下,同学们的呼吸有什么不一样?
刚上完体育课,学生呼吸比较急促;安安静静的在教室里写作业,同学们的呼吸比较平缓。
3、其实不仅如此,我们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也会发生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呼吸变化的情况。
4、板书课题:2呼吸与健康生活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资料
出示课本23页旁边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呼吸的作用。
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可以帮助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发现呼吸是我们生命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通过呼吸来获得氧气,维持生命。
出示课本23页的柱状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从这幅图中,我发现人们吸进去的氧气比较多,呼出来的氧气比较少。
生2:从这幅图中,我发现吸进去的二氧化碳比较少,呼出的二氧化碳比较多。
生3:从这幅图,我们发现人的呼吸实际上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通过呼吸,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
活动二:探究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1、教师引导:人体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那么,我们的活动对我们的呼吸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话题。
2、第1步:测量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作为比较的基础。
教师计时,学生开始数一数自己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然后填写在活动手册上。一共测量三次。
3、第2步:思考我们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次数?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可能改变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
预设:
跑跳、走路、玩耍、骑车、打球、跳高、爬竿、踢足球、吃饭、游泳等等。
4、第3步:做有可能改变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做完之后,测量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出示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明白我们需要测量慢走20步之后、快走20步后、跳动20次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再做一做其他的活动,然后测量自己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要求先进行活动,然后测量自己每分钟的的呼吸次数,并且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回到班级,讨论交流活动情况,出示几份学生填写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从这些记录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
人在活动之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都会增加,而经过剧烈运动之后,呼吸的次数会急剧增加。
三、研讨
1、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人们在活动之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就会发生变化。那么人们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呢?
学生列举影响我们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
2、运动之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吗?有什么好处呢?
运动之后,人的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运动时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这是因为肌肉活动时,需要氧气的量增加了,呼吸加速加强,有利于肺功能的提高。
3、每当我们在活动之后,呼吸就会发生变化,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你注意到心跳速度的变化了吗?
每次运动之后,呼吸就会加速,与此同时,心跳速度也会加快。
4、教师小结:由此看来,运动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四、拓展
出示课本24页的下面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肺的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增强呼吸功能的作用。
肺部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部必须更加卖力的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如果呼吸功能比较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的跑跳、打球、做游戏等一系列活动,都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增强我们的呼吸功能,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下一节课,我们将研究肺活量的问题,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3.测量肺活量
教学目标
1、知道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会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并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看一看我们的肺活量是否符合健康标准。
3、知道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升肺活量,并能够为提升肺活量制定一个体育锻炼计划。
教学重点
了解肺活量,并能够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并能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提升肺活量。
教学准备
课件、口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出示一只口哨,提出要求:我们来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吹一吹这只口哨,看谁吹的时间最长。
学生吹口哨,比一比谁吹的时间最长?
采访吹口哨时间最长的同学,问一问吹口哨时间最长的秘密是什么?
教师引导:为什么有的人吹口哨的时间长?有的人吹的时间短呢?
(与人的肺活量有关。)
什么是肺活量?
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小结:肺活量是我们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刚刚我们深吸一口气,吹响这个哨子的时候,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长一些,而肺活量小的同学,吹响这只哨子的时间短一些。
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最近一次测量的肺活量数值吗?
学生说一说自己最近一次测得的肺活量的数值。
人的肺活量的数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发生变化。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自己的肺活量的数值?
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自己的肺活量。
板书课题:3测量肺活量
二、探索
1、要想测量肺活量,需要专门的工具,今天我们测量肺活量使用的是简易肺活量测量袋。出示简易肺活量测量袋,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外形特点。
2、讲解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
出示课本26页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第1步:展开测量袋。
第2步: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第3步: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去。
第4步: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我们测得的肺活量。
3、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记录好数据。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肺活量,选出班级肺活量冠军。
出示课本26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学生自由读一读并对照自己测得的肺活量,看一看自己的肺活量是否符合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1100毫升-2600毫升;
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毫升-2000毫升。
4、教师引导:肺活量是我们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讲,肺活量高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也好;而肺活量低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就比较差,因此我们要想办法提高我们的肺活量。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肺活量呢?我们来采访一下班级中肺活量高的同学,看看他们有什么小秘诀。
预设:
生1:我们可以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用鼻子呼吸时,要缓慢平静的呼吸,让氧气充分进入我们的肺部组织,并充分排出二氧化碳。
生2:我们可以做一些运动来提高肺活量,比较常见的运动有慢跑、跳绳、游泳等等。
生3:游泳在改善肺功能上有良好的效果,因为人体在水下的时候,肺部受水的压力,呼吸肌需要提高力度,才能维持正常状态,因此有利于呼吸肌的锻炼。
生4:提高肺活量,还可以做扩胸运动、振臂运动,虽然运动量小,但长期坚持,对于提高肺活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生5:吹气球是一个很好的增加肺活量的方法。
5、刚刚我们分享了提升肺活量的好方法,同学们有没有提升自己肺活量的打算呢?你又打算怎么做呢?
学生完成自己的提升肺活量的计划表。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提升肺活量的计划表。
6、教师引导:计划表仅仅是一个计划,要想真正提升我们的肺活量,还需要把计划落实到实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肺活量,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并且我们还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了我们的肺活量。课后,希望大家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肺活量。
2.4.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懂得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个重要活动。
2、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每天的饮食情况,说一说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哪些。
3、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分析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合作交流、收集资料等方法,了解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并且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对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概括每一类食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的图片、一天的食物记录表、食物分类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引导:我们人类从外界获得能量,一个是呼吸,另外一个就是饮食了。
出示课本27页的这张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食物,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板书课题:4一天的食物
二、探索
活动一:一天的食物
教师引导:课前,老师让大家整理回顾自己昨天吃的食物,并且记录下来。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一天的食物记录表,提出要求:
第1步:把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当然还可以在卡片上简单的画上实物的图片。
第2步:按照早中晚餐的顺序,将实物卡片摆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食物?
第3步:将同小组同学的食物卡片按顺序放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食物?
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以上三步的操作要求动手进行操作,并且完成以下的活动记录。
一天的食物记录
食物种类
食物数量
早餐
午餐
晚餐
教师出示学生一天的食物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同学们每天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活动二:给食物分类
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少则几种,多则十几、二十几种,下面我们来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分分类。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对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一步进行研究。
2、组织学生交流分类的标准。
预设:
可以按熟食和生食的标准来分;
可以按照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来划分;
可以按照肉类、菜类、水果类、主食类四类来划分。
教师小结: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分类,因为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分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标准,对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
3、提出活动要求,根据我们的标准确定食物能划分出哪几类?根据不同的类别将食物卡片分类摆放。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将食物分类的题目。
4、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食物分类的方法,并且展示本小组的食物分类结果。
5、出示课本29页的中间这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幅图中是怎样给一天的食物进行分类的,它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预设:
这幅图上是安照果蔬类、蛋白质类、淀粉类、零食类为标准对食物进行划分的。
果蔬类:香蕉、苹果、菠萝、芒果、西红柿、黄瓜、青椒、圆白菜、韭菜、茄子、西兰花等等。
蛋白质类:鸡肉、蛋、猪肉、香肠、牛奶等等。
淀粉类:饼干、土豆、粉丝、面条、面包、大米等等。
零食类:罐头等各种零食。
6、出示课本29页的食物分类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在这张记录表上,食物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分别又有哪些食物?
预设:
食物是按照肉类、菜类、主食类三大类进行分类的。
肉类:烤肉片、丸子、牛肉、火腿、烤鸡翅。
菜类:青椒、菠菜、土豆、白菜、黄瓜。
主食类:小笼包、豆沙包、米饭、面包、包子。
7、出示本班同学的食物分类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在这些记录表上,一天的食物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并且每个类别各含有哪些食物?
三、研讨
刚刚我们展示了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并且将一天的食物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请大家回头再看一看我们吃的食物,想一想一天中我们吃的最多的食物是什么?
预设:
生1:一天中,我们吃的最多的食物是主食类食品,如米饭、包子、面条等等
生2:是淀粉类食品,如米饭、面条、包子、面包等等。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了解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的种类,并将每天吃的食物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同时还知道了在这些食物中,我们每天吃的最多的就是主食类食品。那么,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中又有哪些营养呢?对我们身体又有哪些作用呢?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2.5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认识到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懂得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4.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教学重点:
识到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教学准备:
“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食用油、花生、馒头、棉签、白纸、碘酒、滴管、镊子、蛋清溶液、双缩脲试剂、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一天中所吃的食物,知道我们一天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来保证身体的正常工作,保持身体的健康,并且我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我们所吃的食物进行了分类。那么,大家知道,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吃不同的食物呢?
学生回答:因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板书课题:2.5食物中的营养
二、聚焦
出示图片:丰富的饮食
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只吃一种可以吗?
答:只吃一种食物是不可以的,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良。所以我们要吃很多种食物。
问:吃这些食物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
答:这些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促进我们身体健康成长。
三、探索
出示图片:牛肉、鱼、鸡蛋、馒头、米饭、牛奶、西红柿、黄瓜、苹果等食物图片。
问题:你知道这些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吗?
学生观察图片信息,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预设:牛肉能够提供脂肪、馒头米饭能头提供淀粉、鸡蛋能够提供蛋白质,苹果、西红柿、黄瓜能够提供维生素和水分。
小结:这些食物都是我们经常吃的食物,这些食物经营养专家研究发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问题:怎样才能知道食物中含有那种营养成分呢?
实验一: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材料:馒头、碘酒、滴管、培养皿方法: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食物颜色的变化。
现象: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按照教师介绍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二: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材料:食用油、花生米、棉签、白纸、培养皿
方法步骤: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物中存在脂肪。
再用其他食物(花生)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倾听实验介绍,按照教师要求,应用对比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三: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实验材料:蛋清溶液、双缩脲试剂、滴管、试管
方法步骤:用量筒取2毫升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双缩脲试剂A液,将双缩脲试剂和蛋清倒入同一试管混合,并振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再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3到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
现象: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四:检验其它食物是否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
学生应用所学实验方法检验其它食物是否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
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馒头中既含有淀粉又含有蛋白质,马铃薯中既含有淀粉又含有蛋白质,西红柿中都没有,花生种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鸡蛋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小结:通过实验检验我们发现在食物中有时含有一种营养成分,有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但有时有些食物的营养成分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时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要留心一下。
四、拓展
生活中没有一种食物能够提供丰富的全面地营养成分,因此我们要通过食用多样的食物来获取各种营养成分,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2.6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明白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3.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
4.在理解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
教学难点:
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案例:小明今年10岁,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但家长认为他现在是长身体的阶段,总让他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吃些蔬菜和水果。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请大家分析一下小明家长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小明家长总让他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吃些蔬菜和水果?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家长想让小明吃更多种类的食物提供更多地营养物质。
教师引导:怎样做才能营养均衡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2.6营养要均衡
二、聚焦
出示丰富的食物图片:
问题: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呢?有的人说喜欢吃的就多吃,有的人说各种食物平均吃,有的人说哪个食物营养多就多吃……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我觉得我们要根据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进行搭配着吃才健康,如果我们总依据个人的喜好去吃东西,很容易出现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的现象。
三、探索
介绍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居民的饮食健康,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
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
介绍具体信息:
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400克;
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300-500克和200-400克;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225克;
奶类和豆类食物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和豆类及豆制品50克;
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
膳食宝塔为居民健康饮食提供的信息是什么?
预设:
“平衡膳食宝塔”告诉我们,在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用量。
问题:我们如何依据平衡膳食宝塔设计自己的一天的食物呢?
举例说明同类互换,多种多样原则。
膳食宝塔包含的每一类食物中都有许多品种,虽然每种食物都与另一种不完全相同,但同一类中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往往大体上近似,在膳食中可以互相替换。
例如:
50g瘦猪肉相当于30g牛肉干,相当于80g生鸡翅。
50g大豆相当于110g豆腐干,相当于350g内脂豆腐。
1500毫升的水相当于6瓶250毫升矿泉水。
250克谷薯类相当于2到3碗米饭。
鸡蛋一个大约50克重。
组织学生设计自己一天的食物。
分享交流
四、拓展
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特征、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3.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4.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5.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口腔里食物在牙齿、舌等器官配合下的初步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馒头、镜子、学生活动手册、学生角色扮演用的门齿、犬齿、臼齿和舌头、食物模型、牙齿分布图、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同学用餐的图片,直接引入课题。
口腔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食物在口腔里会不会有变化呢?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板书课题: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二、聚焦
问题:食物能给人体提供养料和能量。我们是怎么将食物的的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的呢?
给出定义: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作消化。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问题:口腔里都有哪些器官能帮助消化?食物会在口腔里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牙齿可以帮助消化,牙齿可以咀嚼食物。
三、探索
活动一:研究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
演示:将馒头放入口腔,咀嚼一下、两下、三下,用镜子观察变化
提示:拿面镜子看一看自己咀嚼馒头的过程,说一说你的感受。(看形状,大小等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咀嚼馒头,仔细观察,回答问题:我们咀嚼馒头时,发现馒头越来越小,变粘了,变湿了
问题:咀嚼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馒头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让馒头发生了变化?
预设:是我们的牙齿和舌头以及口腔里的唾液让馒头发生了变化。
活动一:研究牙齿的特点和作用
介绍口腔中的牙齿:出示口腔模型图,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并介绍自己的发现。
同学观察图片,同时用镜子观察自己口腔中的牙齿
牙齿特点:门齿扁平状,像菜刀,犬齿尖尖的,臼齿很大,表面平平的。
小结: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有的扁平状像刀,有的尖尖的,我的平平的,它们之间互相配合将吃进嘴里的食物撕碎、切断、磨碎,口腔里的这个过程就是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其实口腔里还能自己分泌唾液来帮助我们软化食物。
活动三:模拟口腔中食物的消化过程
学生进行活动,模拟口腔中食物的消化过程,结合自身感受,懂得牙齿和舌共同配合才能将食物在口腔里进行初步消化,而且口腔里还能够分泌唾液帮助软化食物。
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食物在口腔里经过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将食物由大块到小块变小变软后在进入后面的器官进行消化。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了初步的消化。
四、拓展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牙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果我们对牙齿保护不当会发生那些变化?
介绍: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正确的刷牙可以防止蛀牙,对牙齿起到保护租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2.8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
2.认识到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3.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今昔功能补充完善。
4.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食物在食管和胃里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与能量,健康生活可以保护消化器官。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模拟胃的蠕动实验用的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透明塑料管、馒头、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人体消化器官图、教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知道食物在口腔里经过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将食物由大块到小块,变小变软,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了初步的消化,就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食物进入人体后又会经过哪些消化器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板书课题:2.8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二、聚焦
情景介绍:有时我们肚子饿、被食物噎到、胃痛、肚子痛的,根据你的感受,说一说食物进入身体后可能会经历哪些器官,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食物在口腔里进行了初步消化后将进入胃里进一步消化。
讲解: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三、探索
出示:人体结构轮廓图,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在图中填写消化器官位置。
出示人体消化器官位置图,请同学对比自己标注的位置。
我们通过画图的方式知道了食物在身体的行进路线,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食物在食道和胃中是如何进行消化的。
实验一:模拟食道的工作
实验材料:塑料管、馒头块
实验过程:
1.准备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塑料管)
2.用手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组织学生交流食道的工作
小结:我们发现馒头在慢慢的被运送下去了,其实食道周围有非常发到的肌肉,通过肌肉的蠕动将食物一点一点挤压到胃里去。
实验二:模拟胃的工作
实验材料:塑料袋、水、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实验过程:
1.在塑料袋里装上水、馒头和煮熟的蔬菜,反复揉挤塑料袋。
2.感受揉挤塑料袋中食物被胃磨碎的过程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1.当食物混合着唾液进入到胃里后,胃就像一个大口袋收集我们的饮食之后胃将规律的进行蠕动,一段时间后将胃中的食物摩的更碎。当有大块食物进入到胃中后,胃的负担就要加大,蠕动的时间就要长。
2.胃在消化食物时除了蠕动将食物磨碎之外还有胃液来帮助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胃液的消化是化学反应)
四、研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食物在身体走了那些器官有的新的认识,在生活中有没有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危害着你的消化器官。
预设:
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样一个旅行过程,器官之间进行共同协作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将食物最好在口腔中磨碎,这样能给胃减轻负担。
吞咽食物时要小口吞咽,这样能给食道减轻压力。
过硬或不熟的食物尽量少食用。
五、拓展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都会影响它们的工作和健康。
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消化器官很容易受到伤害。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3.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2.了解车的发展历史,调查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3.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4.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教学重点】
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体会力的作用。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这些物体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处于运动中的。
学生分别列举静止不动的物体和运动中的物体。
物体的状态也不是始终不变的,有的物体会从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有的物体会从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并回答问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以小车为例,想办法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3.1让小车运动起来
二、聚焦
教师引导: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车,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
学生观察各种车的样式,思考它是怎样动起来的。
三、探索
活动一:让小车动起来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试一试如何利用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怎样利用垫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想一想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将绳子和垫圈安装在小车上,将垫圈垂在桌面下方。运用垫圈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活动二: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教师指导:增加垫圈数量使拉力变大,用计时器记下小车运动相同距离的时间,比较不同垫圈数量时,小车运动的时间长短。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如何使小车在终点处停下来呢?(用手挡住小车,可以让它停止。)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依据记录单和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四、研讨:
问题一: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问题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总结:
1.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就必须对小车施加力,比如用垫圈的重力让拉小车的绳子具有拉力,使小车运动。而我们要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也必须对小车施加阻力。就如我们实验中用手挡住小车一样。
2.垫圈达到一定数量也就是说拉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小车才会运动起来,结合实验数据我们会发现,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的慢;而垫圈多,重力大,则拉力大,小车就运动的快。
五、拓展
提问: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预设:对足球施加力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快慢。比如用脚踢静止的足球,启动足球,用脚踩住运动的足球时,可以使其变成静止状态。通过改变脚施加给足球的力的大小来控制足球运动的快慢,脚施加给足球的力越大,足球运动越快,力若小,足球便运动的慢。
3.2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懂得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就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3.小组合作,动手组装使用气球反冲力作为动力的小车,并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4.学会推测,并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
组装使用气球反冲力作为动力的小车,并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推测,并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准备】
大气球、小气球、打气筒、小车、粗吸管、细吸管、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你还记得吗?
利用垫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将绳子和垫圈安装在小车上,将垫圈垂在桌面下方。运用垫圈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今天我们来尝试使用一个新的方法,同样也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3.2用气球驱动小车
二、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我们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预设:
我们自己也可以玩一玩试一试。当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时,气球运动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而是胡乱变化方向的。
那么,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试一试。
三、探索
活动一:探究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的关系
教师引导: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要求:
用打气筒将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把手放在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
气球向下喷气时,把手放在气球上方,感受气球上升的力;
气球需要朝着上下左右不同方向喷气,仔细观察气球运动方向。
重复进行实验,将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然后全班进行实验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实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气球向下喷气时,气球所受的力是向上的。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推力叫反冲力。
活动二:利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师提出要求: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的喷管,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让小车运动起来。
活动三:改进小车,让小车行得更远
教师引导: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使小车运动。怎样才能使气球小车行驶的更远?
学生进行预测
教师引导:利用实验证明气球的大小和喷管的粗细是否会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做对比实验,完成记录单。
用笔标出小车起点,同一个喷管分别吹成大小不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距离进行比较。
选择粗细不同喷管、大小相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的距离。
实验研讨:
问题一:你知道气球是怎样使小车
问题二: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全班交流实验情况,各小组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1.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2.使用更大的气球,用更粗的喷管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四、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我们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列举反冲力的例子,感受生活中反冲力的应用。体会到反冲力在生产生活的运用及发挥的巨大作用。
总结:过年时燃放的烟花也是靠火药产生的反冲力飞上天空的,乌贼是靠喷水产生的反冲力向前运动的。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资料了解这方面的实例。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2.明白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学会利用橡皮筋的弹性特点安装一辆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3.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知道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知道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学难点】
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教学准备】
橡皮筋、小车、软尺、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气球驱动小车,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想一想气球是如何驱动小车的呢?
预设: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今天我们不再利用气球驱动小车,改为使用橡皮筋来驱动小车。
板书课题: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二、聚焦
出示橡皮筋,引导:大家玩过橡皮筋吗?拉一拉橡皮筋,会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呢?对于橡皮筋,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有关橡皮筋的特点。
教师引导: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能)为什么?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驱动小车。我们可以在小车上拧上橡皮筋,小车要行驶需要车轮转动,而车轮与车轴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将橡皮筋缠绕在小车的轴上,这样就可以使橡皮筋带动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三、探索
活动一:组装橡皮筋小车。
把两根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学生按照组装方法,将橡皮筋小车组装完毕,并试验小车是否可以运动。
活动二: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的关系
各小组分别进行实验,并总结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之间的关系。
1每次实验都要从同一起点开始,用软尺测量出行驶的距离,并及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2缠绕不同圈数进行实验,相同圈数实验3次,求平均值。
交流研讨
问题一: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问题二: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各小组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实验总结
1.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所以我们的车轮转动是橡皮筋的弹力在驱动它。
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
四、拓展
在橡皮筋下挂钩码并逐渐增加钩码数量,我们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除了这种方法你还能用其他办法使橡皮筋产生不同的力吗?课后同学们可以有更多的尝试。
3.4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1.懂得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力的大小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拉伸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作的。
3.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及各部位的作用,懂得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点。
4.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教学课件、各种重物、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各种力驱动小车,也知道了各种控制力的手段。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小车运动起来?
预设: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利用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利用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了起来,那么怎样知道我们用了多少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力的大小。
板书课题:3.4弹簧测力计
二、聚焦
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要知道力的大小,需要用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你认识弹簧测力计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板书课题:3.4弹簧测力计
三、探讨
活动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出示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测力计结构,了解弹簧测力计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
活动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下力的大小。
活动:先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I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
测量物体之前可以先掂一掂,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学生先用力慢慢拉挂钩,看看弹簧怎么变化,指针怎么移动,并认识力的单位。
弹簧测力计使用注意点:
测量前,手持提环,拿起弹簧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保持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出刻度板所标最大数量。
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运用测力计测量其他重物的重力。
研讨
问题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问题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总结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由弹簧这部分被拉伸而产生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前要检查指针、调零,将估测可以测量的物体放在桌面上,挂上挂钩,慢慢提起。测量的力不能超出刻度板所标最大数量。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保持相平
2.撑杆、海绵垫、健身球、跳板、蹦床等都具有弹力,它们都是在外力作用后,发生形状变化,之后产生了恢复原来形状的弹力。以蹦床为例,小朋友接触蹦床后,重力使蹦床发生形状变化,因此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弹力。
四、拓展
1、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测力计,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制作材料:橡皮筋、硬纸板、别针等等。
3、制作方法:
第1步,在纸板中间用剪刀剪去一块长方形的纸板,把别针别到纸板中间。
第2步,在中间的别针上套上一个橡皮筋,用另一个别针扭成一个小挂钩,用来挂被测物。再用一个形状为菱形的小硬纸片,别在别针与橡皮筋的连接处,当作指针。最后画上刻度,简易的测力计就做好了。4、学生试着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的测力计。
5、各小组展示制作好的简易测力计,并用测力计来测一测力的大小,看看准确度。
5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通过实验操作,探究怎样增加或者减少摩擦力。
3、了解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材料及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我国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在科学技术非常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是怎样搬运巨大的石头,砌成这样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的呢?
2、出示课本51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思考:
人们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巨大的石头?
用这样的方法搬运石头更省力。
3、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石头更加省力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5运动与摩擦力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
1、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再用手掌使劲的在桌面上滑动,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两种方式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不需要用多大的力,手掌使劲的摁在桌面上滑动,需要很大的力气。
2、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摩擦力,在我们手掌和桌面之间有一种力,这种力影响着我们的手掌在桌面上的滑动。
3、认识摩擦力
出示课本52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什么是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活动二: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1、教师引导:既然物体运动时,物体与物体之间会产生摩擦力,那么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时,拉力会有怎样的不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材料:纸盒、垫圈、绳子、橡皮、胶棒等等。
实验方法:在纸盒里放入橡皮、胶棒等等物体,通过垫圈拉动纸盒在粗糙的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
2、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搬运纸盒里的重物?
预设:
生1:让纸盒在平面上直接滑动。
生2:在纸盒下面垫上滚木,让纸盒在滚木上滑动。
生3:给纸盒安装上轮子,使纸盒向前滚动。
3、实验操作:
第1步,将装了重物的纸盒放在木板上,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一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了解实验操作方法。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完成本步骤的操作实验,并且完成实验记录的第一部分内容。
教师强调:本步骤实验操作三次,取平均值,同小组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
第2步,用各种笔做滚木,放在装着重物的纸盒下面,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2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本步骤实验操作方法。
教师强调:
这次实验中的纸盒与第1步实验操作中的纸盒是一样的。
选用的各种笔粗细、长短尽量一致,便于实验操作。
本次实验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这次实验操作,共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学生分小组完成第2步的实验操作,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第3步,给盒子安上轮子,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次实验的操作方法。
教师强调:这次实验中的纸盒仍然跟第1次、第2次实验中的纸盒是一样的。同小组学生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4、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三次实验,我们初步看出了运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所需的拉力有大有小,下面请大家完善好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各小组出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说一说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运用不同方式搬运重物的时候,所需的拉力有大有小。重物在平面上直接滑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大的,给重物安上轮子向前移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小的。
6、为什么重物直接在平面上滑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大的?而给重物安装上轮子向前运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小的?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减小摩擦力的概念
7、教师小结:这里主要是因为摩擦力的原因。当我们让重物直接在平面上滑动时,平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是最大的,因此,需要的拉力也是最大的;而给重物安装上轮子,轮子和平面之间的摩擦力就小了很多,因此需要的拉力也就小了很多。
板书: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
8、交流讨论:在第2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用滚木移动重物,请大家想一想,用滚木移动重物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出示课本52页第二幅插图,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全班交流。
预设:
用滚木移动重物的优点是可以省力,缺点是重物会颠簸,用这种方法移动重物比较麻烦。
9、教师小结:其实在第3次实验中,给重物安装上轮子向前运动,轮子就可以看作是移动的滚木。人类发现可以用滚动的方式前进,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三、研讨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与拉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那么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哪一种方式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最小?
使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使用轮子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也最小。
2、在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摩擦力,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增大摩擦力,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减少摩擦力。
3、出示课本53页上面鞋底的花纹这幅图,想一想:鞋底为什么会有花纹?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
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增大鞋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在走路的时候因为摩擦力过小而滑倒。
4、出示课本53页自行车轴承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自行车的轴承上润滑油是要增大摩擦力还是要减小摩擦力,为什么?
在自行车的轴承上涂润滑油是要减小摩擦力,因为减小摩擦力,我们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可以更省力。人们往往会在自行车的轴承部分涂抹润滑油,就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5、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哪些地方减小摩擦力,哪些地方增大摩擦力的呢?请大家来举举例子。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增大摩擦力的例子:
汽车方向盘上有花纹
乒乓球拍上粘贴橡胶,使接触面变得粗糙
冬天结冰时,在轮胎上缠绕防滑链
冬天道路结冰,在上面撒上沙子
减少摩擦力的例子:
行李箱下装着轮子,拖着走既方便又省力。
电风扇转轴做的很光滑
滑冰前刨光冰刀,是为了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儿童滑梯的表面尽可能的光滑。
6、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交通工具都有减小摩擦力的措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7、出示课本53页下面两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分别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气垫船是利用高压空气,在船底和水底之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垫起,离开水面,而实现高速航行。气垫与水面之间是很薄的一层空气,是从气垫中吹出来的,因此气垫船是在水面上飞,与水面几乎没有接触,水面和气垫船之间的压力很小,摩擦力就很小。
磁悬浮力车上面装有电磁体,铁路底部则安装线圈,通电之后,地面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车上的电磁铁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列车与铁轨没有接触,摩擦力就非常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与摩擦力,知道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增加或者减小摩擦力。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6运动的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飞行的子弹、踢飞的足球、运动的小车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
2、通过撞击实验,探究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懂得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形式的能量。
【教学重点】
通过撞击实验,探究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懂得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
飞行的子弹击穿物体
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
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
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
落下的锤子砸碎了玻璃。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这组图片中,运动的物体都产生了能量,这些能量影响了其他的物体。那么运动的小车也有能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6运动的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敲击实验,感受运动物体的能量
1、出示课本54页的两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两幅插图的内容,并读一读上面的相关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要求及方法。
2、实验材料:橡皮锤、音叉
3、实验方法:
第1次用橡皮锤轻轻的敲击音叉。
第2次用橡皮锤重重地敲击音叉。
4、实验要求:分别仔细听两次音叉发出的声音,并且用手触摸音叉,说一说两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5、实验要领:
两次敲击音叉是不一样的,第1次是轻轻地敲,第2次是重重地敲。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仔细用耳朵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且用手触摸音叉,感受两次敲击给音叉带来的不同效果。
6、学生分小组活动,敲击音叉,并且分别感受音叉的不同之处。
7、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并说一说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轻轻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小,这时用手触摸音叉,会感音叉受到很轻的震动。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比较响,用手触摸音叉,会感受到音叉明显的震动。
9、为什么轻轻地敲击音叉和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呢?
因为轻轻的敲击音叉,产生的能量比较小,给音叉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小;而重重地敲击音叉,产生的能量比较大,给音叉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大。
活动二:撞击实验
1、教师引导:既然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那么运动小车的速度和其能量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用实验探究。
2、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木块。
3、实验要求:
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测量并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
4、实验注意点:
释放木块时,每次都要从斜坡的同一位置释放。
在木块的起始位置摆放小旗或者其他标记,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用小旗或者其他标志去标记木块被撞击后的位置。
测量距离,记录数据,每次实验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5、出示活动手册上的撞击实验记录表。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好数据,完成实验记录表,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7、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撞击实验,我们发现坡度越大,小车释放时的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快,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越远。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三、研讨
1、刚刚我们进行了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那么橡皮锤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橡皮锤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产生震动,可以知道橡皮锤具有能量。
小车从高处释放,滑下来后撞击木块,使木块被撞后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可以看出小车具有能量。
2、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产生的能量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小,产生的能量越小。
四、拓展
1、出示课本55页的拓展知识,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等等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存储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2、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预设: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物体就不会工作。
能量存在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也存在能量。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的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们还知道从不同坡度上释放的小车,滑下来之后会产生能量,坡度越大,小车滑下来的速度越快,产生的能量也越大。
7设计制作小车(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是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使他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一米远。
2、通过观察各种小车的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然后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3、学会根据要求制作小车,懂得小组间同学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要求观察各种小车,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活动要求,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小车的模型、活动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明确问题
教师引导:人们会根据需要设计各种动力不同的车辆,来执行不同的任务。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吧。
板书课题:7设计制作小车(一)
二、明确任务
1、出示课本56页的活动任务,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制作的任务。
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并使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一米远。
2、解读任务
找出关键词: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具有动力、5秒内、把橡皮运输一米远。
3、明确要求
出示课本56页的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制作小车的要求。
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
用橡皮筋或者气球做动力。
只能使用提供的材料。
出示图片,了解提供的材料有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交水、吸管、胶带、气球。
4、了解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
第1步,明确问题。
明确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
第2步,制定方案。
头脑风暴,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制定最优方案。
第3步,实施方案。
团队协作,根据方案加工制作,汇报展示。
第4步,评估与改进。
根据标准评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改进。
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基本步骤。
三、制定方案。
1、小组分工,明确任务
教师引导: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小组同学之间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
各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小组分工和各个成员的任务,然后填写在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
2、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
教师引导:要想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小车,我们首先要观察小车,了解小车的结构。
出示一部分小车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小车的结构。
各小组观察小车模型,交流小车的结构,并且填写好课本57页的“小车的结构”记录表。
预设:
小车的结构
结构
特点和作用
车架
支撑,固定
车身
美观,载人
车轴
坚固,耐用,摩擦力小
轮子
滚动,摩擦力小
3、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提出小车设计的要求:
明确小车的动力方式
明确小车各部分所用的材料
明确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
明确各部分的连接方式
教师强调:在绘制设计图时,我们可以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位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并且在设计图中能够标注出小车主要部分的尺寸,这样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小车的结构。
学生分小组活动,共同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然后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四、展示
1、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绘制出的小车设计图,并且详细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肯定小车设计中的优点,并且适当的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2、学生再次分小组活动,各小组再次讨论交流,完善好本小组的小车设计图。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的了解了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及要求,并且通过各小组的同学的讨论,确定了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了本小组的设计图。下一课我们将根据各小组的设计图来制作小车。课后请大家准备好制作小车所需要的材料。
8设计制作小车(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合作分工,根据绘制的小车设计图,动手制作小车。
2、展示各小组制作好的小车,测试并改进小车,使自己制作的小车更加完善。
3、全班交流,对各小组设计的小车进行评估,各小组根据评估情况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小车。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根据绘制的设计图制作小车,并对小车进行测试和改进。
【教学难点】
制作小车,并对小车进行测试,发现小车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教学准备】
制作小车的各种材料、测试并改进小车的记录表、评估方案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我们通过讨论,确定了小车的设计方案,并且绘制出了手车的设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根据设计图,制作我们的小车。
板书课题:8设计制作小车(二)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制作小车
1、出示制作小车的步骤
确定组装步骤
选择材料和工具
加工材料组装
调试
2、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制作小车的步骤分小组活动,按照分工开始制作小车。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小车制作的情况,用相机做一些指导。
活动二:测试并改进小车
1、各小组的小车初步完成了,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各小组制作的小车。
小车制作好了,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测试,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改进。下面请同学们对本小组的小车进行测试并改进。
2、出示课本58页“测试并改进小车”记录表,引导学生根据“测试并改进小车”记录表对小车进行测试,改进。
测试并改进小车
发现的问题
可能的原因
解决方案
不能走直线
车轴不正
调整橡皮筋
小车动力不足
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
加橡皮筋
气球小车吹气时间太短
气球中的气不足或者气球太小,驱动力太小
打足气球里的气,或用两个气球,加强驱动力
橡皮筋打滑
摩擦力过小
把两根橡皮筋缠绕起来,增加摩擦力
活动三:评估与改进
1、教师引导:经过大家的制作和测试与改进环节,相信每个小组的小车都很完善,下面我们对各小组的小车进行评估。
2、出示评估标准,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小车的评估标准。
3、引导学生从小车设计、小车制作、小车功能、团队分工合作、展示讲解等五个方面,对各小组制作的小车进行评估,然后打分,评选出班级小车制作的优胜小队。
4、根据评估的情况,各小组再次反思小车设计和制作的过程,进一步改进本小组的小车。
三、课堂总结
1、总结经验教训
教师引导: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根据提出的要求制作出了小车。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与同学们分享的吗?
预设:
同小组同学之间合作分工非常重要,不然会一团糟,每个人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
材料要准备很充分,不能在制作小车的过程中缺这个,少那个。
小车的设计方案非常重要,这一环节决定了小车的制作,因此,要想制作出完美的小车,完美的设计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小组的小车虽然设计制作的不是很完美,但是经过测试和改进之后,我们的小车也非常好,也能够达到本次活动的要求,所以小车后期的改进也很重要。
2、教师总结
在这次设计制作小车的活动中,很多同学表现的非常好,能够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思考,积极反思,使本小组的小车设计的更加完美。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难免有失败,不过工程师不会将不成功的模型视为失败,而是将它看成一个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并能够根据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够向工程师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的完善。这样,我们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工程师。
四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下册全册综合教案设计,共3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岛版 (六三制2017)五年级下册1 我们的脑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2017)五年级下册1 我们的脑教案设计,共1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全册综合教案,共8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多媒体导入,自学思考,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分组探究,课外拓展,总结,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