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部编版第六单元19 父爱之舟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和部分语句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重点
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理解课文题目和部分语句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导学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 学 设 计
第 1课 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导入: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特别喜欢画小渔船,他不仅把小船画在他的画中,还写进了他的文章里。吴冠中为什么对小渔船情有独钟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父爱之舟》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父爱之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已有经验自学生字词。
2.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
(1)学生交流容易读错的字词
相机点拨:
①在读词语“冤枉”枇杷”的时候,后一个字要读成轻声。
②要根据字义读准多音字。“扎紧裤脚”“扎在腰里”中的“扎”读“zā”,“糊了一个万花筒”中的“糊”读“hú”。
(2)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提示: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泥灶”“乌篷船”“摇橹”:结合会意字的特点理解“粜”就是“把米卖出”的意思。结合资料理解“初小”“高小”的意思—民国时期,初小指小学1-4
年级;高小指小学5-6年级。
(3)学生交流容易写错、写不美观的字
提醒学生重点关注以下字的写法:
①“考”字下面是“丂”,不要多写一“横”。
②在书写“糖”“枕”时,“撤”要穿插和避让左边的部分。
③写“煮”“考”时,老字头下面的部件要写在“土”字的正下方。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4.教师对书写不正确或不美观的生字进行示范指导。学生再次练习书写。
活动二 厘清结构,梳理“场景”
一、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首尾,厘清层次
1.教师点拨: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写作时说:“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是开头和结尾。”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要关注开
2.让学生读首尾两段,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是写“梦醒”,首尾呼应;中间部分写的全是梦境,回忆了自己与父亲在一起的历历往事。
3.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预设: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刚从梦中醒来。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再次写“我”梦醒,照应开头。
二、学生读第2-9自然段,梳理作者梦中的场景
1.提问:第2-9自然段作者回忆了哪些难忘的生活场景?
2.教师出示导学单,学生根据导学单自学。
导学单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
添桑叶、买枇杷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一)
第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第7—8自然段 第9自然段
(场景四) (场景五) (场景六) (场景七)
(1)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句画出每个场景中的关键词。可以结合关键词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填在方框里。
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
3.全班交流,学生按作者的叙述顺序汇报文中的场景,教师适时将七个场景板书到板上。
添桑叶、买枇杷——住旅店——逛庙会——背“我”上学一姿钱学费——报考师范——缝补棉被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场景间的内在联系:黑板上的这七个场景,如果让你按一定的顺
序摆放,你会如何摆放?说说你的理由。
(1)可把七个场景按顺序摆成一条线,因为作者的回忆是按照一定顺序写的,如:读初小的时候一考取了鹅山高小一报考无锡师范一考取了,父亲送“我”去入学,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叙述很有条理.
(2)可把七个场景分成两类,横着摆成两排。因为前三个场景是和生活有关的,后四个场景是和“我”上学有关的。
(3)可把七个场景摆成“心”形,因为每个场景都是围绕父爱来写的,都渗透着父亲对我的爱,“父爱”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贯穿着所有的场景。
(4)可把七个场景按顺序从低到高摆成“阶梯”状,因为作者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父亲的陪伴和付出,是父爱陪伴着作者一步一步成长的,父爱是成长的“阶梯”。
活动三抓住父爱与“舟”的联系,理解课题
一、设疑:文章所有的场景都是围绕父爱来写的,可题目却是“父爱之舟”。作者为什么
把父爱跟“舟”联系在一起?
二、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关于小船”的句子,边画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
交流。
三、全班交流: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预设:
(1)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船,出行时小船兼做宿店和饭店,小船跟作者的生活密不可分。
(2)作者报考、入学,一直到考上无锡师范,父亲都要借姑爹的小渔船。作者的成长离不
开小船,更离不开父爱。
(3)作者想起小船就会想起父亲,哪里有小船,哪里就有父亲的身影。在作者心中,父爱
和小船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作者水远难忘又温暖的回忆。
第 2 课 时
课 时 目 标
1.借助“拍镜头”活动,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2.理解部分语句的含义。
教 学 过 程
活动一明确活动要求,组织小组讨论
回顾课文内容
提问:作者以梦境的形式回忆了哪些难忘的生活场景?
预设:作者以梦境的形式,回忆了父亲卖了茧子便给“我”买枇杷吃、住旅店被虫咬时父亲想为“我”换房间、和父亲逛庙会,还有关于上学的几个场景:雨雪天背“我”上学、凑钱缴学费、送“我”报考师范、为“我”缝补棉被等场景,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明确活动要求,组织学生讨论
提问:假如你是摄影师,要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拍下来,你最想拍哪些镜头?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梳理:
(1)要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画面来拍。
(2)要把细节凸出来,可以通过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的情感。
(3)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可以拍静态的镜头,也可以拍动态的镜头。
(4)文章没有语言描写,可以在拍镜头时加上内心独白。
3.学生根据要拍的场景,组成活动小组。
教师提出小组活动要求。
(1)再次细读文本,用心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2)小组围绕选定的场景,讨论交流;打算拍什么样的镜头?要突出哪些细节?为什么要拍这些?
活动二小组汇报,展示交流镜头里的“父爱”
一、拍摄“凌钱缴学费”场景的小组汇报
1.学生汇报要拍的镜头。
预设:
镜头1:父亲粜稻、卖猪、四处凑钱借钱的动态画面。
理由:从这一自然段的“家里粜稻、卖猪”“凑”来的学费中可以看出家境的贫困。拍摄这些画面,更能让人体会到父乘的不易。即使这样艰难,父亲还是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供我
上学,可见父亲对“我”的爱和希望。
镜头2:我站在校园里,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偷偷地哭了。
理由:看到父亲远去的背影,拿着他凑来的学费,往目父亲的辛劳和节省又浮现在“我”的心头,“我”的心中五味杂陈,忍不住哭了。
追问:“我”偷偷哭了,如果此时加上内心独白,作者会说些什么呢?
预设:
(1)拿着父亲凑来的钱“我”真想哭,那是父亲辛苦挣来的血汗钱,那是家里的吃饭钱。现在稻也粜了,猪也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家里人怎么办呢?(担忧)
(2)父亲平时已节省到极点,现在每学期都要为“我”凑钱缴学费,他一定会更加节省,一家人的生活也肯定会更艰难。家里人为“我”作出这么大的牺牲,我感到很愧疚。(愧疚)
(3)父亲明明知道给“我”凑钱上学后,家里的生活会很艰难,却依然竭尽全力支持“我”上学。(感动)
(4)家里这么艰难才凑够这些钱,“我”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好好学,用好成绩回报父母。(感激)
3.小结: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想象当时的画面,走进人物的内心,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爱,镜头也就能拍得感人。
4.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二、拍摄“逛庙会”场景的小组汇报
1.学生汇报要拍的镜头。
预设:
镜头1:庙会热闹的景象。
理由:读到描写庙会热闹的部分,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小孩子在庙会上看到各种各样糖果点心、鸡鸭鱼肉时的馋样,还有面对琳琅满目的玩具时的恋恋不舍。
追间:这些热闹的场景和父爱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
(1)作者写庙会的热闹,是因为自己对当时的场景记忆深刻,他记住的不仅是庙会,还有父亲的爱。
(2)庙会上琳琅满目的小吃和父子俩吃凉粽子形成了对此,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家境的贫困。尽管家里没钱,可父亲还是给“我”买了碗热豆腐脑,这也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父爱。
预设:
镜头2:父亲回家后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给“我”糊万花筒。
理由:父亲虽然买不起玩具,但想尽办法给“我”做玩具,从这里可体会到父亲对“我”的爱。
提示:如果你是父亲,会有怎样的内心独白?如果你是作者,又会有怎样的话对父亲说?
预设:
(1)父亲的独白一看到孩子在庙会上期盼的眼神,我知道他是多么想要一个玩具。但是家里穷,买不起,那就给他做个吧,不能委屈了孩子。
(2)“我”的独白—我很想要一个玩具,但是知道家里穷父亲平时已经节省到了极点,怎么还能让父亲花钱给我买玩具呢,还是不要了,别难为父亲。
(3)“我”的独白—我太喜欢父亲给我做的万花筒了。父亲不想让我失望,尽自己的能力满足我,这个万花筒对我来说是最珍贵的。
2.朗读这一部分,再次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父爱。
三、拍摄“添桑叶、买枇杷”场景的小组汇报
学生汇报要拍的镜头。
预设:
镜头:父母半夜起来添桑叶和父亲卖了茧子给“我”买枇杷吃的镜头。
理由:从“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中,可以体会到父母养蚕很艰辛,那么辛苦挣钱却愿意给“我”买枇杷吃,可见父亲对儿子的爱。
提示:由于生活和时代的不同,学生可能不知道养蚕的辛苦,教师可以相机补充相关资料,如出示巴金《春蚕》中的相关内容及插图。
你听!“沙沙沙”……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你看!一匾又一匾的蚕,每天要吃多少桑叶。每一片桑叶都要擦千净,剪成碎块均匀地撒在匾里。大量的桑叶,重复的手工,每次都要托费不少时间。还要给蚕清蚕沙、把蚕捉到麦秆扎成的山上、摘茧子。
提问:根据刚才的材料,如果让你补充一些镜头,你会补充什么?又有哪些体会?
预设:
(1)可补充擦桑叶清蚕沙、把蚕捉到麦秆扎成的山上、摘茧子这些镜头。
(2)父母养蚕那么累,挣的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可父亲“每年”卖了茧子“便”给“我”买批杷吃,没有丝毫舍不得,从中可感受到父亲很爱“我”。
2.小结:这一个场景作者用的笔墨不多,只有两句话,还有两个省略的补充,我们会有更深入的感受。
四、其他小组交流他们拍摄的镜头
活动三理解相关语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第9自然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1.让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思考:通过“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这句话,作者想表达什么?
点拨:作者是著名画家,一生酷爱画船,课文中的两幅插图都画着小船,但是在这里却发出这样的感叹,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呢?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理解。
2.全班交流。
预设:
(1)“什么时候”“能……画出来就好了”这些语句说明作者感到非常遗憾,即使他是享誉世界的画家,也画不出那载着父爱的小船。
(2)作者内心充满了悲伤。他想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可父亲已经去世,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3)作者表面上是在说画小船,实际上是在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恩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深沉的父爱是报答不完的。
3.小结:父亲的爱,没有那么惊天动地,却蕴含在一件件普通的、琐碎的小事中。作写这篇文章时,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只留下一幕幕难忘的生活场景,只留下无尽的怀念与感激,如滔滔河水绵延不尽。
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6084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父爱之舟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以“舟”激趣,了解作者,聚“舟”入文,梳理脉络,寻找“小舟”,体悟父爱,再回“小舟”,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教案设计,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