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当堂检测题
展开1.(2021·浙江金华高一期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但在社会经济、南方开发、文化领域等层面仍有不少重要成果。下列项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文化成果的有( D )
①玄学的出现 ②《禹贡地域图》 ③建安文学
④法显取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故①正确;②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故②正确;③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故③正确;④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2.(2021·北京东城高一期末)王祯曾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C )
A.雕刻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
B.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C.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解析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使书籍广泛流传,推动了文化发展,故选C项;“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活字印刷术在宋代才出现,排除B项;D项与“刻板印卖”不符,排除。
3.(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古代思想家认为“神”是“形”之“君”。因此,艺术表现也要以神为主。东晋有一位画家提出了“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见解,并创作了《洛神赋图》等名作。他就是( B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颜真卿
D.吴道子
解析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见解,《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故选B项。
4.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D )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千金方》
D.《唐本草》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故选D项。
5.(2021·安徽滁州高一期末)《齐民要术》详尽探讨了抗旱保墒的问题,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据此可知,该著述( B )
A.提高了农学理论水平
B.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C.摒弃了传统农本思想
D.反映了民族交融趋势
解析探讨抗旱保墒、论证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未与之前的农学理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农学理论水平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的著述内容都是关于农业生产的,以农本思想为指导,排除C项;题干中的内容没有关于民族关系的记载,排除D项。
6.东晋炼丹家葛洪出身官宦世家,少时读《孝经》《论语》《诗经》《易》及“诸史百家之言”;东晋高僧慧远在幼年游学时“博综六经,尤善《老》《庄》”。这反映出当时( D )
A.儒家正统地位丧失
B.佛教实现了本土化
C.魏晋政权更迭频繁
D.出现三教合流趋势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道家和佛教著名人物多涉猎经史,这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D项正确;汉武帝以后,儒家始终处于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不能反映出佛教的本土化,排除B项;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7.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官学教育受到冲击,分布各地的门阀士族以家庭教育的模式承担起传承儒学思想上的责任;除儒学的发展之外,还融合了其他思想,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 )
A.士族家庭教育成为儒学传承的重要渠道
B.察举制推动着儒学世家发展为门阀士族
C.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在此时期基本实现
D.书法绘画艺术完成理性化和自觉化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官学衰微,士族家庭教育成为这一时期儒学传承的重要渠道,A项正确;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发展不仅仅源于察举制,B项错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在这一时期开始,在唐宋时期基本实现,C项错误;绘画艺术在魏晋时期只是开始走向自觉化,D项错误。
8.(2021·广东衡水金卷高一期末)考古中发现的唐代胡瓶数量相当大。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纹样。这说明,唐代( B )
A.中华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
B.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C.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
D.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以及交流的频繁,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判断饮酒风气如何,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是否贵族使用,排除D项。
9.(2021·河北邯郸高一期末)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在鼓励禁欲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对整个家族都有好处。这表明佛教( C )
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追求三教并行的目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故选C项;自汉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是儒学,排除A项;崇尚“清谈”的是魏晋玄学,排除B项;佛教并不追求三教并行,排除D项。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10.魏晋时期在书画方面出现了不少名家名作,但并没有出现过像前朝或者后朝那样恢宏的巨作。不像秦朝的兵马俑规模宏大、结构奇特、内涵丰富,也不像唐朝时期的美术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自然经济保守封闭落后
B.统治集团忽视艺术发展
C.社会环境影响艺术创作
D.门阀士族世代把持政权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和唐朝属于统一王朝,国力强盛,所以其建筑和艺术作品规模宏大、气势宏伟,而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实力衰落,因此没有出现过像前朝或者后朝那样恢宏的巨作,这反映了社会环境影响艺术创作,C项正确。
11.(2021·安徽皖西南高一期末)《旧唐书》记载,唐文宗时期曾给地方官下令,让他们严厉禁绝地方私自刻写历法类的书籍。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 )
A.雕版印刷术较为普及
B.历书是最流行的印刷品
C.政府垄断了印刷行业
D.印刷技术革新遭到打压
解析因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地方上存在诸多私自刻写历法类书籍的情况,中央才对其禁止,故选A项;唐代印刷品多为与宗教相关的书籍,以佛教的印刷品数量与质量较为出名,排除B项;题干未能体现政府对整个印刷行业的垄断,排除C项;题干主旨不是印刷技术革新,排除D项。
12.(2021·北京昌平高一期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 B )
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程朱理学提供了思想源泉
④民族交融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艺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故①正确;人才辈出才能涌现更多的文艺成就,官僚政治的发展为文艺繁荣提供人才基础,故②正确;程朱理学形成于两宋时期,发展于明清,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③错误;魏晋至隋唐时期,民族交流、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13.(2021·山西高一期末)据学者研究统计,唐朝时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长安接待了70 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接纳了多达3万余人的外国留学生。与汉代相比,这主要得益于唐代( C )
A.国家统一的稳定局面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华夷一家的开明政策
D.边疆治理的成效
解析唐代对外交往的规模大,这与唐代的对外开放政策相关,故选C项;汉代也具有国家统一的稳定局面,排除A项;丝绸之路开辟于汉代,排除B项;汉代边疆治理也卓有成效,排除D项。
14.(2021·湖南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不仅是唐朝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而且是举世闻名的国际都会,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各国使节和商人频繁来此,从事政治和经贸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中国文化;域外传来新声佳曲,经过教坊上演,迅即传遍京城,影响全国。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葱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祆教、摩尼教以及中亚的音乐舞蹈与历法等传入中原,中原丝绸、造纸技术传往西方。……新罗不断派遣留学生来到唐朝,先后达两千人之多,有时一年就有二百名留学生来唐。唐初以后,日本的“遣唐使”更是络绎不绝。这种遣唐使阵容庞大,有正使、副使等官员,有随行的水手、神职人员、医师、画师、乐师、翻译,还有学问僧、留学生。每一次都有五六百人,需要四艘大船载运。学问僧、留学生在长安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与佛法,吸收天文、历法、音乐、美术、雕刻以及生产技术。大化改新是在遣唐使的推动下实行的。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事实上,在唐朝大型的国际都市里,来自波斯的乐师和舞者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此同时,取道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马来半岛的船员在富庶的南方港口城市——如广州和泉州——也建立了规模可观的商业社区。……中国消费者对外来商品生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刺激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的发展。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到中国。……为换取这些国外商品,中国人向海外出口大量的丝绸、瓷器和漆器。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
参考答案(1)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与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交往密切,交往远达欧洲和非洲;交往领域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与艺术等方方面面;交往途径多样,有官方外交、官方及民间经贸、留学教育、文化艺术交流等多种途径;交往内容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从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宗教、艺术等。
(2)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扩大了唐朝和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唐朝作为东亚经济文化中心,文化外传促进了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地区和国家的封建化进程和文明的进步,中华文化圈形成;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练: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