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展开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的最后一课。从教材逻辑上看,本课将视角聚焦在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新变化上,承接前几课对于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的讲述。
本课教材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从当时的官方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中外交流等多个角度对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叙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已经初步了解了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对历史学习有了探究的兴趣。但是,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与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而本课是文化史部分的重点章节,且线索繁杂,知识点比较零散,理论性较强。 因此,我会采用体验式教学、线索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学生经过第一单元以及第二单元前三课的学习,以及平常通过媒体接触到的内容,对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有一些了解。但是,这段历史距离学生本就相当久远,且文化史的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复杂。因此,我认为由他们以往的认知经验出发来理解本课内容是相对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史料与文字史料相结合的方法,知道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培养学生图片信息提取与史料阅读理解的能力。通过龙门石窟中出现的实物史料与书中及课程中涉及到的文字史料形成对照,贯彻二重证据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 通过探究佛教兴盛的原因、唐诗兴盛的原因等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的繁荣。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自行总结归纳魏晋隋唐时期科技的新成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唯物史观)
3.通过文化上的中外交往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儒释道三教的发展与关系。
难点:1.儒学的新发展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讲述图片的来历,并播放龙门石窟的航拍视频,带领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游览龙门石窟。通过文物史料与文字史料带领学生感受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讲解,知道龙门石窟是兴修于魏晋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的重要文物,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体会情境,跟随老师一起游历龙门。
(设计意图)二重证据法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游览龙门的情境创设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向学生渗透史料教学的观点。
【讲授新课】
(一)儒释道三教
1. 龙门壹景——佛教壮美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
——卜宪群《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照佛学的说法一切痛苦都起源于人类对事物本性的根本无知。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人还在渴求他们,迷恋他们……信奉佛教就可以解除痛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教师活动:展示龙门石窟中卢舍那大佛的照片,并讲述武则天造像、白马寺的故事。展示材料一和材料二,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从两汉之际到唐朝,佛教发展的如此迅猛。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参考答案:由于魏晋时期频发的战乱,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佛教的传入犹如一味治愈心灵的良药,帮助人们从痛苦中解放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史料与文字史料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唐朝时期佛教在我国的兴盛与繁荣。同时通过文字史料推论出当时佛教兴盛繁荣的原因。)
龙门贰景——残佛之美
教师设问:佛教的过度盛行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真的是好事么?阅读材料,分析佛教过度繁盛后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假慕沙门,实避调役……
——《魏书·释老志》
材料四: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
——范缜《神灭论》
教师设问:阅读以上材料,分析佛教过度繁盛的影响有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参考答案:1.影响社会运作2.耗费大量钱财3.破坏家庭秩序)
教师设问:当时的统治者们在意识到佛教带来的这些负面影响后,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展示龙门石窟中残缺不全的佛像,讲述三武灭佛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灵活运用二重证据法将文字史料与实物史料进行融合教学,将龙门石窟中的残佛作为文物史料呈现,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史料意识和问题意识。
龙门叁景——道教疑综
教师活动:展示龙门石窟中的道教造像照片,并出示道教的相关文字史料记载,辅助学生认识到魏晋至隋唐时期道教的繁盛。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展现的龙门石窟中的道教造像,思考得出在初唐时期,道教获得了极大地发展,集中表现在即使是在佛教文化十分繁盛的龙门石窟,也依然存在着道教的造像。
龙门肆景——白园儒雅
教师活动:展示白居易墓园的图片,以及白居易讲授白居易在龙门度过晚年的基本史实。并出示材料五和材料六,引导学生意识到白居易的思想中带有儒释道三者的结合部分。
材料五: 不二门法
(唐)白居易
亦曾烧大药,消息乖时候。
至今残丹砂,烧乾不成就。
材料六:纵观白居易的精神世界,虽有佛、道思想对他的影响,但他始终坚持着以儒家精神为主线的处世哲学,儒家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
——《白居易儒家思想的变迁和分期》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感受隋唐时期儒生们的心理变化,了解这一时期儒生们思想中儒释道并存的时代特征。
(二)文学艺术
1.龙门伍景——唐诗音韵
教师活动:展示描写龙门石窟美景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结合五六七三课的内容思考唐诗在唐朝达到繁盛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思考并得出结论。(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政治开明。2.经济上: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3.文化上:教育发达,科举“以诗取士”。4.文学积淀: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2.龙门陆景——碑林书法
教师活动:展示龙门石窟碑林中收藏的书法作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度发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几位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填充表格。
(三)科技成就
1.龙门柒景——科技璀璨
教师活动:展示龙门石窟的药方洞,展现这一时期在中药医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充魏晋隋唐科技成就图。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填充表格。
(四)中外文化交流
1.龙门捌景——中外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龙门石窟中有关中外交流的文物,引导学生意识到隋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繁荣与密切。并讲授中外交流对我国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思考中外交流对我国文明产生的影响。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共6页。
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立意,教学流程,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