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展开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传递——接受、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为指导;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等为目的;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体理论作为设计理念;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教师讲述和小组活动讨论为方式;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阐述
课标要求: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学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本课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专题课,时间跨度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涉及范围包含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交流,范围广、内容多,同时这段历史中的思想文化等发展与当时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注重对之前课程已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调用。在对课堂知识呈现的时候,切忌做成课堂知识的堆砌,而应适当放手,对课堂内容做出取舍,可以交由学生完成的都可以不必赘述,。因此在本课的课堂设计上,如何将偌大的容量精简分钟的呈现,是本课需要精心设计之处。
基于此,需要学生在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隋唐建立、隋唐盛世的基本史实基础上,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理解何以彼时能够形成泽被中外,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并在通过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交流等内容的具体学习中归纳各方面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得以发展的原因。如果教师能够对教材有充分的把握,将教材的文字、图片、史料充分运用起来的话,可以起到拓展课堂效果的作用。
2、本课立意
本科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知识点逻辑关系
本课有四个子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为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以及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并列关系。但教科书将“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置于第一子目,诚然是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儒学危机,但更重要在于体现儒学强大的生命力,在面临冲击之下总是拥有着不断更新、发展的能力,这样强大的生命力才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典型的特征,且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并不仅止于思想,在文化、科技、对外交流方面都能看到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更加有利于知识点的串联。
4、教学重点阐述
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5、教学难点阐述
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刚入学的学生,经过义务阶段已经学过的《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盛唐气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几课,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书法、绘画、石窟雕塑,唐代诗歌、中外交流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因此,本课教学侧重之前未曾接触过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这一子目,对于初中已学的内容关键在于梳理其发展脉络,点明文化成就呈现出的特点,以及能够取得此番成就的原因所在。且,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变迁、制度变革、民族交融、区域开发,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故而本节课的整体难度来说,并不算高,多处知识点在课堂中可以适当放手,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整合和取舍,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能。
当然,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并不太受重视,很多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是比较欠缺的。另,受限于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不足,对第一子目的分析、归纳、总结、阐述的能力还待继续锻炼。故而在对一些史料的分析上教师教注意引导,尤其是第一子目中所言及的佛教和道教关注人们的精神需要,而儒学却稍显欠缺这一点上,是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实际上本课内容较为简单,课堂主要需要传达的思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世界领先等特点,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堂氛围的渲染,口号性的赞扬应该建立在充分的论据之上,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美。
本课是文化史内容,相对第7课所述制度史而言,难度不大。比较而言,第一目“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儒学、道教与佛教三者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很难分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始终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学。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
本教学设计建构了活动情境,以央视出台的《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文物解说为先导,萧规曹随,引领学生建构一个“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陈列馆”,将课本内容添加进去这一架构中,让本课“有血有肉”。按照师生互动、传递——接受、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同时加以讲授、史料分析、图片鉴赏等教学方法辅助进行。
(四)教学媒体
1、希沃课件的制作。
2、视频
3、图片展
4、传统板书。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第六课、第七课的学习,站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盛世的认知上理解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科技成就,明晰中华文化因子里惠己及人的这一部分,从而体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时空观念:通过建构三国至隋唐的时间架构,在第六课、第七课知识内容的学习上,掌握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演变发展的历程,并结合彼时的政治、经济、民族交融等现状理解其繁荣之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设置特定的情境和问题解读,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思想领域的发展概况,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
4、历史解释:培养学生依据史料,对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佛道流行的原因、灭佛和反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形成解释,对应阐述,并对各领域取得的成就特点和因由进行归纳。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这段历史中的各领域的突出成就,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加深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概述
1.通过展品展示、研读史料,理解佛、道兴起的历史背景,认知这一时期思想的多元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进行强调和感知。
2.通过图示和讲解,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概况、发展特点、发展原因进行把握。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的归纳等多种现实进行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运用史料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通过小组展示组织语言,概述各领域的成就与发展,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四、板书设计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思想之声
二、文艺之粹
三、科技之先.
四、交流之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新课导入 | 视频导入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关于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短视频讲解。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电视纪录片。该片通过每集5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文物,介绍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带领观众读懂中华文化。 师:那么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萧规曹随,拟建一个“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陈列馆”共看彼时的时代风貌 | 观看视频,理解历史遗存对于历史风貌展现的重要作用 | 以央视制作的纪录片片段节选导入,视频不仅展示了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美,也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一个小组活动中去。 |
讲授新课 | 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出示课程标准和内容目录页。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目录 一、思想之声 二、文艺之粹 三、科技之先 四、交流之盛 | 观看课程标准与内容目录,跟随教师思路,进入课堂学习。 | 学生对课标有一个认知,抓住本课要学习的要点。再通过目录的展示,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
一、思想之声 | 小组活动一 请小组内合作,分小组将各自负责的展区板块填充完整。根据课本内容,从图片卡中选择3-5张能够展现你这一展区发展概况的图片,选出一位发言人,对本组展品进行两分钟介绍。
【学生展示与讲解】
师:我们都知道儒学西汉武帝时确立了它在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然,我们在学生展示中明显看到这一时期流行开来的还有佛、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请同学们根据手中导学案的史料和教材,按小组完成下列四个问题,三分钟的讨论和语言组织后,请每组的发言人做出回答。
1.三国以来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民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2.佛教、道教关注人的精神需求,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
Q2. 儒学出了什么问题?主体地位为什么会受到冲击? ①儒家思想存在不关注人生终极追求的缺陷。 ②儒家思想不适应社会需求。
Q3. 佛、道如此兴盛,为什么还会出现三武灭佛、韩愈辟佛的现象? ①广修寺院,耗资巨大。 ②大量人口为逃避徭役依附寺庙。 Q4. 儒、佛、道分别是如何融合其他思想来进行自我调整的? 道教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知识补充】 这一时期反佛现状的概述
师:这一时期除了儒、佛、道的思想外,还有其他的思想吗?其主张为何?
师:这一时期思想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师:这一时期不仅思想史活跃的,其他领域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请第二组同学展示 | 组内合作,依据教材内容选择展品,完成展示,并选择发言人进行简要介绍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予以阐述
学生产生疑问,思考问题。根据课件的提示,和相关材料,归纳并回答相关问题
联系课本内容、导学案的史料,以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得到答案,组织语言进行阐述
认真听讲,进一步理解不同立场上反佛的人的观点和看法
阅读课本【历史纵横】部分内容,集体作答
依据前面所讲的内容,跟随教师思路,总结其特征与原因
做好笔记,期待下个领域内的成就 | 以图示的方式展示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分思想、文艺、科技、对外交流等进行分别展示。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
继续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成为问题探究的主体人,结合史料与教材,充分发挥小组集思广益的优势
史料教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问题进行探求,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如果无法用比较规范的语言作答,还可以使用教材语言规范得出自己的认知。
拓宽课本之外的内容,帮助理解课本知识
补充这一时期三教之外的其他思想,侧面表现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多元性
让学生对刚才学习并探索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思考
教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总结第一子目后,引入下一子目,过渡流畅,衔接完整。
|
二、文艺之粹 | 二、文艺之粹 学生展示
师:文艺发展的总结陈词,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展示,灵活选择例子,并组合表达,展示这一时期的文学美、绘画美、书法美、雕塑美。 师: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师:教师过渡,请出第三组发言人展示展品 |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予以阐述
看图,并认真听课,感悟中华文化之美
通过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思考其特征
认真记笔记
|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衔接陈列馆的展品
文字与图片直观展示,教师的整体概括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内容。
让学生积极思考,高度概括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的特征
自然过渡,强调英雄的人民的作用,过渡到“科技”这一子目的内容的教学 |
三、科技之先 | 三、科技之先 学生展示
师:科技发展的总结陈词,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展示,灵活选择例子,并组合表达,展示这一时期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赞扬中国人民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无限的惊喜给我们,给世界。
师: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是什 么?文学艺术与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师:中国不仅在文化交流中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在自身发展中也不吝分享发展的成果。请第四组同学展示 |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予以阐述
认真听讲,感悟中国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伟大成绩
通过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思考其特征和发展原因
认真记笔记
认真听讲,期待下文 |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衔接陈列馆的展品
文字与图片直观展示,教师的整体概括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内容。
让学生积极思考,高度概括这一时期的科学发展的特征,并归纳因由。体悟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文化的广博与包容
|
四、交流之盛
| 四、交流之盛 学生展示
师:东晋法显西行以求佛法比我们最熟知的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要早200多年,他们二人都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中国的佛教发展也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不止思想,中国的服饰、建筑、饮茶、下棋、甚至文字都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师:这一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是什 么?中外交流密切的原因是什么?
|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予以阐述
认真听讲,体悟中华文化的繁荣、包容、中外交流的密切
通过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思考其特征和发展原因 |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衔接陈列馆的展品
让学生感受到彼时国家的强盛繁华、海纳百川
让学生积极思考,高度概括这一时期的科学发展的特征,并归纳因由 |
课堂小结 | 师:思想与对外交往让我们看到了流淌在中华文化中的兼收并蓄理念,而文学与科技发展让我们体悟到了中华文化中的继承创新的因子
|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深刻体悟 | 点题,引起学生共鸣与思考 |
课后活动 | 本节课我们从魏晋清谈到唐风华韵,阐述了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中外交流,在时代的波峰波谷中看到了海纳百川、泽被中外的灿烂成就。三国至隋唐陈列馆已全貌初现,同学们共同完成了思想馆、文艺馆、科技馆、交流馆的展品设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也对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于此,请你为陈列馆写一段前言,字数不限。 | 高度概括本课所学,为陈列馆写前言 | 深化内容,让学生联系所学,带着对中华文化的自豪与自信,挥毫泼墨,笔酣墨饱 |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课堂导入,设计思路,讲授新课,知识回顾,知识拓展,诗歌朗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学情分析与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探究,学生活动,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