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444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4440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24440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测试题
展开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 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火烧赤壁 B. 司马光砸缸 C. 刻舟求剑 D. 铁杵磨成针
- 点燃蜡烛时,下列对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 罩在火焰上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D. 燃烧时产生黑烟,熄灭瞬间产生白烟
- 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的白烟,蜡烛不能重新燃烧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放热,并有黑烟产生
D. 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现象
-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用导管从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引出一缕“白烟”,点燃形成子火焰。据此实验,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 子火焰处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
B.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
C. 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 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不能重新燃烧
- 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D. 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 量筒中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如果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则读取的数值与液体实际体积相比
A. 偏小 B. 偏大
C. 没有影响 D. 与人的身高有关
- 某学生欲称量氯化钠,他在左边托盘上放了5g砝码,又把游码移到处,然后在右边托盘上加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这时托盘上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
A. B. C. D.
- 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破裂,可能原因有: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没有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里液体的中下部。其中与之相关的是
A. B. C. D.
- 下列图示中错误操作与对应后果不一致的是
A. 读数偏大
B. 液体喷出
C. 液体污染
D. 酒精溅出
- 对于试管的洗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不倒掉试管内废液,直接洗涤
B. 洗涤试管时可用手直接洗涤
C. 刷洗试管时应用力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
D. 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试管已清洗干净
- 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 氧气具有氧化性 氧气液化
B.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一氧化碳燃烧
C. 铁具有导电性 铁生锈
D. 食盐具有咸味 食盐在水中溶解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银用于制作导线 B. 干冰用作制冷剂
C. 铜用于制作铜火锅 D. 氢气用作高能燃料
- 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则应该
A. 加砝码 B. 加此药品 C. 减少药品 D. 调节平衡螺母
-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 稀有气体填充灯管做霓虹灯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铜丝用于作导线 D. 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6.0分)
- 年入冬以来,一场几十年罕见的大旱袭击了我国北方地区,干冰在抗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干冰的变化和性质,请将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性质、d化学性质,填在下面的空格内用字母序号填空。
干冰在时以下,是一种白色雪花状的固体 ______;
温度升高,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 ______;
二氧化碳通到澄清的石灰水中 ______;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______。
向试管里添加双氧水时,先将瓶塞拿下,______在桌上,拿瓶子时,瓶上的标签要 ______,瓶口要紧靠试管口,缓慢地向试管中倒入双氧水,倒完后,立即 ______。正确量取8mL液体,应选用的最合适仪器是 ______。用序号回答
量筒
量筒
量筒 -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把下列实验所用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A B C D E F G H I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
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__________;
木炭燃烧时,用来夹持木炭的仪器是________。
用于收集气体的是 ______ 。
- 小龙喜欢看一些有关战争的书籍。通过看书他了解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比利时战场上使用了一种叫作氯气的化学武器,使法国士兵大量死亡。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小龙立即上网,查找有关氯气的资料,得知:常温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剧毒,能溶于水,且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其用途广泛,可用于消毒,制盐酸、农药等。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根据上述文字叙述可归纳出:
氯气的物理性质有:______;
氯气的化学性质有:______。
氯气泄漏时,下列防御自救措施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B.逃生时应往高处逆风跑
C.逃生时应往低处顺风跑
写出氯气的一种用途: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 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有同学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______同上。
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______,活塞B______,此时可观察到Ⅰ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____________,而是来自____________。
- 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填序号
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
仪器A的作用是______;
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用酒精灯加热液体,实验结束需停止加热时,应用______盖灭.
图J中,所示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在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仪器内液体的______保持水平.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3.0分)
-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把固体物质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为以下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方法称量,这位同学所称固体的实际质量是多少克?
- 小康欲称胆矾用于实验,他在左边托盘上放了5g砝码,又把游码移到处,然后在右边托盘上加胆矾直至天平平衡,这时托盘上的胆矾的实际质量是______
运动员百米冲刺时的肺活量一般是,如果某运动员在标准状况下,一次约吸进了5000mL空气,则他一次吸氧气的体积是多少?吸进了多少克氧气?标况下,氧气的密度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火烧赤壁包含着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司马光砸缸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刻舟求剑只是将物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铁杵磨成针只是将其磨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B
【解析】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借助实验现象分析得到的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选B。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与蜡烛燃烧的相关问题,熟练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和反应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故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A选项的说法正确;
B.燃着的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被点燃,因为白烟是蜡烛的固体小颗粒很容易被点燃,故B选项的说法错误;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黄光、放热,并有黑烟产生,故C选项的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的同时也发生了熔化现象,故D选项的说法正确;
故选B。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对蜡烛燃烧的“母子火焰”进行探究,掌握蜡烛燃烧的结论、探究母子火焰”的操作注意事项等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解答】
A.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故A选项错误;
B.子火焰处石蜡蒸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 B选项错误;
C.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管不能太长,如果导管太长,由于温度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C选项正确;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仍主要为石蜡蒸气,故D选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蜡烛燃烧时,产生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 A、B、C选项均正确。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故D选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蜡烛燃烧的现象,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并能灵活运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蜡烛刚熄灭时,灯芯上产生一缕白烟,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少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用火柴点燃会观察到蜡烛能重新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答案】A
【解析】将量筒举过头顶读数即仰视读数,仰视会导致读数比液体实际体积小,故选A。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托盘天平的使用,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
【解答】
某学生使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错误地把氯化钠放在右盘上,砝码放在左盘上,他选用的砝码质量为5g,游码质量为;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氯化钠的质量,
故选:B。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根据给试管内物质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加热前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
加热时试管底部触及灯芯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引起试管炸裂;
被加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会使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喷出,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加热液体预热后没有再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不会引起试管炸裂;
没有进行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内的液体的中下部,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使试管炸裂。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错误操作及其引发的后果,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解答】
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大,则量取的液体的体积偏小,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以防液体喷出伤人,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用自来水清洗过的滴管取用试剂,会造成试剂的污染,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试管的洗涤的方法、洗涤干净的标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洗涤时,应倒掉试管内废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洗涤试管时不能用手直接洗涤,可用试管刷进行刷洗,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刷洗试管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止损坏试管,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试管已清洗干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依此判断。
【解答】
A.氧气具有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氧气液化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A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B错误;
C.铁具有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正确;
D.食盐具有咸味属于物理性质,食盐在水中溶解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错误。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性质的判断,难度不大。
【解答】
A、银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银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铜用于制作铜火锅是利用铜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氢气用作高能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解: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步骤应该是:调节天平平衡,先向右边托盘添加2g砝码,再向右移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若指针偏右,说明物体质量小于砝码质量,应增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故选:B。
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指针偏右,说明物体质量小于砝码质量,应增加药品.
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若已知药品质量,则应该先加砝码后加药品;若要称取一定量的药品质量,则先加药品后加砝码,且砝码添加顺序是由大到小,在称量前应先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在整个称量过程中不能再次调节平衡螺母.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解答】
A.稀有气体填充灯管做霓虹灯不需要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不需要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
C.铜丝用于作导线不需要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需要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c a b d 倒放 向着手心 盖紧瓶塞
【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二氧化碳通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温度升高,干冰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属于物理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干冰在时以下,是一种白色雪花状的固体,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
向试管里添加双氧水时,先将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拿瓶子时,瓶上的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要紧靠试管口,缓慢地向试管中倒入双氧水,倒完后,立即盖紧瓶塞;量取8mL液体,最合适仪器是10mL;故答案为:倒放;向着手心;盖紧瓶塞;。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一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
从细口瓶中取药品的注意事项。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7.【答案】药匙;
烧杯;
坩埚钳;
集气瓶。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留心观察就可做好此题,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解答该题。
【解答】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药匙;
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烧杯,防止受热不均匀导致烧杯破裂;
木炭燃烧时,用来夹持木炭的仪器是坩埚钳;
用于收集气体的是集气瓶。
18.【答案】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有剧毒,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 AB 用于消毒等
【解析】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有: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氯气的化学性质有:有剧毒,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
故填:常温下是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有剧毒,能与水、碱等物质反应。
氯气泄漏时,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逃生时应往高处逆风跑。
故填:AB。
氯气可以用于消毒等。
故填:用于消毒等。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19.【答案】关闭;打开
打开;关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验证人体代谢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除去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空气;人体代谢
【解析】
【分析】
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有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呼出的气体通入到II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验证二氧化碳存在一般是使用澄清的石灰水,难度不大。
【解答】
吸气时要除掉混合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让吸入的气体通过Ⅱ瓶进入,应将活塞A关闭,活塞B打开;
呼气时需要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气体需要通过Ⅰ,活塞A打开,活塞B关闭,二氧化碳的存在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验证人体代谢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除去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来自于人体新陈代谢。
20.【答案】;
;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
灯帽;
量筒;凹液面最低处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并明确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
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药匙;
仪器A的作用是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用到的玻璃仪器是集气瓶;
用酒精灯加热液体,实验结束需停止加热时,应用灯帽盖灭.
中玻璃仪器名称是量筒,在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仪器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故答案为:
;
;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
灯帽;
量筒;凹液面最低处。
21.【答案】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码反放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所称固体实际质量。
故答案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托盘天平的使用,在计算有关天平的题目时,要谨记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由此列等式计算,不管是左物右码还是左码右物,都可以算。
【解答】
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可知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放错了,还要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只不过砝码与物体位置交换了,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22.【答案】
【解析】解:天平实际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正确操作时,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当药品与砝码放倒了位置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药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所以在左盘放了5g砝码,把游码移到处,这时托盘上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是;
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占,所以5000mL空气中氧气为:,所以他约吸进了氧气质量为:.
故答案为:;
根据天平的原理判断,天平实际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正确操作时,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的,计算出氧气的体积,再乘以氧气的密度即可.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天平的使用方法,知道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重点知识填空练习(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重点知识填空练习(附参考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的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练习题,共9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综合与测试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