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练习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高速公路上小轿车正常行驶时速度是4m/s
B.击鼓时,力量越大音调越高
C.工厂里的工人戴一个防护耳罩,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教室的门宽约80cm
2.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 )
A.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电脑播放视频的软件有“倍速播放”的功能,即播放速度为正常速度的2倍。倍速播放时,我们觉得视频里的声音也变“尖”了,这是因为倍速播放( )
A.提高了振动频率B.增大了振动幅度
C.增大了声音传播速度D.使人耳产生了错觉
4.老师鼓励同学们上课回答问题时要大声点,旨在提高声音的( )
A.音调B.速度C.响度D.音色
5.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某中学举行了“唱支赞歌给党听”的音乐晚会。关于音乐晚会上各种乐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提琴声不是振动产生的
B.观众听到的美妙音乐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钢琴声和二胡声是通过声音的音调区分的
D.笛子声的“高音”和“低音”是通过声音的响度区分的
6.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来控制噪声的
B.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音调
C.医学上的“超声波碎石”是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性
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仍能听见音乐,说明水能传声
7.将耳朵贴在长水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水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声音( )
A.能听到一次B.能听到两次
C.能听到三次D.都有可能
8.关于声现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在民乐合奏时能分辨出二胡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的音调不同
C.小提琴演奏时,用手按压琴弦的不同部位,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D.在住宅区和公路之间设置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9.小明用手机调弦软件在同一位置测吉他弦刚发声的参数,两次拨A 弦后界面如图,则( )
A.第一次测得的响度比第二次大
B.第一次测得的音调比第二次高
C.第二次测得 A 弦每秒振动 73 次
D.拧紧 A 弦后再拨动每秒振动的次数变少
10.声音是人类最早研究的物理现象之一。下列有关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B.不振动的物体也能发声
C.超声波洗牙是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D.音乐不可能是噪声
11.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B.倒车雷达
C.超声波清洗机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
12.为解决疫情期间交叉感染问题,声控电梯应运而生。只需报出楼层,就能自动抵达目的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和电梯能对话,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B.人和电梯能对话,说明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C.为了让电梯听得清晰,需要声音洪亮,也就是要提高音调
D.人在电梯轿箱里说话不能听到回音,是因为声音没能发生反射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
B.振动幅度大的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更高
C.每秒振动次数多的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更大
D.音叉发出的声音从40dB变为50dB,说明音叉振动幅度变大
14.学校艺术节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真空传播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二、多选题
1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的桌子在振动
B.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为介质传声
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可研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是要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6.下表是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液态介质中声速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C.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物态有关D.固态介质中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17.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音打交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两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在居民区和马路旁植树造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8.下面做法中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教室周围植树
B.纺纱工人工作时戴着防噪声的耳罩
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摩托车要安装消声器
1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铁棒不能传播声音
B.蝙蝠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
C.大象能听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20.下列的实验事例中,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
A.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汽车安装倒车雷达,传递声音的能量
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
三、填空题
2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到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声源的___________有关;实验中,教室后排的同学听到音叉的声音比较小,这说明响度还与___________有关。
22.小明正在家里学习,窗外传来吉他声,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判断这是吉他声;他关上窗户,这是在______控制噪声。
四、实验题
23.墨墨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1)用同样的力拨动甲和乙两根钢丝,发现拨动乙钢丝时发出的声音刺耳尖锐,这说明它的音调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音调的高低与______有关。
(2)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长度是否有关,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______和______两根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是为了研究音调高低与______是否有关。
24.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听到音叉发出声音,同时观察到______,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在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选填“转换法”或“推理法”或“类比法”);
(3)若把这个实验装置拿到月球上去做,用小锤敲击音叉,结果观察到小球______弹起(选填“能”或“不能”),但听不见声音,原因是______不能传声。
五、计算题
25.一辆汽车在某一时刻鸣笛,司机在4s后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声音。请你根据所给的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各小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26.新余市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2.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多少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介质
水(0℃)
水(15℃)
水(20℃)
冰(0℃)
软橡胶
软木
铁(棒)
v /(m·s-1)
1440
1470
1480
3230
45
500
5200
编号
材料
长度
横截面积
松紧程度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参考答案
1.D 2.D 3.A 4.C 5.B 6.B 7.C 8.D 9.B 10.C 11.C 12.A 13.D 14.A 15.ABD 16.ACD 17.CD 18.ABD 19.BCD 20.CD
21.振幅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22.音色 在传播途中
23.频率 乙 丙 松紧程度
24.乒乓球被弹起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使微小振动放大 转换法 能 真空
25.(1)680m;(2)720m
26.(1)102m;(2)34m;(3)17m/s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与测试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