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15260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15260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15260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数学六年级上册4 比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六年级上册4 比教案设计,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比和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 比和求比值。
2.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 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在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 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化简比求值,按比例分配。教学安排
比的意义和性质(4 课时) 解决问题(2 课时)
整理与复习(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0 页例 1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2. 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通过对比分析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初步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 1 图表:
姓名
从家到学校的路程(m)
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分)
张丽
240
5
李兰
200
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每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 关系?你都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找到每两个数量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针对学生所答,及时作出引导评价。2.小结: 我们会用加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合并关系。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
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两 个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
二、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比及比的读、写方法。
(1) 找出板书中学生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实例,用彩色粉笔标注出来,指出: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5
教师举例:比如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5÷4=
4
5
,我们就说,张丽和李兰所用时
间的比是“5 比 4”,可以写成 5:4 或
4
,读作:5 比 4。
(2)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科书例 1 内容。问题:①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②你都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③5 比 4 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那 4 比 5 呢? 学生自学后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收获。
(3) 教学例 1 之后的“试一试”。
①提问: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评价。
教师追问:为什么张丽与李兰所用时间的比中 5 是比的前项,而在李兰与张丽所用时间
的比中 5 又是比的后项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的比, 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②教师提问:5 分钟、4 分钟都表示什么?(时间)
教师小结:5 分钟、4 分钟都表示时间,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观察“试一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 一个新的量:速度)
师生共同小结: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2.求比值。
思考:5∶4 表示什么?4∶5 表示什么?
说明: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你知道怎么求比值吗? 课堂内完成课堂活动第 1 题。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议一议: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根据汇报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相应部分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1)比的前项是 5,后项是 3,比值是(
)。
(2) 比的后项是 8,前项是 4,比值是(
(3) 比的前项是 0,比值也是 0,后项是(
)。
)。
(4) 甜甜 3 分钟做 60 道口算题,做口算题的个数与时间的比是( )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提醒学生:比的后项不能是 0) 2.拓展练习。(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1) “甲队在一场球赛中以 12∶0 的比分大胜乙队”请问“12∶0”是比吗?(不是比, 它是记录两队得分的多少的一种形式)
(2) 我国陆地和世界陆地的比是 1∶15。我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比是 1∶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 500 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其中中国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与全球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的比是 1∶5。
你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比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何想法?
(3) 图示呈现:两杯糖水,第一杯中糖与水的比是2∶50;第二杯中糖与水的比是3∶ 50。哪一杯糖水更甜?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四、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一说) 教师总结。(略)
五、课外作业
收集生活中关于比的信息。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1 页例 2、例 3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过程与方法
运用知识的类比迁移完成
情感态度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求比值。
8∶4= 48∶12= 16∶8=
24∶18= 40∶16= 15∶5=
.准备题。
(1)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
49 20 10
57 28 15
15 10
21 14
30 18 35
35 27 49
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它们为什么相等?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 )内填上适当的数。
3÷4 =( )÷4=( )÷40= ( )÷12 =0.75
5÷8=5:( )
1
6:7 =( )÷7=( )×
7
9÷( )=( ):16
教师: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与比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5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 5:8 可以写成 。
8
二、学习新知
1. 出示例 2:观察下面的比是怎样变化的。
200 20 10 5
= = =
240 24 12 6
↓ ↓ ↓ ↓ 200∶240=20∶24=10∶12=5∶6
独立观察,思考:比的前项、后项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讨论:看看上面的这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后,小组间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2. 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
3.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让学生在例 2 中找出你认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2)出示例 3:化简下面各比。
1 5
①15∶12 ② ∶
4 6
师生共同观察,找出各组比的特征,然后进行分析 、化简。
第①题: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如何化简?(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
第②题: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怎样才能把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学生观察分析后,独立探索化简的方法,再交流优化的化简方法)
学生交流完后,教师进一步作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的,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 项同乘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它们转化成两个整数比,再进一步化简。
学生讨论后尝试化简,填在书上。三、巩固练习
1. 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试着将第 51 页“试一试”中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化简后交流反馈,说说方法。师生共同小结方法及注意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 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时,第一步一般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 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2. 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比最简单的整数比比值
9:54
34∶67
5.8∶2.9
讨论: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 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3.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 3 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4. 拓展练习。
(1) 六(3)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1.2 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2)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 30 厘米,长与宽的比是 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 化简比?
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4 页例 1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 通过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从而掌握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实 际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情境分析研究,师生合作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几个同学凑钱批发文具,我们来看看他们拿出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该怎样
分?
1.李芸和张倩各拿出 8 元钱,一共买了 10 支水彩笔。
教师:他俩该怎么分这些笔?(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作出评价,板书平均分) 2.陈红拿出 6 元,赵青拿出 4 元,一共买了 15 本同样的笔记本。
教师:这儿还有两个同学也批发了一些文具,(指导学生读题)这两个同学买的笔记本也 是平均分吗?如果不平均分,那该如何分?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怎样分比较合理?为什么? (1)小组讨论分法,并阐明理由。
(2) 反馈学生的分法。
(3) 交流:你们认为可以怎样分? 二、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比较两种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把 10 支水彩笔平均分给两个同学,实际就是按几比几的比率来分的?(按 1:1 来分的)
根据出钱多少把笔记本按 3∶2 分,这是什么分法?(按比例分配)
教师指出: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 分配。(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
从分配的比率可以看出,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例,按比例分配是平均分的发展。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某配方奶粉调配时,奶粉和水的比为 1∶7,按照这个调配建议,我们在冲奶粉时能平均放奶粉和水吗?
市场上出售一种 5 升装的混合油,其中橄榄油与花生油的比是 1∶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分装方法?这 5 升油中,花生油有多少升?
教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举例) 三、独立思考,计算交流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那按照一定的比例,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分配呢? 大家开动脑筋,帮助陈红和赵青分一下笔记本,看看谁分配得最合理,分配的方法最容易操 作!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反馈学生做法,集体分析解法。 方法 1:化简比:6∶4=3∶2
根据已有知识,用方程解。先求出每份是多少本,再分别求出两人应分的本数。
方法 2:总份数:3+2=5
3
陈红应分的本数:15×
5
2
赵青应分的本数:15×
5
= 9(本)
= 6(本)
教师:还有其他解法吗? (学生交流解法,并说明解题思路。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用多元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棒!可是你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解法 是正确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四、交流总结,优化算法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一说)
在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这里通过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建构知识中学会优化,在交流中学会总结)
五、作业
1. 小组合作,解决第 56 页课堂活动第 1 题。
2. 做练习十五第 1、2 题。
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5 页例 2 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合理、灵活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情感态度
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并在自己的内省过 程中感悟到按比例分配这种方法的优势。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填空。
(1) 小明家养了 35 只鸡,公鸡和母鸡的只数比是 3∶4,公鸡( )只,母鸡( )
只。
(2) 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与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只数的比是 1∶3,2001 年全世界大约有 2000 只丹顶鹤,我国有( )只。其他国家有( )只。
(3) 农业专业户计划在承包的 28 公顷地里种植水稻和玉米,种植的面积比是 4∶1。水稻种了( )公顷,玉米种了( )公顷。
学生回答反馈:说说怎样思考,集体评价。
2. 引入谈话: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按比例分 配的方法解决?
二、揭题,学习新知
1. 在建筑业中很多地方也用到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这 方面的问题。
2. 走进建设现场。(观察例 2 图 )
教师:从图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一堆混凝土中水泥、沙子,石 子的比是 2:3:6。要配制 220 吨这样的混凝土,需要沙子、石子、水泥各多少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中你看出要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3. 学生讨论后尝试独立解题。完成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
(1) 这种混凝土要按照沙子、石子、水泥所需重量的比去分配,这三种材料的比你是在 哪儿找到的?
(2) 找到三种材料的连比后,为了方便计算,你应该先做什么? (3)怎样计算沙子、石子、水泥各占混凝土的几分之几?
……
(教师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时要利用评价优化解法) 三、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1. 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计算,知道混凝土中沙子、石子、水泥的比为 5∶3∶12。现有一堆总重为 40 吨的混凝土,经现场测量,水泥有 20 吨,沙子有 12 吨,石子有 8 吨。这堆混凝土符合配比吗?如果由你负责监理,你将如何处理?
2.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 3∶2∶1。这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度?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教师:学好按比例分配,不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分 析问题。
四、课堂活动
分组配制果汁。(分小组准备好蜂蜜,橘子汁和水以及量具,每个小组配制 280 毫升果汁,配制完成后,进行组间交流:按什么样的比例配制的,互相品尝,推出口感最好的果汁 配方)
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评价小结。五、回顾总结
教师:想一想,今天的知识与昨天的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找到几个量的比的?通过今 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议一议:怎样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六、作业
练习十五第 3、4 题。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5─56 页例 3 及课堂活动第 3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借助线段图等方法分析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
2. 能考虑现实情况应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掌握一些策略性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借助线段图等方法分析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学生先简要交流课前了解的信息:人们一起合伙运货、租房等如何协调付费的情况。
2. 教师用小黑板或课件呈现:三人需要用同一辆车运送同样多的货物共需 90 元,当车走到路程三分之一处,出现甲卸货,到路程的三分之二处,出现乙卸货,到终点是丙卸货。
请学生表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如何分摊运费?请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他们运的货物同样重,把运费平均分配。
②尽管他们的货物一样重,但因为他们运的路程不一样。甲运得近应该少付,丙运得远 应该多付点。
③是不是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办法来分摊运货的钱。
④能不能把运费分成每节 30 元,第一节由三人共同分担,第二节由乙和丙两人分担, 第三节只有丙一个人承担,这样比较公平。
……
学生评价,以上同学的方案你认为哪一些比较公平?
学生经过讨论会认为:平均分的方案不公平,因为甲运的路程短,却要和路程最长的丙 付同样多的钱,这种方案在现实中不容易被接受。按比例分配或按每段路程来分摊钱的办法 可以让运货路程短的付较少的钱,而运货路程长的付钱较多,这样相对比较公平。
二、合作探究
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公平的办法,选择同方法的人可以组成 4~6 人的小组,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写出来。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3. 交流汇报。用投影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求汇报时阐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方法 1:按路程比例分摊。
把路程平均分成三份,甲行了一份付一份钱,乙行了两份路程付两份钱,丙行了三份路 程应付三份钱。
把钱一共分成:1+2+3=6
1
其中甲占 90 的 1/6:90×
6
=15(元);
2
乙占 90 的
6
3
丙占 90 的
6
2
:90×
6
3
:90×
6
=30(元);
=45(元)。
答:甲应分摊 15 元的运费,乙应分摊 30 元的运费,丙应分摊 45 元的运费。
方法 2:按路程段数分摊。
1
每一段的运费:90×
=30(元)
3
第一段的运费甲、乙、丙三人分摊:30÷3=10(元),每人付 10 元。
第二段运费由乙、丙两人分摊:30÷2=15(元),每人付 15 元。
第二段运费由丙一人付 30 元。所以三人分摊的运费是:
甲:10 元
乙:10+15=25(元)
丙:10+15+30=55(元)
答:甲应分摊 10 元的运费,乙应分摊 25 元的运费,丙应分摊 55 元的运费。
对方案中存在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如果你是甲,你会接受哪种方案?为什 么?如果你是丙呢?
将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代表,模拟情境进行运费分摊协商。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自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还有比较好的分摊办法,教师可以适当选择板书)
三、巩固应用
1. 小黑板出示:小强家房子出租给小李、小张、小王三个年青人,每月房租是 630 元,
6 月份,小李只住到 10 日就搬走了,小张只住到 20 日也搬家了,小李和小张离开时都留给
小王 210 元交房租。到月底小强的妈妈要去收房租了,如果你是小强,你会建议妈妈怎样收这三个年青人的房租比较合理?
由学生先提出方案,然后自己拟定方案解答。
方法 1:
1
小李应付的房租:630×
6
2
小张应付的房租:630×
6
3
小王应付的房租:630×
6
=105(元)
=210(元)
=315(元)
方 法 2: 630÷3=210
小李:210÷3=70(元)
小张:70+210÷2=175(元)
小王:70+210÷2+210=385(元)
请学生再思考:如果你是小王,你会怎样付房租? 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2. 小黑板出示:2004 年 2 月 18 日《大众日报》消息(课堂活动第 3 题)。
学生读懂题意后,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 2003 年建大棚多少个?这时要
让学生讨论,要求 2003 年建大棚多少个,要先求出 2002 年建大棚多少个?也就等于求三年各建大棚多少个?因为题目中就三年各建大棚数量的比没有给出来,这就需要学生从所给条 件当中去捕捉有关信息,求出三年各建大棚的比,这样就把问题归结到按 比例分配的问题上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把 2001 年看作 1 份,2002 年则是 2 份,2003 年是 2×2=4 份。
总份数:1+2+4=7
1
2001 年建的大棚数:1316×
7
2
2002 年建的大棚数:1316×
7
4
2003 年建的大棚数:1316×
7
=188(个)
=376(个)
=752(个)
四、总结提高
今天的活动中,对于分数乘、除法的问题你学到了哪些解决办法? 五、课外思考
练习十五第 5 题。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59 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
2. 沟通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复习回忆,再现知识。过程与方法
师生合作交流完成情感态度
培养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
复习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整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
一、引发整理复习需要
首先,请学生归纳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可能说到: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 上概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都属于比的知识,此外,我们还学习用 比和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知识进行自主梳理1.学生自主整理。
请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梳理知识的办法对知识进行梳理。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怎样?把其中比较好的经验可以做介绍。 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它们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化简比可以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为最简整数比,其结果仍然是一个 比;而求比值则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商即是比值,其结果是一个数。
4. 沟通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比与其它知识间又存在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1)学生同桌进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整理归纳: 联系区别
比前项比号后项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一种数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一种运算5.巩固练习。
整理与复习第 1 题。学生完成此题关注三点:
(1)比的前项、后项是否是对应的量。(2)是否化成最简整数比。
(3)求出的比值应写成什么数。
通过练习再次沟通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6.按比例分配。
(1) 同学们都知道,比和其他知识一样,也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2) 出示例题:朱小丹居住的院内 3 家合用一个水表,上月共缴水费 36 元,其中张阿姨
家 2 人,李奶奶家 3 人,朱小丹家 4 人,怎样分摊水费比较合理? (3)学生分析信息,口头讲出自己的解答思路,然后再独立解题。
教师:如果说按比例分配是合理分摊水费的最好方法,那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进行分配
呢?
(人数比 2∶3∶4)
指名按比例分配的解答方法,并板演过程: 2+3+4=9
2
36×
36×
36×
=8(元)
9
3
=12(元)
9
4
=16(元)
9
7.想一想、做一做。第 2 题:解决问题
(1) 学生先独立完成三道小题。然后逐题汇报。第(1)小题要关注,学生有没有用分数方 法解答的,如果有,就请学生阐明思路,如果没有,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男、女职工人数
4
的比是 4∶5 还可以看成什么? (男职工的人数是女职工的
5
)那么此题还可以列式:36÷(1
4 4
+ )求出女职工的人数是 20 人,男职工人数就是 20×
5 5
=16(人)。
由此引出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还可以转换成分数计算的问题。
(2) 请学生观察这三个小题,看看在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试着说说。 教师归纳: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可以用比、分数的形式,两者是互通的。但要注意的是
以谁为单位“1”,这三道小题的单位“1”都不一样,第(1)小题的单位“1”是女职工的人数,第(2)小题的单位“1”是总人数,第(3)小题的单位“1”是男职工人数,因此,每一个 比和分率都是不一样的。
三、复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复习你发现自己前面的学习有什么不足吗?你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还有什么疑问?
四、课后巩固
练习十六第 1~4 题。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4 比教案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4 比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提出问题1.复习提问,问题探究,知识点概括1.比的基本性质,巩固应用,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4 比教学设计,共2页。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