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导语
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呢?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短文大意。
2.熟读成诵,赏析典型词语,感受作者情感。
(三)资料助读
1.作家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蔡襄、米芾、黄庭坚、并称为“宋四家”。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二、课文讲授
(一)读准字音
无与为乐( yǔ ) 相与( yǔ ) 藻荇交横( zǎ )( xìng )
(二)读出节奏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齐读原文,朗读技巧点拨:
一读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二读通顺流畅。(神态专注,读准读对)
三读节奏分明。(语速适中,快慢有度)
四读抑扬顿挫。(情感饱满,适时抒情)
(三)读懂文意
1.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并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积水空明(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但少闲人(只是)
2.疏通文意。(每一句提问不同的学生回答)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深入解析(合作探究)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个层次大意。
明确: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记叙,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明确: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明确:(1)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喻的修辞来写月色。
(2)月夜图的特点: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4.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明确:(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心胸的旷达都包含其中。
7.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
8.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明确:(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课文讲授,深入解析,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 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课文讲授,深入解析,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 唐诗五首黄鹤楼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课文讲授,深入分析,拓展探究,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