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1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0971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1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0971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1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0971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实践体验,认识 1 米,动手操作,用米尺量师,课堂小结,畅谈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 P4 例 4、例 5,完成教科书 P8“练习一”中第 3、4 题。
▶教学目标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 l 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探究测量较长物体长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知道 1 米=100 厘米。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 米长的绳子(若干根),5 米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教室的黑板有多长,谁愿意上来量一量? 指名学生拿自己的学生尺在黑板上量。
【学情预设】一名学生用学生尺测量时,其他学生会观察发现,学生尺太短了,需 要多次移动尺子进行测量,而且移动时,前后衔接不是很准确。
师:他量得非常认真。你们觉得这样测量的方法怎么样?
【学情预设】学生展开评价,有的认为好,也有的认为太麻烦。教师以倾听为主,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用更长的尺子测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
【设计意图】将教科书 P4 例 4 的活动作为导入新课的一个问题情境,当学生觉得用学生尺作为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有困难时,可顺势提出是否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 测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二、实践体验,认识 1 米
【教学提示】
一名学生上台测量黑板的长度时,组织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看看黑板有多长。也可以指定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测量活动。
1.认识米尺。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长度是 1 米的尺子。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就快多了。来,咱们一起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学生观察。
【学情预设】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标记,做到不重复, 不遗漏。学生会发现用米尺测量比用厘米尺测量快多了,而且也准确多了。
师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 2.感受 1 米的长度。
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
师:(出示米尺)我刚刚用的这把米尺的长度就是 1 米。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比画
比画,感受 1 米有多长。
教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自己伸直的双臂长度大约是 1 米。
在身高中感受 1 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后,再指名学生进行测量。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时,可能大多用口语描述,如“我的身高是一米 二五”,也可能会完整表述,如“我的身高是 1 米 25 厘米”。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区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师:老师的身高是 1 米 62 厘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大
约是 1 米高?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刚才对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师: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 1 米呢?你的身高是超过 1 米,
还是不到 1 米?
同桌之间互相判断。
在生活中感受 1 米。
师: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如教室里画框的 长度、讲台的高度等。
【设计意图】对自己身高的认识是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刚刚认识 1 米长度的基
础上,设计“估计 1 米长度”的检验环节,伸开双臂比画 1 米、找老师身高的 1 米处、
2
【教学提示】
对于表示身高的复名数,只要求学生会认读,知道
()米()厘米表示的实际长度就是“()米+()厘米”,会用这种形式描述身高就可以了。
找自己身高的 1 米处,这些体验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三、观察比较,知道 1 米=100 厘米
课件出示学习单。
师:同学们,拿出我刚才发给你们的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并完成学习单。 学生拿出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用 20 厘米或 30 厘米长的尺子测量 1 米长的
绳子,教师巡视并进行适时指导。师:你们量了几次?
【学情预设】预设 1:我们用 20 厘米长的尺子量了 5 次。20+20+20+20+20=100(厘米)。
预设 2:我们用 30 厘米长的尺子量了 3 次后,还多出 10 厘米。30+30+30+10=100
(厘米)。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们发现 1 米里面有多少厘米了吗?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学情预设】1 米和 100 厘米是相等的。1 米=100 厘米。2.验证并总结。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米尺上的刻度,验证上面的关系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发现米尺和学生尺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认识到 米尺上的 1 厘米和学生尺上的 1 厘米一样长。再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从而验证米和厘米的关系。
【学情预设】从刻度 0 到刻度 100 就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
师小结:米可以用“m”表示,所以 1 米=100 厘米,也可以写成 1m=100cm。(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用量一量的方法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1 米的认识,还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关系。
四、动手操作,用米尺量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根绳子,请两名同 学互相配合,把这根绳子慢慢拉开。其他同学要认真观察拉开的绳子,如果你觉得拉开绳子的长度够 1 米了,就立即喊“停”。听清楚要求了吗?请注意,开始!
学生活动。
师:绳子拉开的部分有 1 米吗?请一名同学用米尺检验一下。(学生检验)
师:游戏继续,请两名同学继续拉绳子,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在你们觉得拉开的 绳子有 2 米的时候喊停。开始!
学生活动。
师:现在拉出的绳子有多长呢?谁会用尺子来测量一下?其他同学观察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继续拉长,请在你们觉得拉开的绳子有 3 米的时候喊停。
【学情预设】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注意在中间衔接处是 否做了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请小组的其他同学帮忙。如 果有的学生用卷尺来测量,教师应适时地对尺子的种类进行简单介绍。
师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刻度 0 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完善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先让学生估计,再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学生在活 动中边玩边学,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估计意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尝试练习,应用提升1.操作性练习。
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同学们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与宽、讲台台面的长与宽、门的高度、教室的长与宽等。
【学情预设】学生由于年龄小,在测量时会因为目的不明确、合作分工不好、工具 选择不当等因素引起混乱,这是正常情况。教师要注意发现一些小组活动时的优点,在 活动结束时给予评价指导,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
活动后交流。
师:如果我们要测量粉笔的长度,用什么工具?测量门的高度呢?为什么同样是测量物体的长度却用不同的工具呢?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小结:测量不同的物体,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尺量比较方便。
课件出示习题。
【教学提示】
表示长度单位的 符 号 “cm” “m”,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一下,并不要求学生实际运 用,教学时应注意把握。
【学情预设】做题时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参照物比较,然后确定长度 单位。
完成教科书 P8“练习一”第 3、4 题。
【学情预设】第 3 题推算较难,只要能估算出结果即可;第 4 题可利用熟悉的身高等作标准,并将之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如用跳绳的一半与自己的身高进行比 照,用猫的高度与自己腿的长度进行比较,用人的身高与长椅的长度比较(人平躺在椅子上),再判断。
【设计意图】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很明确:一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有意识地思考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选择;二是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进 一步与生活相联系,为今后学生在户外测量奠定基础。
六、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不仅认识了“米”,还学会了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知道 1 米=100 厘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动手做、动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总结,更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的引导。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 米=100 厘米1m=100cm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米的长度观念。一开始让学生用学
生尺测量黑板,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较大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认识米尺、找身上的“1 米”和生活中的“1 米”,强化学生关于“1 米”的长度表象。再让学生估计 1 米、2 米、3 米的长度,通过实际测量验证,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整节课学生都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体验 1 米的长,教学效果很好。
一、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的物体中,()的高度最接近 1 米。
①课桌②书包③门
2.()个 长 1 米。
①3②4③5 三、在○里填上“>”“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回顾知识,整体把握,典型示例,方法应用,梳理知识,总结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质疑研讨,训练应用,课外延伸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1 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质疑研讨,训练应用,课外延伸,回顾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