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4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706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上4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706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上4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7069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上4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7069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上4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7069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上4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7069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上4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7069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上4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07069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综合与测试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 颔联对偶句,颈联对偶句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尤善诗歌,其风格以慷慨悲壮见称。有《曹操集》。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x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苍劲的风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
描写静景,山岛上的勃勃生机。
描写动景,大海的磅礴气势。
想像: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一、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二、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三、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
1层(开头1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层(2----4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3层(5----6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
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杨花、子规、明月 “杨花” 写“杨花”且“落尽”是点明时令,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融情入景。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 王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重点理解:①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词语流露出这种感情?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思乡——客路、行舟、何处达、归雁、残夜、旧年
3、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可见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联“乡书何处达”。 表达羁旅思乡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被誉为“妙绝千古”,究竟妙在何处?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日”、“春”是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置句首表强调。“生”“入”两个动词将其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 描写景物时令,同时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之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首联:写行程。暗含羁旅思乡之情
颈联:写景。点明时令,又暗含理趣。
曲:元代最为兴盛的一种文学体裁。本也是配乐的,句式长短不一。分为小令和套数等。曲牌,曲的格式的名称。《天净沙》,曲牌名。
马致远:元朝大都人著名戏曲作家,被誉“曲状元”。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 , 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秋思之祖”“小令之最佳者”,表现乡愁的经典之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他看到盘旋在树梢的暮鸦。他走过架在流水上的小桥,看到桥边人家屋顶上已升起缕缕炊烟。此刻,夕阳就要下山了,霭霭暮色中传来这个漂泊天涯的异乡人的一声长叹:“唉,断肠人在天涯!” 西沉的夕阳,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语言极其精练:前三句只用名词,不用动词。18个字,9幅画面,意蕴丰富。还有“断肠人”。
昏鸦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天涯……
作用:增强感染力,突出孤寂愁苦的羁旅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公开课课件ppt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图文课件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综合与测试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综合与测试教学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考探究,命题点,1考点解说,2考查形式,3答题技巧,真题演练,方法拓展,参考答案,积累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