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优秀学案
展开课型: 新授 执笔人: 审核: 语文组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
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学习难点
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学习)过程
导学
自学达标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把握停顿:
2、范读、指名朗读、齐读
3、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2段。
疲弊: 诚: 危急存亡: 宜:
不懈: 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忘身:
盖: 追: 报: 圣:
恢宏: 妄自菲薄:
谏: 陟罚臧否:陟, ;罚, ;臧, ;否, 异同: 昭:
4、 学生讲述大意。
5、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三、拓展延伸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
四、课堂展示,体味情感
①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
②就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③文章第5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
五.当堂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以光先帝遗德( (2)引喻失义( )
(3)以遗陛下( (4)悉以咨之( )
(5)猥自枉屈( (6)斟酌损益( )
(7)咨诹善道( (8)以彰其咎( )
(9)先帝不以臣卑鄙( )(10)遂许先帝以驱驰( )
2.翻译下列句子。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课内阅读
1.文中“先帝”指________,“陛下”指________,“天下三分”指天下分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
2.请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自学达标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
二、合作交流,品味语言 .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1)当前形势:A、不利的客观条件:① 。② 。③ 。
B、有利的主观条件: 。(原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本段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建议,其语句是(正面):诚宜开张圣听(反面): 。
(3)成语: :毫无根据地自己看轻自己,自轻自贱。
(4)诸葛亮提出的“开张圣听”的主张,有何现实意义?
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1)“作奸犯科”照应“ ”,“忠善”照应“ ”。
(2)作者认为该“刑”的是 ,该“赏”的是 。
(3)“内外”指宫中府中;“宫中”指皇宫,“府中”指朝廷中。
(4)成语:作奸犯科。
(5)《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 ”一致。
第六段:自述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
(1)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句子: ;“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 。表明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句子:
(2)概叙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目的是说明 ,进一步表达了作者 的心愿。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千古名句,你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4)历史上还有谁像诸葛亮耕作于田间,并乐在其中
五.当堂练习 [甲]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诸葛亮,言家事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卑鄙____________ (2)悉
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 咨臣以当世之事 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2.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4分)
教(学)后反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共10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初读——夯实基础,再读——理解课文,展读——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导学案及答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重点01,重点02,重点03,重点0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