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综合训练题
展开语文中考复习九下《出师表》对比阅读
一 、《出师表》VS《郗超荐贤》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B. 必能裨补阙漏(同“缺”,缺点)
C.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良的) D. 既已狼噬梁、岐(像狼一样)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故不为苟得也
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扶苏以数谏故
C.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至则无可用
D.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其如土石何
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2分)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爱 憎 匿 善
4.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
6.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3分)
诸葛亮:
二、 《出师表》VS《隆中对(一)》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时(当时)先主屯(屯兵,驻守)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委屈,招致引来)也。将军宜枉驾(委屈车马)顾之。”由是(因此)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智谋方法)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认为)计将安(怎么)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时先主屯新野( )(2)将军宜枉驾顾之( )
(3)躬耕于南阳(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5)将军宜枉驾顾之( )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 )
(7)由是先主遂诣亮(由是: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3.翻译下列句子。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
5.甲段中的哪句话与乙段中划线句相照应的?:
6.“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
7(乙)段中,刘备的话有三层意思,请概括大意:
8.有人阅读完《隆中对》后拟一上联,请你根据对《出师表》的阅读理解对出一下联。
上联:《隆中对》刘玄德问计;下联:
9.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10.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11.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三、 《出师表》VS《隆中对(二)》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一起)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最终)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确实)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被)之用,此可以为(把他作为)援而不可图(图谋,谋取)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地方),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用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 。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 “身”的意思是 。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5、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3分)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7、[甲]段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原文回答)
8、诸葛亮在答计中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从隆中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⒐文中写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话后,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刘备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10、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四、阅读有关诸葛亮的两则文言文,完成题(14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若嗣子可辅(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 )(2分)
属①zhǔ连接②zhǔ委托,交付③隶属,归属④亲属⑤类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4分)
(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1分)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3分)
五、(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对皇帝上表时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来。敬词)念臣赋性(天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谁料)病在膏肓,命垂(悬挂。今人常说命悬一线,即此意。)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天下),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仰仗,依靠)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 ④悉仰于官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六、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2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厚:丰厚,用做动词。)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指很多,虚数)。今王诚欲致(招来)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被任用),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聚集,奔赴)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遂许先帝以驱驰( )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 争 凑 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译文: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5.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
七、【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
当初,诸葛亮上书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不肥沃的田十五顷,供给家人的衣食还有结余。至于我在外任职时,没有另外征集赋税,随身衣食都靠政府供给,也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自己的丁点财富。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让我辜负了陛下,家里有剩余的丝绸,外面有多余的财产。”到了他死的时候,真的像他所说得那样。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臣本布衣 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4)悉仰于官 仰: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字的含义(2分)
(1)咨臣以当世之事( )
(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及卒,如其所言
4.(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1分)
5.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3分)
6.你对诸葛亮不留遗产给儿孙(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有什么评论?(3分)
八、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0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
当初,诸葛亮上书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不肥沃的田十五顷,供给家人的衣食还有结余。至于我在外任职时,没有另外征集赋税,随身衣食都靠政府供给,也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自己的丁点财富。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让我辜负了陛下,家里有剩余的丝绸,外面有多余的财产。”到了他死的时候,真的像他所说得那样。
1. 解释词语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悉仰于官 悉:
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 咨臣以当世之事 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4分)
九、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2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4分)
十、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2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2)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5.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十一、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①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②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骜”同“傲”② 霸王:霸王的事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
(2) 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告之于帝 B、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入则无法家佛士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中有足乐者D、遂见之 公将鼓之
3、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每句限一处)(2分)
(1)咨 臣 以 当 世 之 事
(2)一 日 三 至 弗 得 见
4、理解填空( 2 分)
(1)杜甫在《蜀相》 一诗中写道:“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甲文中最能休现诸葛亮“两朝”、“老臣心”的句子是
(2)齐桓公一日之内,数见布衣之士,亦可谓“三顾频频” 乙文中最能表现他这样做的理由的句子是
5、甲文中的刘备与乙文中的齐桓公有何共同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3 分)
共同点:
认识:
十二、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3分)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寄: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攘除: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宜: ④今贼适疲于西 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辍耕之垄上
C.而议者谓为非计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4.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3分)
十三、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6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3)其谁可而为之( ) (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 ;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 (用原文回答)(4分)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十四、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注释 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1.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不可知其源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4.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___”“_ 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
5.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12分)
(甲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选自《出师表》
(乙文)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B.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刑:罚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道理 D.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赐:恩赐
(2)结合语境解释(甲)文中的“引喻失义”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义也”中的“义”的意思(1分)
2.将选文中画“ ”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2分)
译文: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2分)
译文:
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2分)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3分)
答:你的建议
十六、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2)由是先主遂诣亮 (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 )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3、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5、《出师表》中考试题集锦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______________②东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八阵:______________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选自《智囊》)
【注】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深入不毛
(3)韩信始为布衣时
(4)吾哀王孙而进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信钓于城下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吾必有以重报母
C.韩信始为布衣时 不为具食D.奉命于危难之间 人多厌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信既贵,酬以千金。
4.同是写人叙事,【甲】【乙】两文却风格各异:【甲】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叙经历,表明了兴复汉室的决心,【乙】文则用 ,叙述了 ,表明了 。(2分)
5.韩信和诸葛亮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性相异,但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我们还可以从【甲】【乙】两文中看出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 。十八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 (2)悉以咨之:
(3)严闻亮卒: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十九、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12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
①由是先主诣亮( ) ②不耻劳辱( )
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
本字是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
答 案
《出师表》对比阅读
一 、《出师表》VS《郗超荐贤》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译文: 郗超与谢玄不友好。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2分)
A.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B. 必能裨补阙漏(同“缺”,缺点)
C.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良的) D. 既已狼噬梁、岐(像狼一样)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 )(2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故不为苟得也 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扶苏以数谏故
C.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至则无可用 D.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其如土石何
3.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2分)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爱 憎 匿 善
(2分)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4.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2分)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
5.【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5.(2分)郗超曾与谢玄共事,发现谢玄使用人才得当,做事细致,能使各人都发挥出他们的才干(意思对即可)
6.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3分)
诸葛亮:郗超评价诸葛亮能扣住“公平严明、知人善任、亲贤远佞”来答即可。
评价郗超能扣住“发现人才眼光独到、力排众议推荐人才、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宽广”来答即可。
二、 《出师表》VS《隆中对(一)》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时(当时)先主屯(屯兵,驻守)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委屈,招致引来)也。将军宜枉驾(委屈车马)顾之。”由是(因此)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智谋方法)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认为)计将安(怎么)出?”
译文:当时刘备在新野驻军。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委屈自己去拜访他。”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衰败了,奸臣董卓、曹操之流先后专权,皇上遭难出奔。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要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是缺乏智谋,因此失败,一直到今天。但是我的志向还不罢休,您看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时先主屯新野( 驻扎 )(2)将军宜枉驾顾之( 应当,应该 )
(3)躬耕于南阳( 亲自 )(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5)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把)
(7)由是先主遂诣亮(由是:因此)
2.下列句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中“君”指代诸葛亮。)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3.翻译下列句子。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3)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
4.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
三顾茅庐 ,但两文段内容各有侧重,请用一句话概括乙文大意。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
5.甲段中的哪句话与乙段中划线句相照应的?: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6.“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
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
7(乙)段中,刘备的话有三层意思,请概括大意:
⑴概述形势,对“奸臣窃命”深表愤恨,对汉王朝命运表示深切关注
⑵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表以兴复汉室、铲除奸恶为已任
⑶表明几次相访的诚挚心意。
8.有人阅读完《隆中对》后拟一上联,请你根据对《出师表》的阅读理解对出一下联。
上联:《隆中对》刘玄德问计;下联:《出师表》诸葛亮抒忠。(能用对仗并能反映文章情感内容即
9.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10.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1.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出师表》《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隆中对》 。
三、 《出师表》VS《隆中对(二)》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一起)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最终)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确实)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被)之用,此可以为(把他作为)援而不可图(图谋,谋取)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地方),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用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译文: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以来,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占领周县的数也数不清。曹操跟袁绍相比,名气低微并且兵力薄弱。但曹操最终能战胜袁绍,从弱者变为强者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以跟他争抢争胜。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地方,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利用,这只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荆州北面占据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Zhòu; “身”的意思是 亲自 。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 不长草木 ,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5、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3分)
答: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天下计”,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甲]段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原文回答)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8、诸葛亮在答计中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从隆中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从曹操、孙权、荆州和益州的地理位置、民心所向及刘备的“思贤如渴”等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从他隆中对中对天下形势的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有真知灼见,而且眼光长远的人。一个极有才能,富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⒐文中写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话后,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刘备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示例:太精彩了!孔明真是神人啊!真乃天助我也!有了孔明,不愁我大业不成!
10、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①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②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③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④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四、阅读有关诸葛亮的两则文言文,完成题(14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译文: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得很厉害,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如果他不具备作为一个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地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象父亲一样侍奉他”。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若嗣子可辅( )
①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②由是(因此,由于这样) ③顾(探望,拜访) ④辅(辅助,协助) 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每个解释1分)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①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只需填序号)(2分)
3.(②)(2分) 属①zhǔ连接②zhǔ委托,交付③隶属,归属④亲属⑤类
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4分)
(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1分)
(答: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分)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3分)
(2)开放题答案略 答题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观点,且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加以评说,答题能自圆其说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3分) 自己的观点1分;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1分;说理由较清楚,能自圆其说1分
五、(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对皇帝上表时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来。敬词)念臣赋性(天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谁料)病在膏肓,命垂(悬挂。今人常说命悬一线,即此意。)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天下),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仰仗,依靠)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 念在老臣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赶上天下都很艰难的时世,起兵北伐,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谁料到病在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老臣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庭,把那些奸臣馋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
老臣当初侍奉先帝时,(一切支出)全都依靠官府,没有自己经营过生计。现在都有了八百株桑树(蜀中织锦是大行业,有桑树就有财源),还有十五顷薄田,子孙的吃穿用度,自然很丰足,甚至有盈余。老臣现在人在外面,没有别的什么要调整的地方,跟着时节变化而变化的吃穿,全都仰仗朝廷,不用去干别的营生,使这些吃穿多一丁点儿(以长尺寸:使它的尺寸有所增长)。如果老臣死的时候,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还有多余的财产,(那样)会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 ④悉仰于官
1.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2分3.D)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六、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2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厚:丰厚,用做动词。)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指很多,虚数)。今王诚欲致(招来)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被任用),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聚集,奔赴)燕。 (节选自《燕昭王求贤》)
【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1.(1)此(或“这”,或“这件事”)(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答应(4)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B )(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
士 争 凑 燕 3.士/争凑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译文:
4.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 (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
5.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
答案5.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七、【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
当初,诸葛亮上书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不肥沃的田十五顷,供给家人的衣食还有结余。至于我在外任职时,没有另外征集赋税,随身衣食都靠政府供给,也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自己的丁点财富。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让我辜负了陛下,家里有剩余的丝绸,外面有多余的财产。”到了他死的时候,真的像他所说得那样。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臣本布衣 布衣:(1)平民百姓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2)社会地位低下,见识短浅(3)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3)奔走效劳(4)悉仰于官 仰:(4)依赖、依靠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字的含义(2分)
(1)咨臣以当世之事((1)把 )(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2)以至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及卒,如其所言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2)到诸葛亮死时,情况果然如他说的一样
4.(甲)文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一成语是4、三顾茅庐或临危受命(1分)
5.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3分)
5、尽心为国 ,不谋私等;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写一篇《出师表》被陆游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
6.你对诸葛亮不留遗产给儿孙(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有什么评论?(3分)
6、褒贬不论,言之成理即可。
八、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0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
当初,诸葛亮上书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不肥沃的田十五顷,供给家人的衣食还有结余。至于我在外任职时,没有另外征集赋税,随身衣食都靠政府供给,也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自己的丁点财富。等到我死的那天,不要让我辜负了陛下,家里有剩余的丝绸,外面有多余的财产。”到了他死的时候,真的像他所说得那样。
1. 解释词语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悉仰于官 悉:(2)全部
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D)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 咨臣以当世之事 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4.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4分)
4. 围绕“勤俭,清廉”答题即可评价: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潮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九、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2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同驾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1)简拔:(1)选拔; (2)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失
(3)优劣得所:(3),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4)意气扬扬:(4)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
(5)名显诸侯:(5)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2.(1)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3.D )(2分)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4分)
4.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十、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2分)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译文:齐桓公拜见一个叫稷的小吏,一天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跟随的人说:"你作为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见一个平民百姓,一天去了三次却未见到,也可以停止了。"桓公说:"不是这样的。有才能的人傲视爵位、俸禄,当然也要轻视他们的君王;君王如果轻视霸主,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就算士子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就这样,齐桓公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天下人听说了这件事,都说:"齐桓公也放下架子对待平民,何况我们这些一般的国君呢?"于是一起来朝拜齐桓公,很少有不到的。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多次联合诸侯,一统天下的原因,是因为他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 躬耕于南阳 躬:(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1.(1)躬:亲自。(2)猥: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3)攘:排除,铲除。 (4)弗:不,没有。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译文: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3.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3.答案提示:从淡泊名利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4.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答案要点:(1)都是帝王(身居高位);
(2)都是求贤若渴;(3)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1分)
5.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5.答案要点:内容: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心。(言之有理即可。)
形式:结构清晰,语言朴素,情感真挚,中心明确。
十一、
【甲】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①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②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吕氏春秋·下贤》)
【注释】①“骜”同“傲”② 霸王:霸王的事业
译文:齐桓公见小臣稷阅读答案翻译 齐桓公拜见小臣稷,一天之中去了三次却都没有见到。跟随着的人说:“乘万乘的君主见一个平民,一天去了三次却都没有见到,也可以停止了吧。”桓公说:“不是这样的。那些看不起爵位俸禄的士人,当然会轻视他的君主;他的君主如果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地位,当然也会轻视士人。纵然士子小臣稷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五次前去拜访之后才见到了小臣稷。天下的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说:“齐桓公对待平民百姓尚且能够谦虚退让,何况国君呢?”于是一个接一个来朝见齐桓公,没有不来朝见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
(1) 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
(2) 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轻视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C (C项中的“以”都相当于“ 因为”,其它项各不相同)( 2 分) )(2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告之于帝 B、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入则无法家佛士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中有足乐者D、遂见之 公将鼓之
3、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每句限一处)(2分)
(1)咨 臣 以 当 世 之 事
(2)一 日 三 至 弗 得 见
(1)咨 臣 /以 当 世 之 事 (2)一 日 三至 /弗 得 见 (每小题l 分,共2 分)
4、理解填空( 2 分)
(1)杜甫在《蜀相》 一诗中写道:“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甲文中最能休现诸葛亮“两朝”、“老臣心”的句子是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齐桓公一日之内,数见布衣之士,亦可谓“三顾频频” 乙文中最能表现他这样做的理由的句子是
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每处l 分,共2 分)
5、甲文中的刘备与乙文中的齐桓公有何共同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3 分)
共同点: 认识: 答案: 5.第一问:共同点是:他们都非常重视人才,或礼贤内下士,求贤若渴(1分)
第二问:当今世界,各种竞争日趋激烈,谁赢得了人才就能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我们应该创造更加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2分能围绕人才,联系实际来谈即可)
十二、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3分)
【乙】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译文: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饭吃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金沙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南蛮)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南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
1.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寄: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攘除: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宜: ④今贼适疲于西 适:
(2分)①寄:托付 ②攘除:铲除 ③宜:应该 ④适:正好,正逢(只写对一个不得分,写对两个得1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辍耕之垄上
C.而议者谓为非计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②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译错的酌情扣分)
4.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3分)
4.(3分)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
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十三、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题目。(16分)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②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耶?”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③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译文: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地方没有长官,谁适合去补这个缺?”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宜。”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说:“很好。”依着他任命了解狐。国都里的贵族都称赞任命的对。 隔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缺少了军事统帅,谁适宜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祁午适宜。”平公说:“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他回答:您问的是谁适宜,并不是问的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国都里的贵州都称赞任命得好。 孔了听到了这些事,说:“真好啊,祁黄羊作的建议!推荐外人不排除仇人,推荐自己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大公无私了。”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给予 )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感到痛心遗憾 )
(3)其谁可而为之( (3)做、担任 ) (4)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4)过了)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2.(1)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有能够兴盛的原因。
(2)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县令),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3.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文是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 ;乙文中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 (用原文回答)(4分)3.(1)亲贤臣,远小人(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4.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4. (4分)本题可从选用人才、举荐人才、结交朋友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完整阐述即可得满分。
十四、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乙: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选自《出师表》)
丙: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注释 ①的知:确切知道。②封德彝:人名,太宗身边大臣。③人庶:人臣庶民。 ④魏武帝:曹操。⑤教令:教化,命令。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译文:贞观初年,有人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吗?”那人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荒野之地,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小人,请陛下佯装大怒来试一试大臣们,如果谁不畏惧陛下的怒气,诚挚直率地进言进谏的人,就是正直的人,逢迎谄媚顺从陛下意旨的,就是奸佞小人。”太宗对封德彝说:“水流的清澈与混浊,关键在于源头。皇帝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像流水,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却想让臣下的行为正直,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我一直因为魏武帝多做诡诈的事,非常鄙视他的为人,像这样,怎么能够作为教化命令呢?”唐太宗对上书人说:“我要让全天下都讲求诚信,不想用欺诈的方法教化民众,你所说的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啊。”
1.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有上书请去佞臣者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流水清浊,在其源也 不可知其源
C.深鄙其为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
D.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 牺牲玉锦,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告先帝之灵”中“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皆以为贤
B.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C.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
D.不欲以诈道训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
(2)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这犹如源头混浊却希望水流清澈,是没有道理的。
4.甲文中描写水的句子是“___水何澹澹___”“_洪波涌起__”,他们表现大海的辽阔壮美;丙文中“流水清浊,在其源也”也是写水的,其作用是_运用比喻引出下面的议论,说明君主以身作则的重要
5.曹操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乙文中的诸葛亮和丙文中的唐太宗分别是如何评价他的?读了《观沧海》后,你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诸葛亮称其为“贼”,唐太宗“常以魏武多诡诈”
曹操是个具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的人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12分)
(甲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选自《出师表》
(乙文)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 ③,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黄享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墨者:指墨家②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学有成就的人称“钜子”③腹黄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战国时秦国国君
译文: 墨家有个太师腹<黄享>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腹<黄享>说:“先生您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又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下令给司法官不杀他了。希望先生您在这件事上听从我的话吧。”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法律规定,‘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受刑。’这样做为的是严禁杀人、伤人。严禁杀人、伤人,这是天下的大理。大王您虽然赐给我恩惠,命令司法官不杀我的儿子,但是我却不可不执行墨家的法律。”腹<黄享>没有应允惠王,最终杀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墨家大师腹<黄享>忍心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去遵行天下大理,可算得上公正无私了。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1)C(应为“治”) )
A.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B.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刑:罚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道理 D.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 赐:恩赐
(2)结合语境解释(甲)文中的“引喻失义”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义也”中的“义”的意思(1分)
①引喻失义 义:②天下之大义也 义:(2)①适宜,恰当;②正义(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将选文中画“ ”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2分)译文:
(2)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2分)译文:
2.(4分)(1)(2分)如有做坏事违反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2)(2分)(钜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3.(甲)文和(乙)文虽然一段是以议论为主,一段是以记叙为主,但是告诉了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请在读懂(乙)文故事的基础上,用(甲)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道理(2分)
答:这个语句是3.(2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读完这两段选文,你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假如现在让你向你的班主任老师(或班长)对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一条建议,你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请结合你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不少于30字)(3分)
答:你的建议
4.(3分)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目的在引导学生将阅读读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获得一定的认识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以公心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记
十六、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翻译: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平常喜欢唱著《梁父吟》的曲调.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前去晋见刘备,刘备很看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就像一条潜卧的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看看他呢 」刘备说:「你请他一块儿来吧!」徐庶说:「这个人你只可以去亲近他,不能够强迫他来看你的,将军您应该委曲委曲,大驾前去看他的.」因此刘备就前去看诸葛亮,前後往返三次,终於才见到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2)由是先主遂诣亮 (到……去,这里有“去拜访”之意)
(3)先帝不以臣卑鄙 ((3)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因为)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总共 )
3、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3、(1)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2)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一般人没有谁同意他这种比附
4、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4、(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
5、《出师表》中考试题集锦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______________②东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
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八阵:______________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选自《智囊》)
【注】蓐食:坐在草席上吃饭。
译文:韩信还没有显达时,家里贫贱,平日也没有什么善行。为了填饱肚子,常在熟人家吃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 有一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每天就早早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韩信来了之后,也不请他坐下吃饭。韩信察觉到他们不礼貌的举动,就调头而去。 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些妇人在附近漂洗衣物,其中一个见韩信没饭吃,就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都这样。韩信很高兴,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妇人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养不活自己。我看你一表人才,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显贵后,以千金酬谢那位老妇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2)深入不毛 不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3)韩信始为布衣时 平民 (4)吾哀王孙而进食 对人的尊称,相当于“公子”,也可理解为“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
A.躬耕于南阳 信钓于城下B.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吾必有以重报母
C.韩信始为布衣时 不为具食D.奉命于危难之间 人多厌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信既贵,酬以千金。
3.(1)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1分)
(2)韩信富贵以后,用一千金去酬报那个洗衣的老妇人。
4.同是写人叙事,【甲】【乙】两文却风格各异:【甲】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自叙经历,表明了兴复汉室的决心,【乙】文则用 ,叙述了 ,表明了 。(2分)
4.第三人称的写法。(1分)叙述了韩信平民时受人资助的经历。表明了韩信低微的出身和知恩图报的性格。(1分,意思相近即可)
5.韩信和诸葛亮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个性相异,但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我们还可以从【甲】【乙】两文中看出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 。17.受人之恩常思报答。(2分,意思相近
十八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也是坦荡无私,公正无偏。他曾经上表皇帝,把廖立、李严两位大臣贬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着说道‘我要一辈子呆在南中边地了。’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居然发病死了。因此史官陈寿说,‘诸葛亮治理国家,诚心而公正,对国家忠心并有贡献的,就是仇人也奖赏,对触犯国法,不好好工作的,就是亲人也要处罚’。爱卿,你们怎么可以不钦慕并赶上他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1)忠诚 (2)悉以咨之:(2)商议,询问 (3)严闻亮卒:(3)听到,听说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3.(1),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4.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十九、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12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
①由是先主诣亮( ①去拜访 ) ②不耻劳辱(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 )
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2.(2分)左右皆笑之(多写不给分)
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3. (2分)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
4.(2分)通假字:研 本字:砚(各占1分)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
5. (4分)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异同各占2分,不结合文本扣一半分)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21 出师表(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21 出师表(含解析),共3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精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情景默写,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 06《出师表》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中考 06《出师表》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