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共3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大汶口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
学
内
容
新
课
导
入
导入:展示:《白虎通》原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提出问题,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类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设疑导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多媒体出示各地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和粟粒。
教师提问:以上图片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2.教师引导继续提问: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生活有了什么新变化?
提示: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人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板块二 稻作农业的繁荣
1.多媒体出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骨耜和稻谷、干栏式建筑、猪纹陶钵等图片。
教师提问:能从图片中汲取哪些关于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提示: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人工栽培水稻,住干栏式建筑,会打水井,家畜以猪、狗为主,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等。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2.多媒体出示干栏式建筑图片。
教师提问:为什么河姆渡人会居住在这样的房屋中?
提示:因为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防虫蛇猛兽,房屋下还可以饲养家畜。
板块三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多媒体出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图片。
教师提问:能从图片中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提示: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他们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半坡人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
2.多媒体出示半地穴式房屋图片。
教师提问:为什么半坡人会居住在这样的房屋中?
提示:因为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地区,半地穴式可以冬暖夏凉。
3.教师提问: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但是在房屋的样式和种植的农作物方面有差别,你能说出原因吗?
提示:结合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分析出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4.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13页,讨论总结大汶口文化的特征。
提示: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板书
设计
当堂
达标
1.英国一文化教育考察团要到西安半坡博物馆实地考察,请你当一名导游,你不会向客人介绍的是( A )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种植粮食作物粟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B )
A.劳动技术不同 B.自然地理条件不同 C.饮食习惯不同 D.劳动工具不同
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个演进过程的根本原因是( D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饲养水平的提高 C.人工取火的发明 D.生产工具的改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设计,共21页。
这是一份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表格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讲授,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