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展开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本课重在让学生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知道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理解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阅读材料、归纳概括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原始农业和人类文明的形成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基本史实,知道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
3.通过研读教材,并结合考古遗址,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纪录片)。
(二)工具
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教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有关河姆渡大发现的片段,使其初步了解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河姆渡、半坡、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文明形成产生的影响。
二、预习检查
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说说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说说粟作农业的代表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4.说说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呈现的特征。
三、学习任务一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古人类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食物的?
学生回答:采集、狩猎、渔猎。
教师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人,仅靠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生存,作为食物的“采集者”,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很大;食物不充足,采集的食物数量有限;打猎时,生命常常受到威胁;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要为了获取食物而搬家;等等。
教师提问:如果你想要获取更加稳定、充足的食物,保障生命安全和健康,不再漂泊迁徙,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食物来源。
教师总结:也就是说,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使食物的来源更加稳定,进行农业生产是改善原始人类生存状态的关键。
教师过渡: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新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了解一下我们祖先的农耕生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相关内容,梳理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过程。
学生回答:
(1)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2)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教师补充: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教师提问: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教师提问: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10页的《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众多,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特点?
学生活动: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作答。
学生回答: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帮助学生了解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材料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有可塑性,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等地,都出土了距今1万年以上的陶器。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设计意图】以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农业起源的概况,同时结合材料,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五、学习任务三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教师过渡: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这里生活着我国稻作农业的代表——河姆渡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的相关内容,归纳河姆渡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归纳河姆渡人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我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姆渡人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教师提问:河姆渡人为什么住干栏式房屋?
学生回答: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干栏式房屋高于地面,上层可以住人,下层可以饲养家禽家畜,具有较好的通风、防潮功能,也可防虫蛇猛兽之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基础知识,并通过房屋建筑体会我国先民的聪明智慧。
六、学习任务四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半坡遗址
教师过渡: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其中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相关内容,归纳半坡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归纳半坡人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半坡人为什么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学生回答: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风沙大,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能够防寒保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比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的异同。
学生活动: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列表比较。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建造房屋的样式不同,体现出原始居民的什么智慧?
学生回答: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教师总结: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放眼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都表现出对自然环境较强的依赖。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基础知识,并通过不同的房屋建筑体会我国先民的聪明智慧;通过对比,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加深对农耕文明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2.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教师过渡: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文化遗存,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代表——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的相关内容,归纳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考古发现及意义。
学生回答:
(1)考古发现: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
(2)意义:说明当时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其了解河南灵宝西坡遗址的相关知识。
3.大汶口文化
教师过渡:大汶口文化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之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的相关内容,归纳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地区、距今年代及发展状况等基本史实。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归纳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
材料一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
材料二 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日渐丰富……氏族首领……往往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氏族社会的公有制遭到破坏,私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
——摘编自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材料三 笔者认为,国家形成的标志应修正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探讨人类文明的演进。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食物来源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先祖们也开始定居,过上了农耕生活。农业的发展为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更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孕育出更加先进的文明形态。
九、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所处流域
长江流域
生活年代
距今约7000年
生活地点
浙江余姚
房屋建筑
干栏式建筑
其他建筑
木结构水井
作物栽培
水稻
农业工具
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家畜饲养
以猪、狗为主
手工业
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所处流域
黄河流域
生活年代
距今约6000年
生活地点
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
房屋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作物栽培
粟、黍
农业
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
家畜饲养
猪、狗等
手工业
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分布地区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距今年代
距今约5900—4400年
生产、生活状况
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
文明演进
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a href="/ls/tb_c404965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方法讲授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24)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a href="/ls/tb_c404965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具体解读,图片展示,图片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ls/tb_c404965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