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6349985/0-17310745477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人教部编版(202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探究主旨 把握主题,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理清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学习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某校的一名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他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他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他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他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肇(zhà)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ɡ)
3.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完善的理解。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交流点拨】(第1段):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第2~12段):再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三个方面分析,来论述文章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3段):总结全文,进一步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并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引导归纳】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层层推进的。
四、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交流点拨】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交流点拨】传统的中国教育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4.大家觉得本篇演讲词在演讲的针对性、演讲语言、演讲的风格等方面,与《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异同?
【交流点拨】相同点:针对性强。不同点:《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演讲者情感慷慨激昂、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体现了演讲者的革命精神。本篇是发表的正式演讲,演讲内容客观理性,思路严谨,层层推进,符合科学家的身份特点。
五、探究主旨 把握主题
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原因有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交流点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了论证它,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交流点拨】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事例:①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告终。②“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2.拓展延伸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交流点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作引导和提示。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eq \a\vs4\al\c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eq \b\lc\{(\a\vs4\al\c1(提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a\vs4\al(↓),\a\vs4\al(分析问题:,)\a\vs4\al(当今中国不能做到格,物致知的根源及现状), \a\vs4\al(↓),\a\vs4\al(解决问题:,)\a\vs4\al(强调我们需要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议论文教学中除了重点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外,还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应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让学生学会解读议论文中的一些抽象和概括的判断,使议论文教学不至于味同嚼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