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9.3* 声声慢(寻寻觅觅)当堂检测题
展开基础篇
1.根据下面这首词的内容,判定它的词牌和流派,正确的一项(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A.浣溪沙 婉约派B.清平乐 婉约派
C.浣溪沙 豪放派D.清平乐 豪放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可堪:哪堪,怎堪
C.憔悴损 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D.这次第 次第:依次
3.李清照的词被誊为( )
A.稼轩体B.半山体C.易安体D.漱玉体
4.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派之作,从下列诗句中,选出属于豪放风格的一句( )
A.暗淡轻花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桂花》)
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
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
5.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化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之情。这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是
A.苏轼与王弗B.卓文君与司马相如C.陆游与唐琬D.李清照与赵明诚
(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変化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 ,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谓“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 ,之后就逐步降低; 所谓“碳中和”目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水解一部分碳排放,在2060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零碳排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 ,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8.请用一个表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泰州与一个人的名字 ① :孔尚任。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这位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以水利官员的身份抵达泰州。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座水城修改了他的身份——当他离开这里时,他的官职已经无足轻重,而他在这里完成的戏剧却使他名噪天下,他为这出戏起了一个动人魂魄的名字——《桃花扇》。
对于最重要的写作阶段——在江苏泰州的写作,孔尚任 ② ,即使在《湖海集》这些诗文信札里,也对此守口如瓶,这表明了他对官场潜规则的深深忌惮——浑浊的官场,从来都不需要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只需要审时度势的经营者。
悖论也正是在此时出现——孔尚任最初是带着建功立业的 ③ 来到泰州的,他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打算,而是一心一意地,试图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是,他的书生意气很快就失了锋芒,官场以强大的韧性不动声色地对付这位钦差的雄心勃勃。来自官僚系统的围追堵截,把孔尚任逼回到书案前。孔尚任穿透现世的浮华看穿了它溃烂的核心。于是孔尚任挖掘出了一个采用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格式的血淋淋的故事并将此纳入一个国破家亡的悲剧性主题中。
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0.赏析划横线的两句话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1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2.理解课文与默写
(1)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层层铺叙,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B.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词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之态和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使人难以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是愁,自觉淡酒压不住怨愁,真可谓“酒人愁肠愁更愁”。
B.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雁”这一意象表达词人浓重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冷清孤寂的黯然心境。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词人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地枯萎零落,词人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5)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词人不能自抑的痛苦。
(6)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凄苦的哀愁浸满了词人的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词人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了,概括得尽?
B.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篇
一、(2022·河北邯郸·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
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
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
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
14.吴小如《诗词札丛》中说“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写景尤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李清照此句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郡圃春晚
韩琦[注]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这是诗人晚年因病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时的作品。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开篇用七组叠字写词人的动作、感受、心理,由内及外,层层深入。
B.李词写大雁空是“旧时相识”,却再也无法为她传递情思,徒增空寂和凄楚。
C.韩诗因芳时难留,产生伤春之情,又因年老体衰,沉疴难愈,产生伤己之愁。
D.韩诗末句的“堂堂”为公然、毫不顾及之意,写出了春光离去的浩荡之势。
16.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写春天,韩诗用细腻笔触描绘出落蕊飘香的暮春之景,《归园田居》则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淡雅的阳春之景。
B.同样写愁,韩诗以“万”字修饰,夸张地突出愁之多;李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欲说还休。
C.“可堪”在韩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均为“不堪”之意,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含义,有强化情感之效。
D.“流景知从静处长”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琵琶行》以乐曲结束后水中映月的静态侧面烘托音乐之动人。
17.《声声慢》中的“更”字与《郡圃春晚》中的“又”字在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析。
18.酒作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往往寄寓着诗人独特的情思。无论是浊酒还是淡酒,无论是觥筹交错还是自斟自酌,无论是与朋友把酒言欢还是与江河山川对饮,酒都是诗人表现自我形象的重要载体。如欲写一篇题为“酒与诗人”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所学诗歌,列出评论要点。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句中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20.前人评本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巧妙,请简要赏析这两句妙在何处。
第三单元
第9.3课 声声慢
基础篇
1.根据下面这首词的内容,判定它的词牌和流派,正确的一项(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A.浣溪沙 婉约派B.清平乐 婉约派
C.浣溪沙 豪放派D.清平乐 豪放派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能力。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赏梅自叹身世。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关于这首词,大多研究者认为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传本《梅苑》收录署名李清照五首咏梅词。其中《满庭芳》《玉楼春》《渔家傲》三首系早期所作,被收入《梅苑》无可怀疑。这首《清平乐》便是写于李清照晚年的,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 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恐后人伪托,不可信。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故选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可堪:哪堪,怎堪
C.憔悴损 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D.这次第 次第:依次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实词意思的能力。
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其中,次第,即为情形,光景。这次第,即为这情景。
故选D。
3.李清照的词被誊为( )
A.稼轩体B.半山体C.易安体D.漱玉体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因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易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二、“易安体”倜傥有丈夫气。
4.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派之作,从下列诗句中,选出属于豪放风格的一句( )
A.暗淡轻花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桂花》)
B.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C.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
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故选C。
5.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风格的鉴赏评价能力。词的风格,主要是豪放和婉约两类,答题时依据诗词用语、意象、意境特点来判断其风格。
A、B、C三项,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表现内心愁情,都是婉约风格,而D项恢弘雄放,是豪放风格。
故选D。
6.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化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之情。这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是
A.苏轼与王弗B.卓文君与司马相如C.陆游与唐琬D.李清照与赵明诚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本题需要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进行分析鉴赏。
“赌书”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故选D。
(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校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変化是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 ,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谓“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 ,之后就逐步降低; 所谓“碳中和”目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水解一部分碳排放,在2060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零碳排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 ,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老师还要与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交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8.请用一个表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
【答案】7.温室气体猛增 碳排放达到峰值 只有加强宣传
8.现实生活中“高碳”行为普遍存在,所以要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可知给生命系统形成威胁的是“温室气体”,大家都知道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再结合前一句“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温室气体猛增”或者“温室气体增多”之类意思的句子。
第二处:由“所谓”以及后文对“碳中和”目标的解释,可以确定此处是对“碳达峰”目标进行解释。后文说“之后就逐步降低”,显然是碳排放量达到一定的峰值之后再逐步下降,所以此处填写“碳排放达到峰值”。
第三处:前文说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后文说“才能让低碳环保的理念真正被他们接受”,此处是填写采取什么方式让存在“高碳”行为的群众真正接受低碳环保的理念。结合后文“于是各级政府都在开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可知采取的方式是“宣传教育”。还有后句有关联词“才能”,填写句子要有“只有”与之相呼应。由此可以得出此处填写“只有加强宣传”。
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段压缩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给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内容大意。第二段一共两句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一句,写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要对这些还存在“高碳”行为的群众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第二层为第二句,写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用一个表因果关系的句子对以上两层内容进行概括,并注意“不超过4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泰州与一个人的名字 ① :孔尚任。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一六八六年),这位孔子第六十四代孙,以水利官员的身份抵达泰州。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座水城修改了他的身份——当他离开这里时,他的官职已经无足轻重,而他在这里完成的戏剧却使他名噪天下,他为这出戏起了一个动人魂魄的名字——《桃花扇》。
对于最重要的写作阶段——在江苏泰州的写作,孔尚任 ② ,即使在《湖海集》这些诗文信札里,也对此守口如瓶,这表明了他对官场潜规则的深深忌惮——浑浊的官场,从来都不需要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只需要审时度势的经营者。
悖论也正是在此时出现——孔尚任最初是带着建功立业的 ③ 来到泰州的,他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的打算,而是一心一意地,试图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是,他的书生意气很快就失了锋芒,官场以强大的韧性不动声色地对付这位钦差的雄心勃勃。来自官僚系统的围追堵截,把孔尚任逼回到书案前。孔尚任穿透现世的浮华看穿了它溃烂的核心。于是孔尚任挖掘出了一个采用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格式的血淋淋的故事并将此纳入一个国破家亡的悲剧性主题中。
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0.赏析划横线的两句话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1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9.①息息相关 ②讳莫如深 ③雄心壮志
10.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仕途挫折中的孔尚任的形象,点明了《桃花扇》创作的客观原因。
11.一个血淋淋的故事,被孔尚任挖掘出来,尽管它采用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格式,但却被纳入一个国破家亡的悲剧性主题中。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讲“泰州”和“一个人名字”关系密切,可以选用“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
第二空,语境讲孔尚任隐瞒了这段时间的经历,后面说“对此守口如瓶”,可以选用“讳莫如深”。“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第三空,语境中指孔尚任最初是带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来到泰州,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可以选用“雄心壮志”。“雄心壮志”:意思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宏伟的志愿。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修辞手法作用的能力。
划横线句子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意气”指人的意志和气概,“锋芒”是刀剑的锋利部分。把失去了“书生意气”的孔尚任比作没了“锋芒”的宝剑。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不动声色”“对付”两个词语把官场人格化,“围追堵截”把“官僚系统”人格化。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官场和官僚系统人性化的特征,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封建官场和官僚体系的腐化以及穷凶极恶。“韧性”一词更是突出了这种力量的强大。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仕途挫折中的孔尚任的形象,“把孔尚任逼回到书案前”点明了《桃花扇》创作的客观原因。
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画波浪线的句子主干为:孔尚任挖掘出来一个故事并将此纳入主题中。然后将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什么样的故事,“血淋淋的故事”,第二句是故事采用什么样的格式,“才子佳人的传统格式”,第三句是何种主题,“一个国破家亡的悲剧性主题”。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一个血淋淋的故事,被孔尚任挖掘出来,尽管它采用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格式,但却被纳入一个国破家亡的悲剧性主题中。
12.理解课文与默写
(1)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层层铺叙,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把词人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寂寞、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B.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词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之态和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使人难以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是愁,自觉淡酒压不住怨愁,真可谓“酒人愁肠愁更愁”。
B.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雁”这一意象表达词人浓重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冷清孤寂的黯然心境。
(4)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词人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地枯萎零落,词人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5)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词人不能自抑的痛苦。
(6)A.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凄苦的哀愁浸满了词人的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词人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了,概括得尽?
B.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凄凄”、“戚戚”、“憔悴”。
提升篇
一、(2022·河北邯郸·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
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
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
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
14.吴小如《诗词札丛》中说“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写景尤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李清照此句的妙处。
【答案】13.D
14.①李清照此句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
②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
③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错误。 “怎一个愁字了得”虽然说的是“愁”字不能尽数概括作者的情感,但当时的作者情感之中是不可能包括 “喜”的。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意思是: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词人运用“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描写了一幅黄昏时分细雨滴落梧桐的凄凉的画面。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它以凄凉之景烘托了作者的苦闷伤感之情。此句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确是写景的佳句。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郡圃春晚
韩琦[注]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这是诗人晚年因病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时的作品。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开篇用七组叠字写词人的动作、感受、心理,由内及外,层层深入。
B.李词写大雁空是“旧时相识”,却再也无法为她传递情思,徒增空寂和凄楚。
C.韩诗因芳时难留,产生伤春之情,又因年老体衰,沉疴难愈,产生伤己之愁。
D.韩诗末句的“堂堂”为公然、毫不顾及之意,写出了春光离去的浩荡之势。
16.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写春天,韩诗用细腻笔触描绘出落蕊飘香的暮春之景,《归园田居》则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淡雅的阳春之景。
B.同样写愁,韩诗以“万”字修饰,夸张地突出愁之多;李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欲说还休。
C.“可堪”在韩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均为“不堪”之意,以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含义,有强化情感之效。
D.“流景知从静处长”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琵琶行》以乐曲结束后水中映月的静态侧面烘托音乐之动人。
17.《声声慢》中的“更”字与《郡圃春晚》中的“又”字在诗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析。
18.酒作为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往往寄寓着诗人独特的情思。无论是浊酒还是淡酒,无论是觥筹交错还是自斟自酌,无论是与朋友把酒言欢还是与江河山川对饮,酒都是诗人表现自我形象的重要载体。如欲写一篇题为“酒与诗人”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所学诗歌,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15.A
16.D
17.①杨花一整天被风吹了又落,落了又起;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连绵不断。②“又”和“更”都强化了无聊单调之感,表现了诗人的烦乱和孤寂。
18.示例:
酒有助于表现诗人的豪迈形象。如《短歌行》中,酒助诗兴,诗借酒力,表现了一个在宴席上且饮且歌、豪气干云的诗人形象。酒也能借以表现诗人的潦倒形象。如《登高》中,诗人悲秋伤怀,欲借酒浇愁却因病断饮,强化了年老多病、颠沛愁苦的诗人形象。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由内及外”错误,由外在行动而内在心理,应该是“由外到内”。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以明月初升的动态渲染了景色之静美”错误,“流景”指如流的光阴,句意为“在空闲时分才知光阴漫长”,选项曲解诗句意思。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梧桐更兼细雨”,雨滴打在梧桐叶上,点点滴滴,连绵不断。秋风“梧桐”本含悲意。“更”,再加上(细雨)。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悲情更切。
“杨花飞又歇”,杨花一整天被风吹了又落,落了又起。“又”意在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从而展示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又”和“更”是表示表景象重复、程度加深的副词,都强化了抒情主人公无聊单调之感,表现了诗人的烦乱和孤寂。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相关诗歌的内容,把握形象,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写“酒与诗人”的文学短评,侧重点在诗人形象,酒是辅助的外力。
酒有助于表现诗人的豪迈形象。《将进酒》中,在酒的衬托下,诗人更是狂放不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诗句,呈现了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的诗人形象;
《短歌行》中,酒助诗兴,先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借酒力,后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而表现了一个在宴席上且饮且歌、豪气干云的诗人形象。
酒也能借以表现诗人的潦倒形象。如《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悲秋伤怀,欲借酒浇愁却因病断饮,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酒的意象强化了年老多病、颠沛愁苦的诗人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句中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
C.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20.前人评本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巧妙,请简要赏析这两句妙在何处。
【答案】19.B
20.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错误,本句应是“表现了孤寂、忧愤之情”。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意思是,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写怕见春光的原因,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8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5 我与地坛(节选)练习题</a>,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0.2* 师说练习题</a>,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课 师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a href="/yw/tb_c400177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10(劝学 *师说)10.1 劝学课时训练</a>,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课 劝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