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高中9 说“木叶”图文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9 说“木叶”图文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目标,审美目标,文化目标,语言目标,素养·目标导学,情境·激趣导航,基础·预习探索,文本·重难探究,主题·群文悦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使学生感受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鉴赏本文作为文艺随笔的艺术特色。
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 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基础·预习探索·新知导学
正字音征戍( ) 橘( )颂 招徕( ) 落木萧萧( ) 涔( )阳 无妨( ) 陇( )首 得鱼忘筌( ) 寒砧( ) 桅( )杆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 )朗 窸( )窣 迢( )远 灼( )灼其华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 )起舞
释词义(1)得鱼忘筌:(2)得意忘言:
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任务一 结合语境,深入品味——理解词句的含义
【任务导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任务设计】1.阅读文本,回答问题。(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为什么说屈原是“惊人的天才”?“木叶”的奥妙何在?
“惊人的天才”是因为只有从屈原开始,才吟唱出了具有“木叶”的鲜明形象的动人诗句,这一鲜明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所以说,这是“惊人的天才”。“木叶”的奥妙何在?即第五、六段中“木叶”的暗示形象意义,使人联想到树干带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2)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义上不同,“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空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3)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个距离指的是什么?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落木:比“木叶”更显空阔,洗净了“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
(4)课文第五段“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暗示性”是指什么?“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指什么而言的?①所谓“暗示性”,就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意义。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
②第一,是说诗人应具备的条件是敏感而有修养。“敏感”是指诗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就是说不但懂得词语概念的意义,而且熟悉它的丰富而微妙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有修养”是指诗人能够把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童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第二,是说诗歌应有的艺术效果应是“一言难尽”“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是由诗语的暗示性决定的。《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个“意”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富于感染性启发性”是说诗语的暗示性最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受到感染,如由“木”引起落叶的联想。
任务二 多种手法见主旨——赏析文本表现主旨的手法
【任务导引】《说“木叶”》为了很好地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作者将“木叶”与“树叶”进行了比较,梳理有关内容,归纳概括,升华到一种思路问题。学习时要注意品读赏析文本用到的各种手法。
任务设计】1.《说“木叶”》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2.林庚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任务三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品读文本的表达方式
【任务导引】本课两篇文章都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论著,《说“木叶”》论述一个复杂的文学问题,但是读来一点也不枯燥。学习时应当品读文本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说“木叶”》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2.本文以精细的美学触觉,辨析了诗歌史上使人钟爱的形象,旁征博引又细致入微,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的欣赏法不以为然。你认为如何呢?我以为“咬文嚼字”的欣赏法是可取的。只有“咬文嚼字”,才能把躲在概念后面的暗示性读出来。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学完《说“木叶”》可知,文中对“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任务四 鉴赏本文作为文艺随笔的艺术特色
1.选题小,论理深。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入手,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故作者选取“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言近而旨远。
微任务活动三 鉴赏本文作为文艺随笔的艺术特色
2.巧探究,如剥笋。全文的论述层次和每一段的层次,都体现出逐层深入、水到渠成的特点,就如同剥笋,层层揭示,最后让读者豁然开朗。作者先从现象分析入手,引用一些名家名诗,发现在古人的诗词中,为什么常见“木叶”,而“树”与“叶”很少连用?于是作者由现象而到本质,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得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由于作者采用这种层层设问、逐步深入的方法,使文章有条不紊、纲目清晰,最终水到渠成,让读者对文章要谈论的问题了然于胸。
主题·群文悦读·科学之光
材料一 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单单这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 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节选自《林庚:发明一个传统》
材料二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袁行霈《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材料三 夜 林庚 夜走进孤寂之乡,遂有泪像酒。 原始人熊熊的火光,在森林中燃烧起来, 此时耳语吧? 墙外急碎的马蹄声,远去了。是一匹快马,我为祝福而歌。
1.作为一个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林庚有哪些突出的表现?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①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他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②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在研究唐诗方面具有开拓之功。③他进行古体诗词和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④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
2.结合前两则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对材料三的诗歌进行赏析。①语言朴素,语言平易如话,不尚修饰。但是意象内涵丰富。以原始人的生活状态对比现代人生活的孤独与寂寞,进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结尾又从幻想回到现实世界中来,远行的马蹄声包含着对寂寞现实的逃离。②诗人的“祝福”深层内涵:既祝福给远行者的,又何尝不是给自己的。在短诗三重意象建构与表达中,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渴望光明的心。
3.有人说说林庚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看法。他的一生和诗联系在一起,致力于诗歌理论研究,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对诗坛作出了极大贡献。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9 说“木叶”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相关常识,知识整合,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基础夯实,说“木叶”,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背景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字音识记,熟能生巧,相去无几,一言难尽,不可言传,结构图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