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件PPT
2021学年9 说“木叶”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9 说“木叶”一等奖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了解作者,林庚作品,常见关键词,常见关键句,“木”的暗示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落实字词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围绕核心概念逐层深入、阐释事理的方法。3.激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1028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参与创办刊物《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1933年起先后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任教,教授中国文学史课程,继续写诗。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探索新的格律体诗。1947年北归,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有独到的研究。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观点是“盛唐气象”。
《夜》(诗集)、《春野与窗》(诗集)、《北平情歌》(诗集)、《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天问论笺》《唐诗综论》。
中国作家、诗人、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
什么叫"关键词""关键句"?
关键词和关键句指的是段落中能起到概括总结作用的词句。
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而、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段意、找出每段的关键句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木"字上。(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总结句)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注意"可是""而"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段意,找出每段的关键句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结尾句)第5段,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过渡句)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上段尾句过渡句)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独立成段的句子)
整合段落信息,梳理文章脉络∶
三(7)总结全文 "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却是一字千里。
一(1—3)列举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二(4—6)说明"木"的两个基本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研读第1、2、3段。第2段中引用了哪些诗句,作者写作用意是什么?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破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九首》)
观察下列诗句,你发现什么问题?
这些诗句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作者意在引出"树叶"和"木叶"
找出第1、2段中含有"木叶"的诗句,揣摩作者写作用意。
总结: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列举现象2.探究原因3.引出话题4.增加内涵
文章第一部分(1—3)起到什么作用呢?
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木”字。
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第四段引用了哪些诗句?通过这些诗句,请比较“木”与“树”的不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围(午阴嘉木清圆)
"木"与"树"的不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景象,令人感觉到"空阔的意味;而"高树多悲秋,海水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觉,感觉到层层树叶的波动;"午阴嘉树清圆"中"树"与"午阴"相契合,十分一致,给人以浓荫密密层层的感觉;若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就少了"午阴"真实的形象。
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通过以上的对比,概括“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作者分析“木”所在的诗句的具体语境,指出木都是用来描写“秋风叶落”的景象的。接着,作者举例并对比分析“木”与“树”的形象的不同:“寒风扫高木”,诗歌中的“木”自然地含有落叶的因素,表现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的景象,“高树多北风”,诗句中的“树”自然地含有“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是饱满的形象。作者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阅读第5段,思考: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的想到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阅读第六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暗示性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应该是干燥的。
不是,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论题,写“木叶”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二是作为例证,使分析道理有凭有据;三是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叶”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树叶,灯下白头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着微黄,"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疏朗绵密交织,是一个迢远而又情深的形象,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②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落叶"饱含水分,繁密
"黄叶"是在蒙蒙的阴雨中湿润的叶子,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树叶,灯下白头人。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以"木"代"叶",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点绵密之意也洗干净了,显得更加空阔,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暗示秋令,冷落萧条,惆怅孤独
第二部分(4—6):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木叶”之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后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虽是一字之差,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却差别很大。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在秋天的情景中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发现问题)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分析问题)
“木叶”“树叶”的异同(总结全文)
拓展延申:探讨诗歌意象“柳”的暗示性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古诗常见意象“柳”有哪些暗示性:
暗示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以及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感慨
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
漂泊他乡,表达强烈的思乡之情。
诗歌形象的暗示性都有什么特点呢?
1.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跟单纯的外部形状、色彩、质感、声音、动作等密切相关。2.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在历代佳句的不断强化过程中,慢慢积淀、固化,形成一种明确指向的语言标志。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三单元9 说“木叶”说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作者,拓展知识,飘零·飘落,成语积累与辨析,自我校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图片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总结全文7,春夏之交,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枝叶繁茂,绿叶褐绿干,饱含水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9 说“木叶”完美版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素养目标,第一部分知人论世,了解林庚,文学评论,写作背景,第二部分初读课文,第三部分文本研读,问题探究,第四部分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