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深入探究,知识梳理,易错字音,易混字形,课内词语,留传流传,近义词语,洗练凝练,表达运用,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称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1.试辨析诗歌中“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①“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②“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本文中大量援引了古代诗人关于“木叶”“落木”的诗句,这对于阐发道理起到怎样的作用?
本文所引用的有关“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都没有离开“秋”字。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二是作例证,使得对道理的分析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而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①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微妙的意味往往寄于言外。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中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是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或整首诗来理解的。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这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② 鉴赏诗歌,不但要理解表层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之意。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不好。① 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
4.课文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为什么?
② 标题拟为“说‘木叶’”,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③ 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徕( ) 灼( )灼 亭皋( ) 陇( )首 沈佺( )期 涔( )阳 柳恽( ) 庾( )信 褐( )色 桅( )杆 窸窣( ) 冉( )冉 翩( )翩 迢( )远 接踵( )而
( )尽如人意( )尽管( )车轴( )压轴
( )干练( )干名采誉
( )满腹经纶( )羽扇纶巾
熟能生巧:一言难尽:不落言筌:得鱼忘筌:相去无几:
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复杂。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
筌是用来捕鱼的竹器,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相同点:“留传”和“流传”都是动词,都有“传下去”的意思。不同点:“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例如:祖辈留传下来的秘方。“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例如:消息很快就流传开了。
2.得陇望蜀/得寸进尺
相同点:都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不同点: “得陇望蜀”侧重要了还要。如:面对欲壑难填、得陇望蜀的强秦,韩、魏等国割地求和只能是自取灭亡。“得寸进尺”侧重逐步进逼,越要越多。如:这种人得寸进尺,千万别理他。
相同点::“洗练”和“凝练”都可以作形容词,都有“简练”的意思,多形容语言、文字、技艺、动作、艺术风格等。不同点:① 除了“简练”之意,“洗练”还有清洗磨炼、提炼的意思,而“凝练”没有。如:谢觉哉《不惑集• 交心》:“脸要天天洗,房子要天天扫。同样,心也要天天洗练,不使有一点脏东西沾在上面。”②“洗练”除了可以作形容词,还可以作动词;而“凝练”只能作形容词。
4. 得鱼忘筌/ 过河拆桥
相同点::“得鱼忘筌”和“过河拆桥”都是动词,都有“目的达到后忘恩负义”的意思。不同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凭借过的东西;“过河拆桥”则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过河拆桥”比“得鱼忘筌”语义重。
① 冒号: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提示下文)② 引号:a.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部分引用,点号在引号外)b. 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完整引用点号在引号内)③括号: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句内括号,要紧挨着所注释说明的内容)
例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仿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独自开在墙角的绝不是自卑的梅花,而是静静地散发着清香的洁白梅花,我们仿佛看到了王安石清廉自守的品格,想起了他倡导变法的处境。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决赛中,良好的开局使上届冠军队得鱼忘筌,中后场频频出现失误,被对手抓住机会,最终以一球之差惜败。② 这句熟语警示人们恪守职责,管好自己分内的事,别这山看着那山高,干一些得陇望蜀的傻事。③ 有关部门要一字千金,对承诺兑现的问题明确责任主体,拿出有效举措,落实到位,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④ 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志得意满、一帆风顺的顺境,也会有遇到挫折、一言难尽的逆境。⑤ 与会嘉宾就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和政策、航运创新与风险管理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的意见。⑥ 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如果不能明辨,无论是做学问抑或是人生选择,都会歧路亡羊,一失足成千古恨!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① 上届冠军队因心意得到满足而高兴得失去常态,应用“得意忘形”。③ 句语境是说要守承诺,应用“一诺千金”。⑤“真知灼见”中已包含“意见”这一意思,后面不应该再加“意见”。
2.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句是 ( )A.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B. “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C. 肖邦的《夜曲》为什么能牵动你的心,勾住你的魂?就是因为这位多愁善感的钢琴诗人用旋律和音响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诗境。D. 多年之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解析:A. 最后一个分号改为冒号,表总结上文;C.“钢琴诗人”需要加引号,表特定称谓;D. 句号放在引号内。
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我们相识几十年,你现在退休要回家乡养老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咱们干了这一杯离别酒!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微风像孩子的手,拂醒一夜沉睡的人们;嗅着窗外桂花香气,倾听着鸟语,感到一天的心情都是愉悦的。C.“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是烟雨江南,是水的江南,是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的江南,有太多的游子因为无法拒绝这一份诗意而终老江南。D. 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解析:A 项“回家乡”与“无故人”不符。B 项季节不恰当。D 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反映出的内涵就是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却是恒久的,体现了坚贞的品格。和语境中说的“奉献精神”不符,可改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很多高中生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时,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二者并不相同。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意象,意象的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所以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② __________________。但并不是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就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一般的规定性外,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那就是“境”要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有限的“象”,体现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因此,二者相较:意境的内涵要大于意象,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
意境的外延要小于意象
解析:第一空,根据后面的“二者”和文段内容,可知前面应谈“意境”和“意象”;根据“其实”“并不相同”,可知前面应谈“混淆二者”之意。第二空,根据“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可知应谈“意境”,句子结构为“都要……意境”。第三空,根据“意境的内涵要大于意象”,可知应填“意境的外延要小于意象”。
5.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如“木叶”与“落叶”一样耐人寻味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根据本课所学知识,在下面两组意象中任选一组,通过描写营造所对应的意境。100 字左右。第一组:明月 杨柳 杜鹃——凄婉、哀伤第二组:落日 大江 远山——雄浑、壮丽选择第 组
(示例)第一组——孤独的河流在夜的黑暗中静静流淌。即将远行的人儿,驻足河岸,因了月光的牵引迈不开启程的脚步。他放眼四顾,只看见天上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芒,他知道月光深处是恣肆满溢的眷念。杨柳的青丝是无助的手臂,它挽得住春风,却挽不住杜鹃的悲啼、游子的忧伤。 第二组——大江在崇山峻岭中匍匐前行。在它的左岸,远山被落日的微光镀上了一层金黄,燕雀噤若寒蝉,唯有雄鹰在苍茫的天地间翱翔。这个时节,塞外的野草疯狂生长,在阴山脚下,长城尽头,手执长缨的骑士,踏碎嗒嗒的马蹄,朝向大漠的深处,绝尘而去。
解析:答题时注意所给事物的常用象征意义,例如明月、杨柳、杜鹃在凄婉、哀伤的意境营造上很容易联想到思家、离别、游子羁旅路上的场面等。而落日、大江、远山很容易联想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塞外的壮丽风景等。另外,注意在描写时必须出现所给的三种意象。
6.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然是嫩绿色,可是却非说“青”不可。与此相关, “春天”叫作“青春”,所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春天”也唤作“青阳”,又名曰“青帝”。今天, “春游”叫作“踏青”,却不说“踏绿”。你能够模仿课文的探究思路,探究一下其中的道理吗?
示例:“青”与“绿”原是相近的颜色。青,青出于蓝,视觉上处于蓝绿之间。刘熙《释名》说: “青,生也。象物之生时之色也。”那么,青就是初春时的颜色,即淡淡的绿色。相较而言, “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世界,就是草、树木、叶子的普遍颜色。青色,比较接近于纯洁的天空的那种淡淡的蓝,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青可以为色之区间,可不必准确,而绿则是青之一端,越发具体。大抵当对象是“点”便说绿,取其具体;而当对象是“面”便说青,取其概括。“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学演示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题目解说,写作背景,课文探究,说“木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暗示性,诗歌语言,启发性感染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木叶”林庚,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林庚诗文集,明确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