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课时练习
展开一、积累运用(21分)
1. 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2) ,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请将王湾《次北固山下》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
线上。
上联:观沧海,
下联:望长江,江春入旧年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诗人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暮春景象,烘托出哀伤愁恻的气氛的诗句是: ,闻道龙标过五溪。
(5)走进古诗文,领略春花秋月,感悟情思心志。“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借月遥寄对友人的关怀同情;“ , ”(《次北固山下》),王湾借大雁表达对家乡的牵挂思念;羁旅漂泊,黄昏也令
人愁肠百结,“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7分)
清晨,同学们精神 ,与朝霞相伴,与水波粼粼的池塘相依,向碧绿的菜畦问好,liá liàng的嗓音与树枝上的鸟鸣声互相应和着。中午,不少同学来到办公室,将课堂上一知半解的问题向老师一一请教,直到弄懂。自习课,在黄晕的灯光下, 校园更显 jìng mì。同学们奋笔疾书,孜孜不倦,教室里蔓延着好学的氛围,洋溢着奋斗。放学了,女孩们hū péng yǐn bàn地从教室出来,她们放声高歌,歌声 、柔和,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liá liàng( )
(2)jìng mì( )
(3)hū péng yǐn bàn( )
3.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抖擞 空灵 油然而生
B. 矍铄 空旷 应运而生
C. 抖擞 空旷 油然而生
D. 矍铄 空灵 应运而生
4.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 教室里弥漫着好学的氛围,洋溢着奋斗。
B. 教室里蔓延着好学的气息,洋溢着奋斗。
C. 教室里弥漫着好学的氛围,洋溢着奋斗的热情。
D. 教室里蔓延着好学的氛围,洋溢着奋斗的气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4分)
材料一
四季之美,美不胜收。我们喜爱春天,爱她的桃红柳绿,鸟语花
香;我们喜爱夏天,爱她的 , ;我们喜爱秋天,爱她的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我们喜爱冬天,爱她的 , 。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5. 小文是“四季之美”班会课的小主持人。请你帮她把材料一的开场白补充完整。(2分)
6. 节气是四季的重要区分标志。请你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图仔细观察,向同学们介绍图片的主体内容及寓意。(2分)
二、阅读(4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①正月日食②,京师不见③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几何,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建和元年:即公元147年。建和,汉桓帝的年号。②食:同“蚀”,侵蚀。③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7.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与儿女讲论文义./义.不容辞
B. 未若.柳絮因风起/汤汤乎若.流水
C. 为.魏郡太守/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D.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好雨知.时节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9.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琼 大 惊/即 以 其 言 应 诏/而 深 奇 爱 之
10. 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巧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事物的形态。在古诗中,形象的比喻也比比皆是,请你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项,说说其比喻的巧妙之处。(4分)
A.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B.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1. 《咏雪》中的“公大笑乐”和选文中“琼大惊”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母亲的柴鸡蛋
王国梁
①母亲天生不爱吃鸡蛋,她说见到鸡蛋就没胃口。可她每年都要养一群母鸡,下了蛋全都留着,等我周末回老家时让我带到城里吃。
②我跟母亲说过很多次,超市有的是鸡蛋,价钱也不贵,养鸡每天都要侍弄,既辛苦又麻烦,图什么呢?我劝她赶紧把鸡棚拆了,别费劲养鸡了。母亲却不听我的,固执地认为自己棚里产的柴鸡蛋比超市的好多了。
③母亲说:“超市的鸡蛋能跟我养的鸡下的蛋比吗?我给鸡吃的都是菜园里自家种的菜,是纯天然的饲料,这样鸡下出来的就是真正绿色有机的柴鸡蛋,不仅好吃,营养也丰富!”母亲的话把我逗乐了,我笑着对她说:“老妈,你真厉害,连‘绿色有机’这样的词儿都知道,不简单啊!”结果是我年年说,母亲年年养,我们也就年年有真正“绿色有机”的柴鸡蛋可吃了。
④冬天冷的时候,母鸡下蛋就少了。为了提高产蛋量,母亲会在鸡棚里拉上电线,安装两个一百瓦的灯泡,借以加强照明、提高温度。这样的话,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能吃到柴鸡蛋。
⑤有一次,我们周末回老家看望母亲,吃过午饭后准备回城里。母亲抱出一个纸箱,里面照例是她给我们攒的鸡蛋,满满一箱子呢。母亲轻手轻脚地把纸箱放到地上,对我们说:“你们每次回来都着急忙慌的,沾沾屁股就走。再待会儿吧,陪我说说话儿。”我们便又坐下来,陪母亲东一句西一句地聊天。
⑥跟母亲聊天的时候,她一会儿去院子里看一下,出去了好几趟,
都顾不上跟我们聊天了。我疑惑地问母亲:“你这进进出出的,忙活啥呢?”母亲笑着对我说:“哎呀,那只母鸡真讨厌,憋着个蛋一直不下。上午就应该下的,可到现在也没下。我出去就是看看它下蛋了没有,下了好给你带上。”
⑦我和妻子被母亲逗得哈哈大笑。我开玩笑说:“妈,你既然这么着急,干脆把鸡杀了,把鸡蛋拿出来得了。”妻子笑着补了一句:“这真成了杀鸡取卵了。”母亲非常认真地说:“那可不行,这可是一只高产量的鸡呢。”过了一会儿,母亲又出去了一趟,看着她回来时的表情我就知道,鸡蛋还是没下出来。我对母亲说:“妈,我下午还有事,我们先回去了,下次拿着也是一样。”母亲只好答应。
⑧我把鸡蛋放到车上,回头却没看见母亲。我感到很纳闷,因为她每次都会送我到胡同口的。我关上车门,打着火,正要挂挡起步的时候,突然通过后视镜看见母亲快步追来。“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母亲手里握着一个鸡蛋,高兴地笑着,开心得像个孩子。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鸡蛋,果真还是热乎乎的。我不知说什么好,鼻子有点酸酸的。
⑨我把母亲给的柴鸡蛋带到城里,每天必定吃一个。这是母亲嘱咐我的,说每天都要吃个鸡蛋补充营养。我每次吃的时候,都会感受到一阵踏实和温暖。
(选自2023年4月25日《南方农村报》,有删改)
12.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体现母亲“固执”的情节。(2分)
13. 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母亲轻手轻脚地把纸箱放到地上。(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2)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4. 本文以“母亲的柴鸡蛋”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5分)
水墨之秋
梅玉荣
①一叶落而知秋。立秋过后,秋意一点点沁入天地之间。
②天空一碧如洗。云薄了些,风凉了些,来往的大雁多了些。雁们用它们优美的身形,在空中写着美丽的十四行诗,或者做别的艺术造型。当人们仰望天空时,诗意就来了。“鸟儿已经飞过,天空却没有它们的痕迹。”云过无痕,鸟过无踪,但总有些什么,是会留下来的吧是什么呢?是季节的叹息,还是大自然的自语?
③大地褪尽华彩,渐露素颜。苍郁的大树卸下蝉鸣,抖落一身的灰尘,开始“瘦身”,显得决绝而轻松。山川明净,视野也变得开阔深远。吟着屈原的诗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古典而唯
美,把人带到远古的水畔。几千年前的秋,也是这样的吧:凉风吹拂
着,洞庭湖水生微澜,树叶微微颤抖着飘飞,如精致的蝴蝶,如送给大地的请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远古《诗经》的意境。一片幽静的水域,水边有荻花,在风中瑟瑟而苍苍。凄迷的感觉,越过千年的帷幔,慢慢地渗进心中。如果入画,当是一幅清幽淡远的水墨。
④是的,是水墨。
⑤秋天,似乎是从古典的水畔游来。你看,秋山一脉,是青黛的
诗;秋水一江,是浩渺的画。外加西沉的夕阳和斜飞的水鸟,这不就是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吗?而在孟浩然看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遥望大树如小草,沙洲则如一钩弯月,景物由大变小,画面感更强。
⑥秋天的荷,别有一番味道。“荷尽已无擎雨盖”,不要紧,花开
花谢寻常事,且看残荷。荷塘水面是繁华落尽后的宁静,有一点儿寂
寞,但残荷不忧,也不惧,何况有莲子已经饱满,有藕在水中深藏。荷立在水中,孤直,坦荡,它们的影子在水中映成各种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当是另一种况味。懂荷的人用另一种方式来铭记荷的盛年锦时,说要“留得残荷听雨声”。
⑦嗯,加上雨,水墨的味道就更纯正了。秋天的雨,是一群清凌凌的小精灵,唱着婉约而略带伤感的歌儿,从屋檐滑落,从荷叶上跳起,从人们的心上跑过。每一颗敏感的心儿都会被雨洗过,清透、清爽、微凉。雨是最容易带来缠绵的,它会让诗人写出多情的诗句来。若有一把油纸伞从雨巷经过,那将又撑开一个缱绻的故事,像戴望舒“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若是听着秋雨的滴落声,那会带来无尽的遐思,像徐志摩“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⑧秋之水墨,最宜于月夜铺纸落笔。月色朦胧清冷,如纱罩地,更添画之神韵。看,“银汉无声转玉盘”,光阴也在无声地转;看,“天
阶夜色凉如水”,情思绵绵也如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
维笔下的新雨空山如此之幽;“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泊舟的建德江如此之静。当年的苏子落魄黄州,于月下游赤壁,便是秋夜,
诗思与才思凝结,绽放成千古奇葩。“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可以想象,心有沧海的苏子是如何在赤壁这一张宣纸上,纵横捭阖,自如地挥洒出“二赋”这两幅千年水墨,至今画境历历,墨香犹存。
⑨品赏这不尽的秋情秋韵,需要有一颗高远的秋心。古人说“秋心为愁”,其实不该。顺应自然之理,天人合一,历经春的青涩、夏的奔放,必然迎来秋之淡然高远。秋心,即慧心。
(选自《洛阳晚报》,有删改)
15. 在作者的笔下,秋日的各个景物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将秋日景物与其特点连线。(3分)
秋 山 秋 水 秋 荷 秋 雨 秋 月
宁 静 清 凉 朦 胧 明 净 浩 渺
16.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 作者用精美的语言描绘秋景,用一颗慧心抒写秋日感受。文辞优美,意境高远。
B. 文章第一段就定下了全文的基调:抒写秋意,表达自己对秋的独特感受。
C. 作者采用时间顺序描写了秋日景物,文中流露了自己浓烈的“喜秋”之意。
D. 文章大量引用诗句,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还使文章富有诗意美和意境美。
17. 请从句式和修辞两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秋山一脉,是青黛的诗;秋水一江,是浩渺的画。
句式:①
修辞:②
18. 作者为什么要用水墨画来形容秋?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原因。(5分)
(四)按要求完成19~20题。(6分)
19. 《朝花夕拾》中有鲁迅先生对过往的温暖回忆。下面不属于这种人生体验的情节是( )(2分)
A. “我”饲养的可爱的隐鼠舐吃了研着的墨汁。
B. “我”为父亲在百草园寻“原配的蟋蟀”作药引。
C. 阿长买来“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
D. 范爱农与“我”酒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
20. 有人评价《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往昔,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审视过去”。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作文(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风景一般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泛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
风景,随处可见,长辈给晚辈以呵护,是温馨的家庭风景;同学之间携手并进,是奋进昂扬的校园风景;陌生人之间互帮互助,是让人向往的社会风景……
请以“我心里最美的风景”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5)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3)海上生明月
(4)杨花落尽子规啼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1)嘹亮 (2)静谧 (3)呼朋引伴
3.A 【解析】抖擞:振作。矍铄: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矍铄”只能用来形容老年人,句子中形容“同学们”,因此第一空应填“抖擞”。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空旷”一般形容场地的开阔,不能用来形容声音的灵动,因此第二空应填“空灵”。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油然而生”一般指某种思想情感的产生,“应运而生”一般指某种顺应潮流的新事物的产生,根据“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可知,第三空应填“油然而生”。故选A。
4.C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①动宾搭配不当。“蔓延”不能和“氛围”搭配,可以把“蔓延”改成“弥漫”。②成分残缺。“洋溢”后缺少宾语,可以在“奋斗”后加上“的热情”“的气息”等。故选C。
5.示例一:翠竹蝉鸣 枝繁叶茂 白雪皑皑 银装素裹
示例二:绿树成荫 荷花映日 融融阳光 厚厚大雪
6.示例一:图一。图片主体是一位农民伯伯手拿稻苗站立在水稻田中,仰望天上的燕子。图片上方写着“谷雨”两个字。寓意:谷雨是播种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示例二:图二。图片主体是一家人,他们在吃热气腾腾的饺子。画面中间有“冬至”两个字。寓意:冬至吃饺子既能驱寒保暖、滋补身体,又有团圆的意味。
7.D 【解析】A项,义理/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B项,如,及/像;C项,担任/变成,成为;D项,知道。故选D。
8.(1)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太阳就像新月一样呢?
9.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10.示例一:我选A。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漠比作寒雪,将月华比作清霜,形象地描绘出边城夜色的空寂凄冷,渲染出诗人心境的愁惨凄凉。
示例二:我选B。诗人以“润如酥”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春雨的细腻、柔和,同时,将春雨比作酥油,也表现出春雨对人们的珍贵以及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11.【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的“琼大惊”都运用了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分别表现了谢道韫和黄琬的机敏、聪明。
【参考译文】【乙】黄琬小时候就很聪明。他的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了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给朝廷。太后召见黄琼问他日食有多少,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当时七岁,在祖父身旁,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后剩下的太阳就像新月一样呢?”黄琼大为惊讶,立即按照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认为黄琬与众不同,因此非常喜爱他。
12.示例:①母亲坚持年年养鸡 ②母亲攒成箱的鸡蛋让我们带着
13.(1)运用动作描写,“轻手轻脚”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搬纸箱时生怕弄烂鸡蛋而小心谨慎的态度,从侧面表现母亲对“我”们的关爱。
(2)连用三个“下了”,强烈地表现了母亲因等到鸡下蛋而极度惊喜的心情,以及能将最新鲜的鸡蛋送给孩子的激动之情,包含着母亲对“我”们强烈的关爱之心。
14.内容上,这个标题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交代了文章的核心人物——母亲。主旨上,标题隐含了文章的主旨,即母爱,表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爱之情。表达效果上,新颖有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5.
16.C 【解析】文章描写了立秋过后的秋山、秋水、秋荷、秋雨、秋月等景物,没有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C项“作者采用时间顺序描写了秋日景物”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
17.①示例:运用短句,句式对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
②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秋山、秋水比作诗和画,形象生动,极富诗意,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18.示例:①秋天大地褪尽华彩,渐露素颜,这和水墨画清幽淡远的特点相似。②秋天的景物富有意境,画面感强。③秋雨清透微凉,如水墨画一般氤氲留白,使人产生遐思。④秋月朦胧,月夜铺纸落笔,增添水墨画的神韵。(答出三点即可)
19.B 【解析】父亲病重,“我”为父亲寻药引,这是伤痛的回忆,同时回忆中还有对“庸医”的批判,这些都不能算是“温暖回忆”。故选B。
20.示例一:《狗·猫·鼠》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童年时期“我”的小隐鼠遭受摧残的经历,交代了“我”讨厌猫的原因;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当权者的讽刺和憎恨。
示例二:《五猖会》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写“我”儿时盼望观看五猖会的急切与兴奋之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书时的失落和苦恼之情;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1.略。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5076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当堂检测题</a>,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书,读·思,读·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5076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达标测试</a>,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a href="/yw/tb_c405077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当堂达标检测题</a>,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