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六)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六)课件,共20页。
1.下图是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一步转化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C→CO”的反应中碳发生氧化反应B.“CO→CO2”的反应只能通过燃烧实现C.“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D.“CO2→H2CO3”的反应可用石蕊试剂验证B解析 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此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2.(学科素养·科学思维)(2024重庆丰都期末)碳及其化合物存在如下转化关系:C CO CO2 X(“ ”表示一种物质通过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由C转化为CO2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升高B.CO只能通过与O2反应转化为CO2C.CO2可通过与C反应转化为CO,化学方程式为C+CO2 2COD.X可能是碳酸或碳酸钙B解析 由C转化为CO2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升高。CO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等反应生成CO2。CO2与C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O。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X可能是碳酸或碳酸钙。解题指导 解答推断题的一般思路(1)找准题眼: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反应条件,物质的典型用途,特征反应等。如“黑色固体单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通电的条件下”等。(2)联想检索:快速回顾已学过的具有题眼所述特征的知识,“顺藤摸瓜”,锁定目标或范围,进行梳理。(3)分析验证:结合题目所述及物质关系进行验证。3.(2024江苏徐州睢宁期中)下图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 天然气消耗急剧增加,释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而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因天灾和乱砍滥伐不断减少,导致 加剧,使地表平均气温不断上升。(2)二氧化碳从大气到岩石圈(岩石)的运动从雨水开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温室效应(3)在加压、降温条件下,二氧化碳会变成固体,固态二氧化碳俗称 ,当旱情严重时,可以使用其进行人工降雨,原因是 。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变为水滴4.(学科素养·科学思维)下图是某同学对二氧化碳部分知识构建的网络图(部分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已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1)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用炭黑墨汁书写的字经久不变色,原因是 。(2)物质d的化学式为 。(3)6CO2+6H2O C6H12O6+6O2的过程是 (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4)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有研究指出可用地下盐水储存CO2:2Mg2SiO4+2H2O+CO2 Mg3Si2O5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OH)4+X,则X的化学式为 。H2CO3 光合作用MgCO3 解析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的化学式为H2CO3。(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可知物质X的化学式为MgCO3。 跨学科实践活动5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1.(2023湖北宜昌中考)为使我国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B.荒漠上多植树种草C.工业废气高空排放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C解析 工业废气高空排放,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2.(学科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2024广西南宁四十七中期末)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图是“碳中和”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会导致 效应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温室(2)减少CO2排放:我国科学家研究的一种储氢、释氢材料为AlH3,其原理是利用AlH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Al(OH)3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为了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相对稳定,下列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 。A.积极开展绿化国土的行动,建立绿色家园B.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火力发电在电力生产中的比例C.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加快充电桩的配套设施建设D.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ACD解析 (3)积极开展绿化国土的行动,建立绿色家园,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火力发电在电力生产中的比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加快充电桩的配套设施建设,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3.(项目式学习)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承诺。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启了“低碳行动”项目式学习之旅。活动一 识碳 图1(1)图1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可知自然界中CO2的来源有 (写出一点即可),实现“碳中和”有利于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活动二 探碳 图2化石燃料的燃烧(合理即可)温室效应 (2)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利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缓缓通入二氧化碳,刚开始观察到只有下方的玻璃管内 (填“干燥”或“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且试管中澄清石灰水 ,上方玻璃管和试管没有变化,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物理性质。活动三 捕碳(4)活性炭可用于吸收CO2,主要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性。(5)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湿润变浑浊密度比空气大吸附光合解析 (1)由图1可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3)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试纸变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刚开始观察到下方的玻璃管内只有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且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上方玻璃管和试管没有变化,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1.下图是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图(图中“→”表示一步转化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C→CO”的反应中碳发生氧化反应B.“CO→CO2”的反应只能通过燃烧实现C.“CO2→CaCO3”的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D.“CO2→H2CO3”的反应可用石蕊试剂验证B解析 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发生的是氧化反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此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2.(学科素养·科学思维)(2024重庆丰都期末)碳及其化合物存在如下转化关系:C CO CO2 X(“ ”表示一种物质通过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由C转化为CO2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升高B.CO只能通过与O2反应转化为CO2C.CO2可通过与C反应转化为CO,化学方程式为C+CO2 2COD.X可能是碳酸或碳酸钙B解析 由C转化为CO2的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依次升高。CO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等反应生成CO2。CO2与C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CO。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X可能是碳酸或碳酸钙。解题指导 解答推断题的一般思路(1)找准题眼:物质的状态、颜色、气味,反应条件,物质的典型用途,特征反应等。如“黑色固体单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通电的条件下”等。(2)联想检索:快速回顾已学过的具有题眼所述特征的知识,“顺藤摸瓜”,锁定目标或范围,进行梳理。(3)分析验证:结合题目所述及物质关系进行验证。3.(2024江苏徐州睢宁期中)下图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 天然气消耗急剧增加,释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而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因天灾和乱砍滥伐不断减少,导致 加剧,使地表平均气温不断上升。(2)二氧化碳从大气到岩石圈(岩石)的运动从雨水开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碳酸,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温室效应(3)在加压、降温条件下,二氧化碳会变成固体,固态二氧化碳俗称 ,当旱情严重时,可以使用其进行人工降雨,原因是 。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变为水滴4.(学科素养·科学思维)下图是某同学对二氧化碳部分知识构建的网络图(部分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已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1)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用炭黑墨汁书写的字经久不变色,原因是 。(2)物质d的化学式为 。(3)6CO2+6H2O C6H12O6+6O2的过程是 (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4)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加剧,有研究指出可用地下盐水储存CO2:2Mg2SiO4+2H2O+CO2 Mg3Si2O5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OH)4+X,则X的化学式为 。H2CO3 光合作用MgCO3 解析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的化学式为H2CO3。(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不变,可知物质X的化学式为MgCO3。 跨学科实践活动5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1.(2023湖北宜昌中考)为使我国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加快开发清洁能源B.荒漠上多植树种草C.工业废气高空排放D.减少化石燃料使用C解析 工业废气高空排放,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2.(学科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2024广西南宁四十七中期末)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图是“碳中和”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会导致 效应增强,使全球气候变暖。温室(2)减少CO2排放:我国科学家研究的一种储氢、释氢材料为AlH3,其原理是利用AlH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Al(OH)3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为了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相对稳定,下列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 。A.积极开展绿化国土的行动,建立绿色家园B.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火力发电在电力生产中的比例C.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加快充电桩的配套设施建设D.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ACD解析 (3)积极开展绿化国土的行动,建立绿色家园,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火力发电在电力生产中的比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鼓励使用电动汽车,加快充电桩的配套设施建设,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潮汐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3.(项目式学习)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承诺。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启了“低碳行动”项目式学习之旅。活动一 识碳 图1(1)图1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可知自然界中CO2的来源有 (写出一点即可),实现“碳中和”有利于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活动二 探碳 图2化石燃料的燃烧(合理即可)温室效应 (2)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利用图2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缓缓通入二氧化碳,刚开始观察到只有下方的玻璃管内 (填“干燥”或“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且试管中澄清石灰水 ,上方玻璃管和试管没有变化,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物理性质。活动三 捕碳(4)活性炭可用于吸收CO2,主要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性。(5)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湿润变浑浊密度比空气大吸附光合解析 (1)由图1可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3)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试纸变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刚开始观察到下方的玻璃管内只有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且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上方玻璃管和试管没有变化,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