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三)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三)课件,共32页。
类型一 解释常见现象1.(学科素养·科学思维)(2024河北石家庄新华期中改编)下列 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B.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C.酒精敞口放置后质量变小D.高锰酸钾加热后质量变小
解析 酒精敞口放置后质量变小,是因为酒精挥发,属于物理 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类型二 判断物质的组成或化学式2.(2023湖南衡阳中考)实验后试管中残留的硫,常用热的 NaOH溶液清洗,发生了如下反应:3S+6NaOH 2X+Na2SO3+3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H2S D.Na2SO4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则2X中含 有2个硫原子、4个钠原子,X的化学式为Na2S。
3.(学科素养·科学思维)(2024江苏苏州姑苏月考)某1.6 g物质 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 g二氧化碳和3.6 g水。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B.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该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D.该物质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消耗氧气的质量为4.4 g+3.6 g-1.6g=6.4 g。生成物中含有氧元素、碳元素、氢元素,反应物氧 气中含有氧元素,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生 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4.4 g× +3.6 g× =6.4 g,恰好等于消耗的氧气质量,所以该物质中一定不含氧元素。该物质中 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4 g× )∶(3.6 g× )=3∶1。该物质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
类型三 计算物质的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4.(2022河北保定莲池期末)在化学反应A+2B C+2D中,已知16 g A与64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11∶9,又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9 B.12 C.18 D.36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C、D的质量和为16 g +64 g=80 g,因为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11∶9,则生成D的质 量为80 g× =36 g。设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A+2B C+2D 32×2 2x 64 g 36 g =
5.(2022广西贺州中考)将138 g酒精(C2H5OH)点燃,酒精燃烧 全部变为CO、CO2和H2O,恢复到室温,测得所得气体中氧元 素质量分数为64%,则燃烧所耗氧气的质量为 ( )A.96 g B.128 gC.136 g D.224 g
解析 138 g酒精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38 g× =72 g,氢元素的质量为138 g× =18 g,则氧元素的质量为138 g-72 g-18 g=48 g。室温下CO、CO2呈气态,水呈液态。根据燃烧后恢 复到室温所得气体(即CO、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质量 分数为64%,则该气体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36%,气体CO、 CO2中氧元素质量为72 g× =128 g,水中氧元素质量为18 g× =144 g。设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x,根据反应前后氧
元素质量不变可得:48 g+x=128 g+144 g,x=224 g。
类型四 质量守恒定律的图表分析6.(模型法)(2023湖北鄂州中考)密闭容器里有甲、乙、丙、 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 某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
A.b=8%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5∶1D.该反应可以表示工业合成氨:N2+3H2 2NH3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b=100%-40%-10%-42%=8%,A正确; 由图中数据可知,a=100%-14%-6%-70%=10%,反应后丁的质 量分数仍为10%,则丁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 化剂,B正确;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0%-42%)∶(14%- 8%)=14∶3,C错误;该反应中,甲、乙、丙的质量比为(70%-42%)∶(14%-8%)∶(40%-6%)=14∶3∶17,所以该反应可以表 示工业合成氨:N2+3H2 2NH3,D正确。
7.(学科素养·科学思维)(2022江苏扬州中考)将一定量的N2、 H2和物质M置于密闭容器中,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 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B.参加反应的N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3C.M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反应后H2和NH3质量分数之比为1∶1
解析 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A正确。参加反应的N2和 H2分子个数比为 ∶ =1∶3,B正确。N2、H2在反应后质量分数减小,为反应物;NH3在反应后质量分 数增大,为生成物;M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 是不参加反应的杂质,C正确。反应后H2和NH3质量分数之比 为14%∶(1-14%-63%-6%)=14∶17,D错误。
8.(2024江苏江阴期中)苯是一种化工原料,将苯(C6H6)和氧气 置于密闭容器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2、H2O和X,反应前 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3.0B.X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C.X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D.参与反应的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1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2.6+6.4-4.4-1.8=2.8,A不正确。 2.6 g C6H6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6 g× =2.4 g,氢元素的质量为2.6 g-2.4 g=0.2 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4.4 g× =1.2 g,氧元素的质量为4.4 g-1.2 g=3.2 g;1.8 g水中氢元素质量为1.8 g× =0.2 g,氧元素的质量为1.8 g-0.2 g=1.6 g;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则X中含有碳 元素和氧元素,不含氢元素,B正确,C不正确。参与反应的CO2
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 ∶ =1∶1,D不正确。
9.(2023山东潍坊中考)某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各物 质的分子数目、质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1、图2所示。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Z一定属于化合物B.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3∶14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D.Y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8∶17
解析 由图1可知,X和Y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该反应可表示 为3X+Y 2Z;由图2可知,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72 g-44 g=28 g,生成Z的质量为34 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 X的质量为34 g-28 g=6 g。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因此生成物 Z一定是化合物,A正确;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6 g∶28g=3∶14,B正确;反应前后分子总数改变,C错误;设Y、Z的相 对分子质量分别为a、b,则 = , = ,D正确。
类型五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10.(学科素养·科学探究与实践)(2024河北邯郸丛台期中)某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化进行 了探究。【实验装置】甲、乙、丙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如下装置:
【查阅资料】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2HCl 2NaCl+H2O+CO2↑。
【步骤与探究】(1)甲组同学取一根打磨干净的铁丝和一个陶土网,将它们一 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向右盘添加砝码直至天平平衡,取下铁 丝,将铁丝放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燃烧结束并冷却至 室温后,将所得的物质放在陶土网上,天平指针向 偏 转。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乙组同学取下烧杯,使物质混合发生反应,待反应结束后 再把烧杯放到天平上,可观察到天平指针 (填“向左 偏转”“向右偏转”或“指向中间”)。
(3)丙组同学将过氧化氢溶液挤入锥形瓶中。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总和。写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分析】(4)三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丙组的实验结论是正确的,请从 原子的角度解释: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反思与交流】(5)通过甲、乙、丙小组实验的探究,你得到的启示是利用有 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反应应在 容器中进行。
相关课件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一)课件: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一)课件,共32页。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五)课件: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五)课件,共23页。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四)课件: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四)课件,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