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素养综合测试卷(二)课件
展开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40 Fe—56 Cu—64 Zn—65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3,★☆☆)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下列传统工艺、古诗词或俗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曾青(主要成分为硫酸铜)得铁则化为铜 B. 爆竹声中一岁除C. 蜡炬成灰泪始干 D. 酒香不怕巷子深
解析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 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 (2023湖南师大附中期中,9,★☆☆)镉(Cd)被认为是一种 十分危险的元素,长期摄入被镉污染的稻米、蔬菜等对人体有害。已知一种镉 原子的原子核内有48个质子和64个中子,则该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16 B. 48 C. 64 D. 112
解析 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镉原子的原子核内有48个质子,则 镉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8。
3. (2023河南中考改编,6,★☆☆)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 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解析 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引发火灾,B错误;给 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 一,且加热时应手持试管夹的长柄,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C错误;量取液体读数时, 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D错误。
4. (2023江苏宿迁中考,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B.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种类发生了改变C. 回收废旧金属有利于金属资源的充分利用D.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解析 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燃烧获得的,如太阳能,A错误;质子数决 定元素的种类,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子数没有改变,元素种类不变,B错误; 回收废旧金属有利于金属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并不是所有原子核都是由质 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D错误。
5. (2023四川宜宾中考,8,★☆☆)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通过以下反应除去:4KO2+4CO2+2H2O 4KHCO3+3O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K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K B. 4个二氧化碳分子:4CO2C. KHCO3的名称:碳酸钾D. 6个氧原子:3O2
解析 KO2中钾元素显+1价,故氧元素的化合价不是-2价,A错误;表示多个该 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4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4CO2,B正确; KHCO3的名称是碳酸氢钾,C错误;6个氧原子表示为6O,D错误。
6. (2023山东济南中考,5,★☆☆)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火。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 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可以盖上锅盖灭火B. 室内起火时,应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C. 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的目的D.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
解析 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盖上锅盖灭火是采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A正 确;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B错误;物 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控制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防火、 灭火的目的,C正确;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都可以促 进燃烧,D正确。
7. (2023山西晋中期末,16,★★☆)叠氮化碳(C2N14)是一种被称为史上爆炸性最 强的物质,一点点的撞击、摩擦都会导致其爆炸。下列关于叠氮化碳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 它是由碳、氮两种原子构成的B. 它含有7个氮分子C. 它是由碳、氮两种元素组成的D. 其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7
解析 叠氮化碳是由叠氮化碳分子构成的;叠氮化碳是纯净物,其中只含叠 氮化碳分子,不含氮分子;叠氮化碳由碳、氮两种元素组成;叠氮化碳中碳、氮两 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4)=6∶49。
8. (新独家原创,★★☆)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他们的操作或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
解析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反应后氢气逸出,锥形瓶中的物质总质量 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薄铜片上的红磷、水中的白磷均不能燃 烧,不能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第二支试管中 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氧气接触,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均不生锈,不能用 于探究铁生锈的条件;除了金属的种类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可用于比较Fe和 Zn的活动性强弱。
9. (2023陕西西安高新区一中期末,9,★★☆)已知:锌比铁活泼;氧化铁与稀盐酸 反应不生成气体。下列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 A B C D
解析 分别向质量相等、大小相同的铁片和锌片中滴加浓度相同的稀硫酸 至过量,完全反应后,铁生成的氢气较多,又因为锌比铁活泼,所以锌与稀硫酸更 快反应完,A正确;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每100份质量的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56份 质量的氧化钙和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B错误;反应开始前烧杯中固体的质量为 铁的质量,反应后烧杯中固体的质量为剩余铁和生成铜的质量和,且反应过程中 生成铜的质量大于消耗铁的质量,所以固体总质量增加,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不 再变化,C正确;铁锈和稀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铁锈完全反应后,铁和稀盐酸反应 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结束后,氢气质量不再变化,D正确。
解析 H2、O2中氢、氧元素的化合价均为0,FeO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Fe3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有+2、+3,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所以题述流程中有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A正确;由流程图可知,消耗的水分子的数目与生成的氧分子的数目对应关系为2H2O~O2,则理论上,每产生32 g O2,消耗水的质量为36 g,B正确;相较电解水制氢气而言,该方法不需要通电,利用了太阳能,能节约能源,同时Fe3O4为固体,H2为气体,产品易分离,C正确;2.9 g混合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g∶(2.9 g-2.1 g)=21∶8,FeO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16=7∶2,Fe2O3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2)∶(16×3)=7∶3,Fe3O4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3)∶(16×4)=21∶8,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混合物由Fe、FeO、Fe2O3、Fe3O4中的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则混合物中一定含Fe2O3,D错误。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2小题,计30分)
(2)如图为铷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部分元素周期表的信息,m= ,n= 。 在化学变化中,铷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铷元素与钠 元素的化学性质 (填“相似”或“不相似”)。(3)氘 H)和氚 H)是核聚变的重要原料,聚变中产生巨大的能量,氘、氚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已知:氘、氚均属于氢元素,中子数分别为1、2)。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填字母)。
解析 (1)①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乙图所示氧元素的原子序 数是8,则氧原子的核电荷数是8。②丙图所示的粒子的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表示的是阳离子,且质子数为12,是镁离子,符号为Mg2+。③乙是氧元素,属于非金 属元素。(2)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7,原子核内质子数 等于核外电子数,则m=37,n=37-2-8-18-8=1;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 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铷元素原子与钠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1,因此两者的化学性质相似。(3)氚原子的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氚原子的核外 电子数也为1,符合此结构的示意图为A。
12. (2024江苏常州期末,27,★★☆)(14分)火法炼铜工艺是 生产铜的主要方法。(1)中国古代炼铜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竖炉法”炼铜是现代高炉炼铁 工艺的启蒙。如图是湖北铜绿山早期(西周末年)炼铜竖炉复原图。
①风沟主要起通风防潮的作用。请从微观视角解释通风后炉体干燥的原因: 。②炼铜过程中从风口不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③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其受热分解生成CuO、H2O和CO2的化学方 程式是 。④炼铜时需加入木炭,其主要作用有燃烧提供热量和 。⑤炉顶排出的废气中含有的气体污染物有 等。
通风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2)现代炼铜工艺所用的铜矿石种类大大增多。下图为用黄铜矿进行火法炼铜 的部分流程。①炉气中含有的SO2直接排放会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②吹炼过程中,冰铜中的Cu2S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Cu和SO2,请写出该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
评分细则 每空2分。(1)①写成“水分子被气流带走”等也给分。②写成“提供充足 氧气”等也给分。③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书写错误、未配平均不给分,未标注 反应条件或“↑”扣1分。⑤答案合理即给分。(2)②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书写 错误、未配平均不给分,未标注反应条件扣1分。解析 (1)②炼铜过程中从风口不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提供反应所需的氧气,促 进反应的进行;④炼铜时,木炭有两个作用:一是燃烧提供热量,二是高温条件下 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即产生还原剂CO;⑤炼铜时不可能将一氧化碳消 耗完,因此炉顶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2)①二氧化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会形成酸雨。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2小题,计24分)
13. (★☆☆)(12分)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 室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从A~E中选择)。
(3)F装置相比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优点是 ,制得的CO2气体中往往含有HCl等杂质,可以选用装置G除去HCl,除杂时气体应从 (填“a”或“b”)端通入。(4)利用B装置可制取多种气体。装入药品前,可用注射器H检查装置B的气密性, 步骤如下:①向锥形瓶中加水至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以形成液封;②将注射器H连接到装置B的导管口处;③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到 ,表示装置B的气密性良好。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
评分细则 每空2分。(2)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书写错误、未配平均不给分,未标注反应 条件或“↑”扣1分。(3)第一空写成“控制反应速率”不给分。解析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A装置是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试管口有一 团棉花,则所用药品是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 气;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更纯净,故实验室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E。 (3)为了使气体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充分接触,故除杂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4) 缓慢拉动注射器的活塞,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外界的气体会从 长颈漏斗进入锥形瓶,可以看到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冒出。
14. (2024湖北武汉期中,12,★★☆)(12分)某化学兴趣小 组对学校附近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相关研究,以“珍爱水资源”为主题开展了项 目式学习。 【任务一】了解水(1)地球上的总水量虽然很大,但淡水资源很少。如图1所示,其中淡水约占地球 水储量的 。 图1 图2
【任务二】净化水(2)如图2所示的反渗透系统是净水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采用膜过滤工艺。水分 子通过反渗透膜,其他一些如钙、镁等离子随废水一起排掉。该过程 (填“能”或“不能”)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图3【任务三】探究水的组成(3)按照图3所示装置探究水的组成,关闭活塞并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A管收集 到约8 mL气体,此时B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和中间漏斗液面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填序号)。
(4)按如图4所示装置模拟拉瓦锡测定水的组成,已知高温条件下水蒸气与铁反应 生成氢气和一种黑色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4
(5)图4实验前后测得如下数据:①收集到的氢气的体积为V mL,该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a g/mL;②反应前玻璃管内固体物质的质量为m g;③反应后玻璃管内固体 物质的质量为n g。利用测得的数据表示水中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6)图4集气瓶未装满水,瓶内空气对测定结果 (填“有”或“无”)影响。
四、计算与分析题(共1小题,计6分)
15. (2023四川达州中考节选,52,★★☆)(6分)化学兴趣小组对钢铁厂生产出来的某产品(只含铁和碳)产生好奇:它是生铁还是钢?该小组取5.7 g样品,加入盛有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实验得到氢气的质量如表所示。(提示: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1)分析判断:表格中第 分钟的数据不合理。(2)通过计算判断该产品是生铁还是钢?(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到0.1%)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素养综合测试(一)课件: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素养综合测试(一)课件,共60页。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素养综合测试(二)课件: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素养综合测试(二)课件,共60页。
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四)课件: 这是一份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项素养综合练(四)课件,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