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精讲精练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78862/0-170851792657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精讲精练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78862/0-17085179266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精讲精练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378862/0-17085179266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精练
展开一、精讲
文学常识
作者:
韩愈,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相当于杂文。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课文精讲
马说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2虽有名马,3辱于奴隶人4之手,死5于槽6之间,不以千里称7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8或9尽一石10。1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12,且13欲与常马等14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17不以其道18,之不能尽其材1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0,执策21而临22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23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故:因此,所以。
3.祗:同“祇(只)”,只,仅。
4.奴隶人:奴仆,这里指喂马的人。
5.骈死:(和普通马)一起死。骈,两马并驾,这里引申为并列。
6.槽枥:马槽。
7.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以,凭借。称,称颂,称道。
8.一食:吃一次。
9.或:有时。
10.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11.食:同“饲”,喂养。
12.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3.且:犹,尚且。
14.等:相当。
15.不可得,不可能。
16.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7.策: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作动词。
18.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9.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才能,才干。
20.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21.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22.临:面对。
23.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在马槽边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去,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有时能吃光一石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不能表现在外面,尚且想要它和一般的马等同是办不到的,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词多义
1.能
才能,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
名词活用动词,用马鞭驱赶——策之不以其道
马鞭——执策而临之
记载——策勋十二转——自《木兰诗》
3.食
吃一次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饲” 喂养,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同“ 现 ”,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食”同“饲”饲养;
“ 材 ” 同“ 才 ”,才能。
特殊句式
反问句:
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千里马)
介词结构后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祗于奴隶人之手辱,只是在仆役手中受屈辱。)
虚词的运用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3.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4.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课文理解
1、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①揭露统治者既不能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的社会现象;
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文章结构: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3、“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①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② “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③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二、精练
基础练习
一、填空
1、《马说》作者是 , 朝著名 家、 、 家。散文尤其著名,有“ ”的美誉,与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 ,谥号“文”,又称 ,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 。
二、翻译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6.全文的主旨句是: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8.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9.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4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划线的字注音。
(1)骈死于槽枥之间 (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策之不以其道( )
⑵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提高练习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5题。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荐于平原君曰:“今少一人,愿君既以遂备员②而行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诵,胜未有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③也。
……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选自《毛遂自荐》
注释:①合从于楚:指拟推楚为盟主,订合纵盟约以联兵抗秦。从,同“纵”。② 备员:凑数,充数。③废:当作“发”,发声。④九鼎大吕:极贵重的宝物。
1、解释下列划线字或短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3)策之不以其道 ( )
(4)使遂蚤得处囊中 ( )
(5)胜不敢复相士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3、对甲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位低下的“奴隶人”由于忌恨千里马,所以在精神上侮辱它,在物质上亏待它。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扼杀。
D、作者认为“名马”不以千里称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甲文乙文都谈到了“人才”的话题,请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要求呈现篇目、文中人物),言之有物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5、甲文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乙文中,毛遂勇敢自荐后,才有后来以三寸之舌庭战楚王,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的历史佳话。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 ,方显 ;
无 ,岂有 。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①杂处,饮水食刍②,嘶鸣啼啮,求3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④,一顿⑤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⑥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⑦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⑧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3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2.选出下列选项中划线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策之不以其道 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 在当其所能而已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4.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3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②夔: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④跂:踮起脚尖。⑤曳:拖,牵引。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⑦走范蠡:逼走范蠡。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解释划线字词。
(1)外见:______
(2)通其意:_______
(3)介鳞之属:_______
(4)所行几许: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3.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填空
韩愈 唐 教育家 文学家 思想家。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 韩昌黎 韩文公 韩吏部
二、翻译句子:
1.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2.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3.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三、参考答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参考答案
1.(1)pián (2)sù
2.(1)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同“返”(返回)
3.(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3.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4.《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提高练习(略)
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测试题: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4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蒹葭测试题</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讲,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关雎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3934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关雎课后复习题</a>,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讲,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均是四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400586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石壕吏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精讲,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7d216d876601fa4cad6d0b1b40c8722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