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桃花源记学案
展开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全文大意。
3.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教学重点:
1.准确朗读并流利背诵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
诵读法:《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想象法: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学习时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陶渊明,名潜,别号元亮,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少年颇有壮志,博学能文。由于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舒展。四十一岁起过隐居生活,他的很多诗篇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故有“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之称。
2.《桃花源记》原本是《桃花源诗》的序,历来为人称颂,往往独立成文。《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小地主阶级对腐朽统治的不满,反映了农民对封建剥削的抗议,客观上反映了人民厌战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对理想王国的设计,对当时现实的否定。同时,文中也流露了“小国寡民”的思想,带有倒退复古的倾向,这些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表现。
二、预习任务
(一)独自结合注释、工具书扫清字词句障碍。
(二)同桌互说故事,然后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2、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5、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6、提问: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三、预习检测
1.本文选自( ),陶渊明字( ),号( )又自号(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3)不足( )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5)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3.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 )( )( )( )
4.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考考你的思考力。
(1)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答案:
略
(1)交错相通达 (2)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3)不值得 (4)更不用说 (5)鲜艳美丽
略
桃花源人 渔人 渔人 桃花源人 渔人
5.(1)不存在。因为渔人“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2)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音准流畅
1.听读、跟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自悟文意
1.课文解读。
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翻译全文。
三、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交通运输。)
②率妻子邑人(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③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④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管(连词)。]
(3)一词多义
①舍:A.便舍船( ) B.屋舍俨然( )
②寻:A.寻向所志( ) B.寻病终( )
③志:A.处处志之( ) B.寻向所志( )
④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 ) B.捕鱼为业( )
⑤乃:A.见渔人,乃大惊( ) B.乃不知有汉( )
⑥遂:A.遂迷( ) B.后遂无问津者( )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 )
②欲穷其林( )
四、三读课文,复述故事
五、感知文意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或勾画批注或笔记)
明确:
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明确: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明确: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
明确:
6.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明确:
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明确: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哪个更重要?)
9.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11.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明确:
1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
1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
14.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明确:
六、分析感悟
1.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桃花源的特点。
明确: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明确:
七、深入探究
(一)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写桃花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2.第二段主要写哪些内容?表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明确:
3.第三段主要写什么的内容?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
明确:
4.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预示着什么?
明确:
5.第五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二)文章结构
1.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
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明确:A 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美在______美;_______美;________美;________美;________美;________美;_______美。
B 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用原文填)
桃林神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洞神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中人神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神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是一个幸福的地方——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 )
男女:往来种作( )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 )
(四)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五)文章主题
明确:
(六)写作特色
1.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2.真假结合,虚实相生。
3.悬念迭起,层次分明。
【课后导练】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在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语。
(1)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1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豁然开朗,鸡犬相闻
3.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同“邀”,邀请。 ③妻子和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4.悉、并、咸、皆
5.略
6.借代 借指老人小孩
7.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
8.活动、穿戴、心情 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