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后练习题
展开1.[2023·贵州贵阳高二统考期末]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迹。下列可能会增大生态足迹的生活方式是( )
A.使用一次性筷子 B.纸张双面使用
C.休息时关闭电脑 D.践行垃圾分类
2.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公民尽量减小自己的生态足迹。下列做法能减小生态足迹的是( )
A.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
B.由步行改为开车出行
C.夏天将空调温度调得很低
D.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具
3.[2023·辽宁锦州校联考]下列有关人口增长和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预测我国未来人口变化趋势的依据主要是人口增长率
B.一座城市的人口数量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直接影响
C.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我国生态承载力总量必然会不断降低
D.人口数量相近的两个城市,其生态足迹基本相同
4.[2023·黑龙江富锦一中校考期末]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
B.多食牛肉、少吃蔬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C.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
5.[2023·福建厦门统考二模]为研究五台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生态评估,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游客所需的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大
B.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C.碳足迹生态赤字较大,可能是景区以燃油汽车交通为主造成的
D.合理规划旅游活动,提倡错峰出游有利于改善生态旅游环境
6.[2023·四川凉山高二期末]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可以改造地球,人口可以不断增长
B.人口剧增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
C.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位居世界首位
D.如果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人口密度一定不变
7.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的是( )
A.森林等植被破坏
B.农作物耕地退化
C.粮食作物等单产大幅提高
D.石油、天然气等需求增加
8.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含有大量的( )
A.由工业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
B.由工业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
C.由人类排放的氟氯烃
D.由人类活动排放的生活垃圾
9.[2023·浙江统考开学考试]以下哪项不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结果( )
A.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B.极地冰川融化
C.降酸雨的频率升高 D.部分物种灭绝
10.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减少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B.滥用水资源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之一
C.土壤污染的突出现象是富营养化
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水体污染物
11.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引起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减少等
B.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氧化物溶于水使土壤盐碱化
C.化石燃料可由动植物残体形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
D.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石油的消耗量
12.下列有关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减少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水产品损失
B.臭氧可以保护人类与其他生物免受长波辐射的影响
C.臭氧能吸收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D.引起臭氧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
1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O2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
B.氟氯烃、哈龙等物质是引起平流层中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
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的排放
D.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14.2022年3月6日,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护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是( )
A.确保一定的耕地面积
B.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C.治理荒漠、改造盐碱地
D.大力生产青贮饲料,提高饲料品质
15.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由发展中国家完成
B.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烃等化合物的大量排放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
D.“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会导致生物圈的碳循环受到阻碍
1.生态足迹也称为“生态占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B.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C.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造成生态赤字,生态则不可持续
D.我国生态足迹总量和人均生态足迹均位居世界首位
2.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氮、磷污水的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废旧电池中的汞、铅等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
C.劣质装修材料中过量的甲醛、苯等对人体有害
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SO2的大量排放
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的持续增长加剧了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B.全球变暖会导致气候带北移,湿润区与干旱区重新配置
C.臭氧减少会危及地球上的陆生生物,对水生生物没有影响
D.湖泊污染的突出现象是富营养化,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死湖
4.下列关于水体污染和防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体中氮、磷等无机盐含量丰富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不属于水体污染
B.采用无水印染、无水造纸法,可减少水体污染
C.通过建造污水处理厂,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可减少水体污染
D.家庭污水、化学肥料、水土流失的冲积物都是水体污染物
5.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使用大量化石燃料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
C.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是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D.“先污染后治理”可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6.绿色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并不是一种特殊或超常的能力。只要有低碳意识,我们随处随时都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作贡献。下列关于绿色低碳生活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绿色低碳生活的核心是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
B.节约衣物虽是良好习惯,但不是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C.减少耗能,可减低含碳物质的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D.绿色出行、义务植树、光盘行动都属于绿色低碳行动
7.[2023·湖南衡阳校考开学考试]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
C.建立沙滩保护区、K值强度的捕捞量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8.2022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其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B.目前全球变暖,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C.减少含N、P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排放,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
D.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9.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过度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在该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10.2022年第53个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破坏了CO2的全球平衡
B.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
C.干旱等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都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
D.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并积累而引发土壤污染
11.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指数与区域内人口密度、面积、耕地面积、环境质量等关系密切。通过开展人口对环境压力指数的调查,可以为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研究人员研究了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和广东6个省市1990~2010年区域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指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快速增长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①空气污染 ②水资源不足
③太阳能不足 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据表中数据分析,人口对环境压力指数最大的城市是________,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个省市在1990~2010年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指数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众多垃圾的产生导致“垃圾围城”危机,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应对这种危机,很多城市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便于垃圾分类处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如金属元素提取和生物发电等。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____。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若处理不合理,即使微量,且不被人体直接接触,最终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了重金属外,大气污染物也会对人体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请从两个不同角度为城市生态系统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合理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的大规模爆发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或死亡后遗体被分解时产生的黏液,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有些有毒物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人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的pH一般在8.0~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的pH变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A
解析:使用一次性筷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大了生态足迹,A符合题意;纸张双面使用、休息时关闭电脑、践行垃圾分类都能节约资源,减小了生态足迹,B、C、D不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与食用蔬菜、水果相比,食肉类会增大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故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能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开车出行增加了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同时增加了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不利于减小生态足迹,B错误;夏天将空调温度调得很低会占用更多能源,不利于减小生态足迹,C错误;使用一次性用具会加大资源的消耗,不利于减小生态足迹,D错误。
3.答案:B
解析:预测我国未来人口变化趋势的依据主要是人口的年龄结构,A错误;一座城市的人口数量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直接影响,B正确;随着科技的发展等,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总量会有所增长,C错误;生态足迹与人口数量及消费水平都有关,因此人口数量相近的两个城市,其生态足迹不一定相同,D错误。
4.答案:C
解析: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A错误;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B错误;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如开车出行增加了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同时增加了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大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错误。
5.答案:B
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B错误;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碳足迹生态赤字较大,可能是景区以燃油汽车交通为主造成的,C正确;合理规划旅游活动,提倡错峰出游,分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改善生态旅游环境,D正确。
6.答案:B
解析:由于地球上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人口不可以不断增长,A错误;人口的剧增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人均粮食会持续下降,土地资源的利用过度,环境污染会加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会加重,B正确;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C错误;人口数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的主观生育愿望会影响出生率,因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人口密度不一定不变,D错误。
7.答案:C
解析:人口增长会导致森林等植被破坏,A正确;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B正确,C错误;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天然气等供应紧张,资源不足,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D正确。
8.答案:A
解析: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含有二氧化硫等的气体,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亚硫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9.答案:C
解析: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A不符合题意;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B不符合题意;酸雨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过度的燃烧含硫元素的煤炭以及对其原料的使用,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导致降酸雨的频率升高,C符合题意;全球变暖,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D不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臭氧层作用是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因此,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A正确;滥用水资源也是造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之一,B正确;土壤污染是指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并不包含富营养化,C错误;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水体污染物,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都可叫作水体污染物,D正确。
11.答案:D
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不会导致臭氧减少,A错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氧化物溶于水使土壤酸化,B错误;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更新资源,C错误;开发无污染新能源可以减少煤、石油的消耗量,利于环保,D正确。
12.答案:B
解析: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所以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A正确;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B错误;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以及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X射线和γ射线等,臭氧层破坏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C正确;引起臭氧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D正确。
13.答案:C
解析:人类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并导致全球变暖,A正确;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哈龙等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如氟利昂易挥发,进入大气层的平流层后,能破坏臭氧层,B正确;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不是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C错误;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植被减少,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D正确。
14.答案:D
解析:确保一定的耕地面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治理荒漠、改造盐碱地,以上措施能确保耕地面积,提高产粮技术,能增加粮食产量,A、B、C不符合题意;大力生产青贮饲料,提高饲料品质,会影响粮食生产,近年来已被国家叫停和禁止,D符合题意。
15.答案:B
解析: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由所有国家共同完成,A错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①受太阳辐射等自然因素影响,②人类活动排放的氟氯烃等化合物,大量消耗臭氧,B正确;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C错误;“低碳经济”的发展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物圈的碳循环,D错误。
能力素养综合练
1.答案:D
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说明人类生存所需的资源越多,所以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正确;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B正确;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使生态系统入不敷出,造成生态赤字,C正确;我国的发展水平还较低,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也较低,D错误。
2.答案:D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是由含N、P污水导致的,A正确;废旧电池中的汞、铅等进入土壤和水体中造成重金属污染,B正确;劣质装修材料中过量的甲醛、苯对人体有害,C正确;温室效应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主要是CO2,D错误。
3.答案:C
解析:人口的持续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加剧了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A正确;全球变暖最直接的影响是使极地和高山冰川开始融化,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大规模变化,气候带北移,湿润区与干旱区重新配置,B正确;臭氧减少将会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C错误;湖泊污染的突出现象是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夜晚覆盖在水体表面,导致水体溶解氧减少,对氧耐受力低的生物大量死亡,遗体分解后加速水体富营养化,使很多湖泊变成了“死湖”,D正确。
4.答案:A
解析:水体中氮、磷等无机盐含量丰富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属于水体污染,A错误;采用无水印染、无水造纸法,减少工业污水来源,可减少水体污染,B正确;建立污水处理厂,减少工业污水来源,属于水体保护和治理措施,C正确;家庭污水、化学肥料、水土流失的冲积物都是水体污染物,D正确。
5.答案:D
解析: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气体都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A正确;水资源短缺也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人类活动和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人类将面临全球性水危机,B正确;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沙漠化会导致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C正确;协调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应该以预防为主,D错误。
6.答案:B
解析: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是绿色低碳生活的核心目标,A正确;节约衣物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B错误;减少耗能,可减低含碳物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绿色出行(能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义务植树(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光盘行动(减少资源浪费)等都属于绿色低碳行动,D正确。
7.答案:C
解析: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原材料的消耗,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建立沙滩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持续K值强度的捕捞量会降低生态承载力,C错误;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8.答案:A
解析: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和多途径利用,A错误;绿色低碳出行可以减少CO2的排放,B正确;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P含量过多,藻类大量繁殖造成的,减少含N、P的工业废水,可以避免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
9.答案:D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A正确;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而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使得生存环境不适宜牲畜的生存,因而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B正确;环境由差变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所以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是该湖泊生态系统存在正反馈调节导致的,D错误。
10.答案:B
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CO2进入无机环境,破坏了CO2的全球平衡,A正确;酸雨形成原因主要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因此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方法,B错误;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因此干旱等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都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C正确;土壤污染是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自净作用的速度,打破了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的积累过程占据优势,D正确。
11.答案:(1)B
(2)上海 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集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经济发达,汽车保有量高,尾气排放导致空气污染严重
(3)1990~2010年压力指数不断上升。6个省市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净流入量逐渐增加,加深了资源紧张问题
解析:(1)①人口快速增长必然会耗费更多资源,导致开发过度引发空气污染,①正确;②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城市需水量的上升以及对水资源的污染增加,水资源必然不足,②正确;③人类活动不能影响太阳,所以太阳能资源仍然充足,③错误;④人口快速增长引发毁林开荒,加剧水土流失,④正确。综上分析,①②④正确,即B正确,A、C、D错误。(2)由题表可知上海的压力指数一直最高;上海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城市,经济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汽车保有量高,尾气排放导致空气污染严重,人口净流入数量大,消耗自然资源多,对生态环境压迫最大。(3)从表格中可知各省市压力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城市的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口集中,资源紧张的问题,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随之升高。
12.答案:(1)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2)物质循环 有害物质随食物链逐渐积累至人体(有害物质无法分解,随食物链积累至人体)
(3)一方面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或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多种植能够吸收大气污染物的树种
解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2)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如金属元素提取和生物发电等。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重金属、有毒物质等无法分解,会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逐渐积累至人体造成影响,因此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若处理不合理,即使微量,且不被人体直接接触,最终也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3)要治理城市生态系统大气污染,一方面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或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多种植能够吸收大气污染物的树种。
13.答案:(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
(2)赤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贝类)→人
(3)赤潮爆发时,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了海水中大量的CO2从而使海水的pH上升
(4)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等的光合作用
解析:(1)富营养化的海水含有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营养物质。(2)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根据题意,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一条食物链为: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或贝类)→人。(3)赤潮爆发会影响海水中的pH,赤潮爆发时,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上升。(4)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很多:①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②部分以胶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的呼吸和滤食器官受损。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1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知识点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能力素养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巩固练习,共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精练,共1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练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