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
展开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我国人口增长情况
(1)情况:人口基数大。
(2)现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3)措施: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
2.生态足迹
(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举例: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3)范围: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草地、耕地、渔业用地。
(4)特征。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类型及原因(连线)
提示:①—c ②—b ③—a ④—f ⑤—d ⑥—e
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我国政府的做法
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
(1)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2)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已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 √ )
(2)一个国家生态足迹的大小,可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 )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 )
提示: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4)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 √ )
(5)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 )
提示: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探究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活动1:阅读教材P82~85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为什么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提示: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生产牛肉所需的草地面积,也包括吸收牛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等。
问题(2):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提示: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
活动2:观察下面的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模型的图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3):大部分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
提示: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增加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的压力,增加了对许多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压力。
问题(4):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地,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植被遭到破坏,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问题(5):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我们应该怎样做?
提示:降低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提高生态承载力,处理好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1.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因素
(1)人口规模:某一人口单位规模越大,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就越多,生态足迹就越大。
(2)物质生活水平:一般物质生活水平越高,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就越多,生态足迹就越大。
(3)技术条件:人类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减少生态足迹,也有可能因科学技术条件提高造成开发资源增多,从而造成生态足迹增大。
2.人口增长过快的影响
(1)对资源的影响:人均可利用耕地减少;人均水资源减少;粮食短缺;森林、草原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能源需求量大,森林等可再生资源被破坏;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增多。
(2)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们生活等造成水、土壤、空气等环境污染。
(3)采取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1.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
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
C.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
解析: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和水域面积;与食用野菜相比,食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值;生态足迹值越大,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生态足迹值与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发达国家消费水平高,技术开发消耗资源多,但资源利用率可能更高,另外生活方式也不能一概而论,故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不一定小于不发达国家。
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目前全球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的环境容纳量;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但又不同于普通的种群,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规律,人口的增长情况还受到社会因素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问题是无法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的;人口过度增长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探究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资料1:据报道,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也曾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请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两图中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能够推测出什么结论?
提示:气温的变化和CO2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气温升高主要是由CO2浓度升高引起的。
问题(2):想一想,可能有哪些因素导致气候变暖?
提示: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的CO2;大量砍伐森林等。
问题(3):面对全球变暖的情况有什么应对措施?
提示: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改良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保护森林。③加强国际间合作,制定公约等。
资料2: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20世纪80年代初,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巨大“空洞”的发现,震动了科学界。科学家们于1985年证实,这个“空洞”每年9、10月份出现一次,并预测它还有扩大的趋势。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些物质(比如冰箱和空调制冷的氟氯烃等)进入平流层与那里的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就会导致臭氧的损耗。
请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4):为什么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
提示: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资料3: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含有氮、磷的物质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从而引起的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一种现象。
问题(5):解决水污染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此外对于污染的水源还要集中到处理厂进行净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提示:减少排放;物理沉降过滤、化学反应分解。
问题(6):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污染属于哪种反馈调节?
提示:正反馈调节。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危害
3.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细菌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药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污水中的有机物可被蓝细菌直接吸收利用
B.河流中动物、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投放大量化学药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细菌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解析:蓝细菌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水体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蓝细菌吸收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投放大量化学药剂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大型挺水植物与蓝细菌都是生产者,在利用光、无机盐等资源时发生竞争。
4.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臭氧层能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解析:人类活动是造成大量野生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真实情境]
南极大陆曾被誉为“洁白无瑕”的世界、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然而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南极的环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洁白无瑕。最新研究表明:南极的海鸟粪便中检测出有机氯农药污染物质。
探究:南极出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举例说明。
提示: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海洋石油污染事故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到南极海域。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1.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间的关系可反映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承载力指某区域一定条件下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图中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小的是( B )
A.新疆B.西藏C.山西D.河南
解析:西藏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大于人均生态足迹,生态环境压力最小。
2.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的是( C )
A.环境污染B.自然资源破坏
C.大力植树造林D.人口的急剧增长
解析: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可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缓解环境危机,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减少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赤潮发生后,藻类大量生长使水体多变为红色,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磷的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洋,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
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某市响应中央、省委的号召,吹响了“蓝天保卫战”的号角。在综合治理下,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例如,大幅减少烟花燃放的次数。严禁市民燃放烟花爆竹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的 ;采取“控排”“控煤”“控油”、提倡绿色出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共享单车等措施,可以有效节能减排,从而达到缓解 的目的。
(2)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有机肥替代技术,可以有效地从源头上减少 等元素的排放,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启动“小鱼治水”工程,利用 (填“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或“机械防治”)的方法,有效控制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数量。
解析:(1)“蓝天保卫战”中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措施是为了缓解环境污染;采取“控排”“控煤”“控油”等是为了减少燃油车出行产生的温室气体,缓解温室效应。(2)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氮、磷(或N、P)等元素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污染现象。启动“小鱼治水”工程,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有效控制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数量。
答案:(1)环境污染 温室效应
(2)氮、磷(或N、P) 生物防治
学习目标
素养定位
1.分析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认同应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应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建议或行动计划
1.通过对全球人口增长及生态足迹事实的分析,说明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思维)
2.举例说出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科学思维)
3.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说出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并尝试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建议和行动计划。(社会责任)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学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学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