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师准备,学生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十一章 三角形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了解三角形相关的概念,(定义、分类、三边关系)。本节课是几何知识的基础,为以后认识和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审美意识的重要题材,所以学会《三角形的边》是致关重要的。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1. 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能从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 经历动手操作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 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会数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分类思想的渗透。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 采用五自教学模式即自学,自纠、自做、自悟、自检五个环节。自学是让学生前一天阅读课本自己先学,上课时结合导学案的问题串小组讨论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给出定义,让学生模仿学习”,自纠过程让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倾听补充,在学生自己发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自己归纳,自己总结,组内交流,组间交流,体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要求。自做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感受理论来源于生活,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并用理论进行证明。最后的自悟让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作总结。整节课采取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来落实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也认识了三角形,有过认识图形的体验,但很不系统,这个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三角形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五、学法指导:1.学生课前预习课本第4页练习前的内容; 2.组内探究、合作学习完成(思考、探究) 3.小组长在课上合作探究环节要在组内起引领示范作用,控制讨论节奏。4.课堂中及时的进行小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并及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让他们克服马虎的习惯。5.学习新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自己归纳总结,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六、教师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2.三角尺、小纸条七、学生准备:三角尺、小纸条、导学案 八、教学过程:1.引课 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物体可以抽象出三角形,并追问你对三角形的了解 学生会说很多,并会说道他对三角形的了解,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说的比如锐角三角形等写在黑板上。2. 学生交流讨论导学案自学部分的三个问题串 (3分钟) (1)什么叫三角形? (2) 三角形的要素? 三角形ABC的表示?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 (3)三角形的分类?(4)小练习让学生会数三角形,会表示三角形。 3.自纠过程学生展示。4.自做过程让学生动手去拼三角形,感受三边关系,得到结论在以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例从理论上进一步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板书,让学生观察三个不等式,将三个不等式变形得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时老师举一例子并变式训练。得到第三边的范围,这里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 5.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6.自悟: 本节课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感到……让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方面作总结九、教学反思教学中,讨论探究得出定义,分类,并以例题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围绕“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但是也有遗憾和不足之处。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学生在思考“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条短边的和比另外一条边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当时由于我考虑到为后面的“任意”二字做铺垫,并没有对学生的这个答案做过多的评价。其实这是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一种最优化的方法。遗憾的是第一次上录像课,紧张不能束缚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课堂中,如果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我相信本节课,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一定会为本节课增色不少。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