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6 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微专题】2022-2023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常考点微专题提分精练(人教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6 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原卷版).docx
    • 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6 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解析版).docx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6 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原卷版)第1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6 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原卷版)第2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6 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原卷版)第3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6 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解析版)第1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6 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解析版)第2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6 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解析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全等三角形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12.1 全等三角形练习,文件包含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6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原卷版docx、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16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 角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结合
    1.如图,A,B两点分别在射线OM,ON上,点C在的内部且,,,垂足分别为D,E,且.

    (1)求证:OC平分;
    (2)如果,,求OD的长.
    【答案】(1)见解析
    (2)7
    【解析】
    【分析】
    (1)证明Rt△ACD≌Rt△BCE(HL),得CD=CE.再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即可得出结论;OC平分∠MON;
    (2)证Rt△ODC≌Rt△OEC(HL),得OD=OE,设BE=AD=x.则OE=OD=4+x,再由AO=OD+AD=4+2x=10,得x=3.即可得出答案.
    (1)
    证明:∵,,
    ∴.
    在与中,,
    ∴≌(HL),
    ∴.
    又∵,,
    ∴OC平分.
    (2)
    解:在与中,,
    ∴≌(HL),
    ∴,
    设.
    ∵,∴,
    ∵,∴,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等知识,证明Rt△ACD≌Rt△BCE和Rt△ODC≌Rt△OEC是解题的关键.
    2.已知∠MAN,AC平分∠MAN,D为AM上一点,B为AN上一点.
    (1)如图①所示,若∠MAN=120°,∠ABC=∠ADC=90°,求证:AB+AD=AC;
    (2)如图②所示,若∠MAN=120°,∠ABC+∠ADC=180°,则(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成立,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AC平分∠MAN,可得CB=CD,∠CAB=60°,即可证明RT△ACD≌RT△ACB,可得AD=AB,再根据AC=2AB,即可解题;
    (2)根据AC平分∠MAN,可得CB=CD,∠CAB=60°,易证∠FCD=∠BCE,即可证明△CDF≌△CBE,可得BE=DF,再根据(1)中证明AC=AE+AF,即可解题.
    【详解】
    解:(1)证明:∵AC平分∠MAN,
    ∴CB=CD,∠CAB=60°,
    在Rt△ACD和Rt△ACB中,

    ∴Rt△ACD≌Rt△ACB(HL),
    ∴AD=AB,
    ∵∠ACB=90°﹣∠CAB=30°,
    ∴AC=2AB,
    ∴AD+AB=AC;
    (2)成立,过C作CE⊥AN于E,CF⊥AM于F,


    ∵AC平分∠MAN,
    ∴CB=CD,∠CAB=60°,
    ∵∠ABC+∠ADC=180°,
    ∴∠DCB=60°,
    ∵∠FCE=180°﹣∠BAD=60°,
    ∴∠FCE=∠BCD,
    ∵∠FCD+∠DCE=∠FCE,∠BCE+∠DCE=∠BCD,
    ∴∠FCD=∠BCE,
    在△CDF和△CBE中,

    ∴△CDF≌△CBE,(ASA)
    ∴BE=DF,
    ∴AD+AB=AD+AE+BE=AD+DF+AE=AE+AF,
    ∵AC=AE+AF,
    ∴AD+AB=A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本题中求证△CDF≌△CBE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在直角△ABC中,∠ABC=90°,点D在AB边上,连接CD.
    (1)如图1,若CD是∠ACB的角平分线,且AD=CD,探究BC与AC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
    (2)如图2,若BC=BD,BF⊥AC于点F,交CD于点G,点E在AB的延长线上且AD=BE连接GE,求证:BG+EG=AC.

    【答案】(1),理由见解析;(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如图1,过点作于点,证明,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则可得出结论;
    (2)作交的延长线于点,证明,得出,,证明,得出,则结论可得出.
    【详解】
    解:(1).
    理由如下:
    如图1,过点作于点,



    为的中点,

    平分,

    在和中,




    (2)证明:如图2,作交的延长线于点,





    又,,

    ,,


    即,

    又,,


    又,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4.观察、猜想、探究:
    在△ABC中,∠ACB=2∠B.
    (1)如图①,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过D作AB的垂线DE,垂足为E,可以发现AB、AC、CD存在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②,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是否还存(1)中的数量关系?如果存在,请给出证明.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③,当AD为△ABC的外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

    【答案】(1)AB=AC+CD;(2)存在,理由见解析;(3)AB=CD﹣AC,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ACB=90°,∠ACB=2∠B,得到∠B=45°,CD⊥AC,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E=CD,再证明∠B=∠EDB,得到BE=ED=CD,最后证明Rt△AED≌Rt△ACD得到AE=AC,即可得到结论;
    (2)在AB上截取AG=AC,证明△ADG≌△ADC得到CD=DG,∠AGD=∠ACB,再由∠ACB=2∠B,得到∠B=∠GDB,则BG=DG=DC,即可得到AB=BG+AG=CD+AC;
    (3)在AF上截取AG=AC,由AD为∠FAC的平分线,得到∠GAD=∠CAD,可证△ADG≌△ACD,得到CD=GD,∠AGD=∠ACD,即可推出∠ACB=∠FGD,再由∠ACB=2∠B,推出∠B=∠GDB,得到BG=DG=DC,则AB=BG﹣AG=CD﹣AC.
    【详解】
    解:(1)AB=AC+CD,理由如下:
    ∵∠ACB=90°,∠ACB=2∠B,
    ∴∠B=45°,CD⊥AC,
    ∵DE⊥AB,AD平分∠BAC,
    ∴DE=CD,∠DEB=∠DEA=90°,
    ∴∠EDB=180°-∠B-∠DEB=45°,
    ∴∠B=∠EDB,
    ∴BE=ED=CD,
    在Rt△AED和Rt△ADC中

    ∴Rt△AED≌Rt△ACD(HL),
    ∴AE=AC,
    ∴AB+AE+BE=AC+CD;


    (2)还存在AB=CD+AC,理由如下:
    在AB上截取AG=AC,如图2所示,
    ∵AD为∠BAC的平分线,
    ∴∠GAD=∠CAD,
    ∵在△ADG和△ADC中,



    ∴△ADG≌△ADC(SAS),
    ∴CD=DG,∠AGD=∠ACB,
    ∵∠ACB=2∠B,
    ∴∠AGD=2∠B,
    又∵∠AGD=∠B+∠GDB,
    ∴∠B=∠GDB,
    ∴BG=DG=DC,
    则AB=BG+AG=CD+AC;
    (3)AB=CD﹣AC,理由如下:
    在AF上截取AG=AC,如图3所示,
    ∵AD为∠FAC的平分线,
    ∴∠GAD=∠CAD,
    ∵在△ADG和△ACD中,


    ∴△ADG≌△ACD(SAS),
    ∴CD=GD,∠AGD=∠ACD,
    ∵∠FGD=180°-∠AGD,∠ACB=180°-∠ACD,
    ∴∠ACB=∠FGD,
    ∵∠ACB=2∠B,
    ∴∠FGD=2∠B,
    又∵∠FGD=∠B+∠GDB,
    ∴∠B=∠GDB,
    ∴BG=DG=DC,
    则AB=BG﹣AG=CD﹣A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条件.
    5.已知:如图1,在中,是的平分线.E是线段上一点(点E不与点A,点D重合),满足.

    (1)如图2,若,且,则________,_______.
    (2)求证:.
    (3)如图3,若,请直接写出和的数量关系.
    【答案】(1)36,126;(2)见解析;(3)
    【解析】
    【分析】
    (1),且,再结合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即可求,,且,是的平分线,再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
    (2)在上截取,连接,可证,故,,从而可得,所以进而可证得:
    (3)由,可得,,,又是的平分线,可得,故是的平分线,所以是的平分线,故,又,所以和的数量关系即可求解.
    【详解】
    (1)∵,且,
    ∴∠EAC=∠ACE=18°,
    ∴∠DEC=∠EAC+∠ACE=36°,
    又∵是的平分线,
    ∴∠BAD=∠CAD=18°,
    ∵,
    ∴∠ABE=36°,
    ∴;
    故答案为:36,126
    (2)在上截取,连接,
    又∵AE=AE,,
    ∴,
    ∴,
    ∵∠AFE=∠ACE+∠FEC,∠ABE=2∠ACE,
    ∴,

    ∴;

    (3)∵,
    ∴,
    ∵,,∠CAD=∠BAE,
    ∴∠ACD=∠ABE,
    ∵∠ABE=2∠ACE,
    ∴∠ACD=2∠ACE,
    ∴CE平分∠ACB,
    ∴点E到CA、CB的距离相等,
    又∵是的平分线,
    ∴点E到AC、AB的距离相等,
    ∴点E到BA、BC的距离相等,
    ∴是的平分线,
    ∴∠ABE=∠CBE,
    ∴,
    又∵,
    ∴,
    即.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知识点,准确作出辅助线,熟练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6.已知:如图,D为△ABC外角∠ACP平分线上一点,且DA=DB,DM⊥BP于点M.

    (1)若AC=6,DM=2,求△ACD的面积;       
    (2)求证:AC=BM+CM.
    【答案】(1)6;(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如图作DN⊥AC于N.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得DM=DN=2,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2)由Rt△CDM≌Rt△CDN,推出CN=CM,由Rt△ADN≌Rt△BDM,推出AN=BM,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解:如图作DN⊥AC于N.

    ∵DC平分∠ACP,DM⊥CP,DN⊥CA,
    ∴DM=DN=2,
    ∴S△ADC=•AC•DN=×6×2=6.
    (2)∵CD=CD,DM=DN,
    ∴Rt△CDM≌Rt△CDN,
    ∴CN=CM,
    ∵AD=BD,DN=DM,
    ∴Rt△ADN≌Rt△BDM,
    ∴AN=BM,
    ∴AC=AN+CN=BM+CM.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7.如图,在∠EAF的平分线上取点B作BC⊥AF于点C,在直线AC上取一动点P.在直线AE上取点Q使得BQ=BP.

    (1)如图1,当点P在点线段AC上时,∠BQA+∠BPA=  °;
    (2)如图2,当点P在CA延长线上时,探究AQ、AP、AC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
    (3)在满足(1)的结论条件下,当点P运动到在射线AC上时,直接写出AQ、AP、PC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
    【答案】(1)180;(2);理由见解析;(3)或.
    【解析】
    【分析】
    (1)作BMAE于点M,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BM=BC,证明,继而证明解题即可;
    (2)作于M,先证明(HL),继而得到,,,再证明(HL),从而得到,据此解题即可;
    (3)分两种情况讨论,当点P在线段AC上时,或当点P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时,分别画出适合的图,再由(AAS)可得,,,再由(HL)可得,利用线段和差计算即可.
    【详解】
    (1)证明:过点B作于M,
    ∵BA平分,,

    ∴,
    在和中,

    ∴(HL),
    ∴,
    又∵,
    ∴,
    故答案为180;
    (2)解:
    理由如下:如图2,作于M,
    ∵AB平分∠EAF,
    ∴BM=BC,
    在Rt和Rt中

    ∴(HL)
    ∴,,

    在和中

    ∴(HL)


    (3)当点P在线段AC上时,如图,
    理由如下:作于M,
    ∵BC⊥AF,
    ∴,
    ∵,∠BPC+∠BPA=180°,
    ∴∠BPC=∠BQM,
    在和中

    ∴(AAS)
    ∴,,
    在Rt和Rt中

    ∴(HL)
    ∴,


    当点P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理由如下:作于M,

    ∵BC⊥AF,
    ∴,
    ∵,∠BQM+∠BQA=180°,
    ∴∠BPC=∠BQM,
    在和中

    ∴(AAS)
    ∴,,
    在Rt和Rt中

    ∴(HL)
    ∴,

    故答案为:或.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性质,分类讨论思想等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利用辅助线画出准确图形是解题关键.
    8.如图,在中,,,,,,动点E以的速度从A点向F点运动,动点G以的速度从C点向A点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1) , ;
    (2)当取何值时,和全等;
    (3)在(2)的前提下,若,,求.

    【答案】(1)4,2;(2);(3)cm2.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证Rt△AFD≌Rt△AMD,得AF=AM,从而求出即可;
    (2)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0<t<4时,②当4≤t<5时,分别根据△DFE≌△DMG,得出EF=GM,据此列出关于t的方程,进行求解即可.
    (3)利用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底的比,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1)∵∠BAD=∠DAC,DF⊥AB,DM⊥AC,∴DF=DM,
    在Rt△AFD和Rt△AMD中,

    ∴Rt△AFD≌Rt△AMD(HL);
    ∴,

    ,,
    (2)①当0<t<4时,点G在线段CM上,点E在线段AF上.
    EF=10﹣2t,MG=4﹣t
    ∴10﹣2t=4﹣t,
    ∴t=6(不合题意,舍去);
    ②当4<t<5时,点G在线段AM上,点E在线段AF上.
    EF=10﹣2t,MG=t﹣4,
    ∴10﹣2t=t﹣4,
    ∴t=;
    综上所述当t=时,△DFE与△DMG全等;
    (3)∵t=,
    ∴AE=2t=,
    ∵DF=DM,
    ∴S△ABD:S△ACD=AB:AC=BD:CD=119:126,
    ∵AC=14,
    ∴AB=,
    ∴BF=AB﹣AF=﹣10=,
    ∵S△ADE:S△BDF=AE:BF=:,S△AED=28cm2,
    ∴S△BDF=cm2.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动点问题,解题的难点在于第二问中求运动的时间,此题容易漏解和错解.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B(0,7)、C(7,0),∠ABC+∠ADC=180°,BC⊥CD.
    (1)如图1,
    ①求证:∠ABO=∠CAD;
    ②AB与AD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
    (2)如图2,E为∠BCO的邻补角的平分线上的一点,且∠BEO=45°,OE交BC于点F,求BF的长.

    【答案】(1)①见解析;②AB=AD,见解析;(2)7
    【解析】
    【分析】
    (1)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2)过点A作AF⊥BC于点F,作AE⊥CD的延长线于点E,△ABF≌△ADE得到AB=AD,
    (3)过点E作EH⊥BC于点H,作EG⊥x轴于点G,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H=EG,证明△ABF≌△ADE,得到EB=EO,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答.
    【详解】
    证明:①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180°,
    ∴∠BAD+∠BCD=180°,
    ∵BC⊥CD,
    ∴∠BCD=90°,
    ∴∠BAD=90°,
    ∴∠BAC+∠CAD=90°,
    ∵∠BAC+∠ABO=90°,
    ∴∠ABO=∠CAD;
    解:②AB=AD,如图:

    过点A作AF⊥BC于点F,作AE⊥CD的延长线于点E,
    ∵B(0,7),C(7,0),
    ∴OB=OC,
    ∴∠BCO=45°,
    ∵BC⊥CD,
    ∴∠BCO=∠DCO=45°,
    ∵AF⊥BC,AE⊥CD,
    ∴AF=AE,∠FAE=90°,
    ∴∠BAF=∠DAE,
    在△ABF和△ADE中,

    ∴△ABF≌△ADE(ASA),
    ∴AB=AD,
    (3)过点E作EH⊥BC于点H,作EG⊥x轴于点G,


    ∵E点在∠BCO的邻补角的平分线上,
    ∴EH=EG,
    ∵∠BCO=∠BEO=45°,
    ∴∠EBC=∠EOC,
    在△EBH和△EOG中,

    ∴△EBH≌△EOG(AAS),
    ∴EB=EO,
    ∵∠BEO=45°,
    ∴∠EBO=∠EOB=67.5°,又∠OBC=45°,
    ∴∠BOE=∠BFO=67.5°,
    ∴BF=BO=7.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所示,直线AB交x轴于点A(a,0),交y轴于点B(0,b),且a、b满足,C的坐标为(﹣1,0),且AH⊥BC于点H,AH交OB于点P.
    (1)如图1,写出a、b的值,证明△AOP≌△BOC;
    (2)如图2,连接OH,求证:∠OHP=45°;
    (3)如图3,若点D为AB的中点,点M为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连接MD,过D作DN⊥DM交x轴于N点,当M点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的过程中,求证:S△BDM﹣S△ADN=4.

    【答案】(1)a=4,b=﹣4,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先依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得、的值从而可得到,然后再,,最后,依据可证明;
    (2)要证,只需证明平分,过分别作于点,作于点,只需证到,只需证明即可;
    (3)连接,易证,从而有,由此可得.
    【详解】
    (1)解:,
    ,,
    ,,
    则.
    即,,


    在与中,


    (2)证明:过分别作于点,作于点.

    在四边形中,,



    在与中,



    ,,
    平分,

    (3)证明:如图:连接.

    ,,为的中点,
    ,,,
    ,,

    即,

    在与中,




    【点睛】
    本题是一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二次根式及完全平方式的非负性等知识,在解决第(3)小题的过程中还用到了等积变换,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1.在△ABC中,∠BAC=90°,AB=AC.

    (1)如图1,若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A(0,4),B(﹣2,0),求C点的坐标;
    (2)如图2,作∠ABC的角平分线BD,交AC于点D,过C点作CE⊥BD于点E,求证: BD =2CE
    【答案】(1)(4,2);(2)证明过程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作CM⊥OA垂足为M,证明△ABO≌△CAM,即可得解;
    (2)延长CE、BA相交于点F,证明△ABD≌△ACF(ASA),得到BD=CF,证明△BCE≌△BFE(ASA),即可得解;
    【详解】
    (1)作CM⊥OA垂足为M,
    ∵∠AOB=∠BAC=90°,
    ∴∠BAO+∠CAM=90°,∠BAO+∠ABO=90°,
    ∴∠ABO=∠CAM,
    在和中,

    ∴△ABO≌△CAM,
    ∴MC=AO=4,AM=BO=2,MO=AO-AM=2,
    ∴点C坐标(4,2);
    (2)如图2,延长CE、BA相交于点F,
    ∵∠EBF+∠F=90°,∠ACF+∠F=90°,
    ∴∠EBF=∠ACF,
    在和中,

    ∴△ABD≌△ACF(ASA),
    ∴BD=CF,
    在和中,

    ∴△BCE≌△BFE(ASA),
    ∴CE=EF,
    ∴BD=CF=2 CE.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准确分析证明是解题的关键.
    12.如图1,点A、D在y轴正半轴上,点B、C分别在x轴上,CD平分∠ACB,与y轴交于D点,∠CAO+∠BDO=90°.

    (1)求证:AC=BC;
    (2)如图2,点C的坐标为(6,0),点E为AC上一点,且∠DEA=∠DBO,求BC+EC的值;
    (3)如图3,过D作DF⊥AC于F点,点H为FC上一动点,点G为OC上一动点,当H在FC上移动、点G在OC上移动时,始终满足∠GDH=∠GDO+∠FDH.试判断FH、GH、OG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加以证明.
    【答案】(1)证明见解析;(2)BC+EC=12;(3)GH=FH+OG,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CAO+∠BDO=90°,可知∠CAO=∠CBD,再结合CD平分∠ACB,所以可由AAS定理证明△ACD≌△BCD,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BC;
    (2)过D作DN⊥AC于N点,可证明Rt△BDO≌Rt△EDN、△DOC≌△DNC,因此,BO=EN、OC=NC,所以,BC+EC=BO+OC+NC-NE=2OC,即可得BC+EC的长;
    (3)在x轴的负半轴上取OM=FH,可证明△DFH≌△DOM、△HDG≌△MDG,因此,MG=GH,所以,GH=OM+OG=FH+OG,即可证明所得结论.
    【详解】
    (1)证明:∵x轴⊥y轴,
    ∴∠CBD+∠BDO=90°,
    ∵∠CAO+∠BDO=90°,
    ∴∠CAO=∠CBD.
    ∵CD平分∠ACB,
    ∴,
    在△ACD和△BCD中

    ∴△ACD≌△BCD(AAS).
    ∴AC=BC,AD=DE;
    (2)解:由(1)知∠CAD=∠DEA=∠DBO,
    ∴BD=AD=DE,
    过D作DN⊥AC于N点,如右图所示:

    ∵∠ACD=∠BCD,
    ∴DO=DN,
    在Rt△BDO和Rt△EDN中

    ∴Rt△BDO≌Rt△EDN(HL),
    ∴BO=EN.
    在△DOC和△DNC中,

    ∴△DOC≌△DNC(AAS),
    可知:OC=NC;
    ∴BC+EC=BO+OC+NC-NE=2OC=12;
    (3)GH=FH+OG.
    证明:由(1)知:DF=DO,

    在x轴的负半轴上取OM=FH,连接DM,如图所示:
    在△DFH和△DOM中

    ∴△DFH≌△DOM(SAS).
    ∴DH=DM,∠1=∠ODM.
    ∴∠GDH=∠1+∠2=∠ODM+∠2=∠GDM.
    在△HDG和△MDG中

    ∴△HDG≌△MDG(SAS).
    ∴MG=GH,
    ∴GH=OM+OG=FH+OG.
    【点睛】
    本题考查坐标与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能正确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相关试卷

    专题30 圆与二次函数结合-【微专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常考点微专题提分精练(人教版):

    这是一份专题30 圆与二次函数结合-【微专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常考点微专题提分精练(人教版),文件包含专题30圆与二次函数结合原卷版docx、专题30圆与二次函数结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根的定义与韦达定理结合-【微专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常考点微专题提分精练(人教版):

    这是一份专题01 根的定义与韦达定理结合-【微专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常考点微专题提分精练(人教版),文件包含专题01根的定义与韦达定理结合原卷版docx、专题01根的定义与韦达定理结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14.2.2 完全平方公式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14.2.2 完全平方公式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29完全平方式原卷版docx、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29完全平方式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