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15《我与地坛(节选)》优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15《我与地坛(节选)》优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01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15《我与地坛(节选)》优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02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简介史铁生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结构,解读课文,学习第一部分,鉴赏第一部分的写景,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与地坛(节选)》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愧疚之情。

    3.培养学生的生死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文章传达的情感。

    2.理解“我”与“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领悟对生命的思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理解文章中写景的作用。

    重点难点

    欣赏作者笔下的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对苦难的超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就像苇草一样脆弱,容易弯曲,折断,人因此变得痛苦而无奈;可是人又是会思考的,唯有思考,才能超越。可以说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用写作拯救生命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

    二、简介史铁生及其作品(见资料库

    三、介绍写作背景(见资料库)

    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结构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的两部分各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关系,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以及受到的启示

    第1-4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5-7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我”的母亲,着重写了“我”的母亲。写了母亲的坚忍与伟大。

    第8段:过渡。

    第9-10段: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忍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第11-16段: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

    第17段:结束回忆

    五、解读课文,学习第一部分

    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

    明确:作者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进入地坛的。这时候,作者颓废、迷茫

    2.阅读课文第1段,以及第5段的第一句话,说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第1段写道:“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这告诉我们地坛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表明地坛被人们遗弃了。

    第5段第一句“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表明“我”双腿不能走路了,被社会遗弃了。我”和地坛同病相怜。

    3.“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明确:(1)“我”家离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两条腿残废”。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4.“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地坛“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疏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

    5.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6.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明确:前一句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后一句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7.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思考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出生?(2)是不是一死了之?(3)怎样活?

    前两个问题作者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必然会降临。第三个问题的结论作者通过对园中的景物描写委婉地回答出来:面对苦难要勇敢地活下去,顽强地活下去,体会人生的味道。

    六、鉴赏第一部分的写景

    1.文中第一次描写地坛是在第几段?地坛有什么特点?给作者什么启示?

    明确:第一次描写地坛是在第3段。具体内容是“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地坛的特点是:破败沉静。

    给作者的启示是: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2第二次描写的地坛有什么特点?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第二次描写地坛景物是在第5段。“蜂儿如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次作者看到的地坛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因为露水尚且能够在生命的劲头进发绚烂的光彩,更何况人呢?难道人连一颗露珠都不如吗?作者从地坛的景物中体会到了院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由此,给作者的启示是: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

    3.第三次描写的地坛景象有什么特点?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明确: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这些景象充满生机、镇静、乐观作者获得的启示:时间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要热爱生活。

    七、小结

    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过后,是百花盛开。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人生的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砺。只有历经劫难而屈服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素养,预习任务,作者背景常识,鉴赏活动,文本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3.2 *上图书馆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3.2 *上图书馆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朗读课文,交流质疑,总结文章内容,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介绍学习方法,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讨论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法,探讨论点,“拿来”的真意,探讨论据,为何“拿来”,探究论证,如何“拿来”,探究论述特点,深析“拿来”,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