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及反思
展开《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咬文嚼字,深刻理解大海形象。
2. 把握整体意脉,全面理解诗歌内涵。
3. 感受诗人独特的精神风度与人格魅力。
【课前准备】
1. 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背诵。
2. 查阅资料,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3. 思考诗歌表现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感受诗意
(一)反复诵读
1. 找学生朗读诗歌,做到字正腔圆,通顺 流利。
2. 齐读诗歌,按照“二 / 二”的停顿,读出 四言古诗的节奏。
(二)感受诗意
诗人“观”沧海, 我们则是在“观”诗歌。
1. 朗读后,沧海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和感觉?
(学生自由言说, 比如动荡不宁、波涛汹涌、 宽阔无比……教师不做点评。)
2.诗人借助这样的大海想要抒发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言说,教师不做点评。)
二、咬文嚼字,深研诗味
历代诗评者都认为,这首诗气魄雄阔,文 字惊心动魄。下面,我们试着对这首诗“咬文嚼字”,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和更深的领会。 (一)品词示范
在诗歌开篇,诗人用的是“东临碣石”,而 不是“东上碣石”或者“东登碣石”。“临”与 “上”“登”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 :“上”与“登”都是爬上碣石山的意 思,似乎是还在攀爬的途中。“临”则有已经登 上碣石山山顶的意思,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有居高临下、俯瞰万物的姿态。因为是站在山 顶观看大海,不管大海如何的动荡不宁、宽阔 无边, 曹操始终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凌驾其上。 这也表现了他这位古代伟大政治家的气魄!
小结 :可见,一字之差,表情达意的效果 却迥然不同。难怪明代大诗人刘基打开此诗, 读到开篇就大赞 :“尔其为大矣!”当代的诗学、 词学大师南开大学的叶嘉莹先生也这样评价曹 操 :他的诗也是如此,在英雄的志意与诗人的才 情之中,往往又结合着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
(二)“观”沧海
细细揣摩 PPT 上加点的字词,想一想,这 些字词究竟描绘出了怎样的大海形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何”字表现出大海怎样的形象?
点拨 :澹澹,是指水波动荡的样子,是对 大海波涛汹涌的客观描写。“何”翻译为“多么”, 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是诗人主观感受的表 达,寓含着一种“惊叹”。
明确 :“何”是从诗人的主观感受角度烘托 大海波涛汹涌的猛烈程度。“何”字,让读者体 会到诗人脱口而出的惊讶赞叹。“何澹澹”,表 明在曹操的眼中,大海是极其汹涌澎湃、动荡 不宁的 ;同时也能引起读者对水波如何激荡的 无限遐想。
2.“萧瑟”一词又表现出大海怎样的形象?
点拨:萧瑟, 拟声词,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要深刻把握“萧瑟”塑造的大海形象,一定要 把这个词语与前后诗句联系起来体会。
明确 :在诗人笔下,大海是极具力量的, 生机勃勃的。
“秋风萧瑟”的声音给人以“有力”“劲疾” 之感。它与后面的“洪波涌起”结合起来,描 绘出了这样的画面 :狂风卷起巨浪,呼啸奔腾。
再结合“东临碣石”“山岛竦峙”来加以想象, 狂风席卷起的巨浪, 冲向岸边, 遭遇礁石的阻挡, 两者发生猛烈的碰撞,发出巨大的声响,巨浪 瞬间变成了飞沫与碎片。这样的大海多么雄浑 有力!再与“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联系来看, 秋风萧瑟之时,本应该是万物凋零之际,然而 在诗人的笔下, 树木依然丛生, 百草依然丰茂。 这就更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量。
3.“灿烂”一词表现出大海怎样的形象?
提示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灿烂”一 词的解释是 :光彩鲜明耀眼,比如灯光灿烂、 光辉灿烂。
追问 :诗中“灿烂” 一词突出了“星汉”怎样的特征?这对表现大海的形象有何作用?
点拨 :写星汉之“灿烂”不只是“闪烁”, 还指光彩鲜明到耀眼夺目,让人无法直视。“灿 烂”一词的对象往往是成片的大规模的。比如 舞台灯光灿烂,就不是一盏灯,而是指整个舞 台上所有的灯带来的效果。这里的“灿烂”凸 显出银河的巨大宽广。也就是说如此耀眼夺目、 宽广无边的银河, 依然孕育于大海的母腹之中。
明确 :“灿烂”一词把银河璀璨耀眼、巨大 宽广的程度写到极致。这里采用烘托手法,通 过突出银河的璀璨耀眼、巨大宽广,把大海的 博大无边、包容万物渲染得淋漓尽致。
小结 :我们通过“咬文嚼字”“观”沧海, 看到了这样的大海(PPT):
大海是波涛汹涌,动荡不宁的 ;大海是极 具力量,生机勃勃的 ;大海是博大无边,包容 万物的。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评价的 :曹操的诗,自 有一番笼盖吞吐的气象。
(三)“观”天下
阅读提供的历史资料,想一想 :那动荡的 水波、耸立的山岛、萧瑟的秋风与巨浪,还让 你联想到了什么? PPT :
东 汉 末年(184-220),从黄 巾起 义开 始, 直到曹丕称帝结束,持续 36 年。当时很多地主 豪强拥有自己的兵马,再加上朝廷内部政治腐 朽黑暗,外戚宦官干政,又无力管辖地方势力, 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 有着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显示出那个 时代动荡起伏的历史特征。
明确 :动荡的水波、耸立的山岛、萧瑟的 秋风与巨浪,让人联想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相互征战的动乱局面。所以说“观”沧海其实 也是“观”天下!
(四)“观”自己
1. 想一想诗人描绘大海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 描绘大海形象旨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观”沧海 最终是为了“观”自己,也就是诗人在最后说 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了表达他的心志。
追问:诗人在诗歌中究竟抒发了怎样的心志?
点拨 :《观沧海》句句写景,其实也句句抒 情。动荡不宁的大海暗指动荡不宁的时局,大 海即是诗人的化身,大海广博即诗人广博,大 海有力量即诗人有力量。
明确 :面对群雄逐鹿的动乱局面,诗人抒发 了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有 足够力量实现这一宏图伟业的强烈自信。诗人把 大海的具有力量、博大无边的特征写到极致,其 实就是把自己的博大心胸和强烈自信写到极致。
2.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请同学们带着对诗人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把诗人的博大胸怀、伟大气魄以及强烈自信表 现出来。
(教师先示范诵读,学生再诵读。)
诵读指导 :想象自己就是曹操,站在高山 之上俯瞰大海。整体音色雄浑厚重,声音从胸 腔而出。“以观沧海”中的“沧海”要上扬并拖 音 ;“水何澹澹”中的“何”字要重读,“澹澹” 略有拖音 ;“山岛竦峙”中“竦峙”重读并迅速 收音;“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语速略快,“丰茂” 重读并上扬拖音 ;“秋风萧瑟”的“萧瑟”要读 得响亮;“洪波涌起”中间要有明显停顿,“涌起” 则重读并上扬拖音。“星汉灿烂”中“灿烂”重 读并拖音,“若出其里”要读得深沉,“里”字 拖音;“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至哉”重读,“歌 以”“咏志”之间停顿,“咏志”声音上扬重读 并拖音,读出一种喜悦庆幸之情。
三、拓展联读
(一)“观”诗人生平
可以说,博大的胸襟气魄与强烈的自信, 贯穿曹操的一生。请看 PPT :
青年时代的曹操,面对豪强贵族的横行霸 道,敢于出手严惩,这是胸襟和自信 ;
董卓专权,滥杀无辜,曹操冒着身死的风 险去刺杀董卓,为天下除害,这是胸襟和自信 ;
官渡之战,面对实力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袁 绍,曹操从容镇定,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大 败对手,官渡之战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 多的战役,这是胸襟与自信 ;
为了统一全国,曹操挥兵南下,写信给孙 权说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把一 场大战比作打猎,言语中充满必胜的信心,这 显示了他恢宏的胸襟与高度的自信。
(学生齐读。)
(二)联读深化
《观沧海》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是《龟虽寿》。读一读 下面的《龟虽寿》,说说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情 怀给了你怎样的感受(PPT):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教师诵读 ;学生齐读。)
点拨 :这首诗前四句表明时间是最可怕、 最不能战胜的敌人,哪怕是神龟、腾蛇都有死 亡的时刻。后面则笔锋一转,在曹操看来,年 纪的老迈并不能浇灭自己的雄心壮志,哪怕是 到了垂垂暮年,仍然渴望建功立业,并且认为生命的长短,不只由上天决定。在曹操的笔下, 他自己竟成了可以战胜时间的强者。
明确 :《龟虽寿》表现出一种豪迈的胸襟气 魄和无与伦比的自信,这与《观沧海》一脉相承。 博大的胸襟气魄加上强烈的自信,体现了曹操 这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独特的精神风度与 人格魅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经历了对《观沧海》由浅入深 的理解过程,以后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能 够“字斟句酌,细细推敲”诗歌中的形象,透 彻理解并全面把握诗歌的整体意脉,这样能更 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五、作业
课后阅读曹操《步出夏门行》的其他两章 以及《短歌行》,并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沧海”导入,朗读诗歌,曹之见是海,曹之想超海,曹之志似海,曹之人如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观沧海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观沧海教案设计,共7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板书:动静结合,板书:虚实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