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精品课后复习题
展开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了解自然和人类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能够更好地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其次介绍环境问题的危害,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本节课的内容为理解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打下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认识环境问题。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
3.地理实践力:绘制环境问题的成因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由于合成了一种高效的有机杀虫剂DDT(二氯联苯三氯甲烷),瑞士化学家米勒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度被广泛使用的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为什么DDT被禁止使用DDT的广泛使用到静止过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就在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里,让我们一起来通过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首先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展示:教学目标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板书)
1.产生机制(板书)
【老师】同学们,读图思考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老师】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也就是说,如果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是不会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的。那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来看第二个图,人类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示意图。
(1)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机制(板书)
【学生】认真听讲整理笔记。
【老师】读图思考,图中体现的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老师】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同时,人类系统的运行产生的废弃物也会排入自然环境。
【学生】认真听讲。
【老师】什么情况下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老师】当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超过其调节能力,损害其支撑服务功能时,自然环境就会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各种环境问题。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板书)
【合作探究一】 对比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并回答。
【老师】概括归纳:
1.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区别
系统类型
物质和能量来源
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
生物多样性
系统的稳定状态
自然系统
太阳能
循环流动
丰富
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
人类系统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
单向流动
单一
不具有调节能力,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2.自然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物质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生物多样性也保证了自然系统的弹性,使自然系统能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人类系统的运转完全依赖于自然系统,人类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系统的运转条件和方式。大多数人类生活在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当中,维持人类系统所需的自然资源来自自然环境提供的供给服务,人类系统将无法消纳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由调节服务来降解。当人类索取和排放超出了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能力时,就会干扰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转,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就会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臭氧洞、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学生】认真听讲整理笔记
【老师】结合刚才的案例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
【老师】回答的很好,概括来说,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同学们,结合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这些因素具体的相关关系。
2.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因素(板书)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首先来看人口数量,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也会增加。
【老师】这位同学来,说一说人均资源消费量如何影响环境问题的产生
【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说的很好,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技术水平又如何影响呢?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
【老师】这位同学思考的非常全面,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同时,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老师】了解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我们再来学习环境问题会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呢?首先我们来回顾第一节学习的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我们来看一看,当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功能,会产生哪些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老师】当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会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当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会引起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当文化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类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板书)
【老师】读图思考,图片体现了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1.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板书)
【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
【老师】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我们再来看这幅雾霾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示意图图。雾霾给我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学生】读图并回答
【老师】雾霾会诱发多种疾病,如结膜炎,哮喘,气管炎等,危害人类健康
【学生】认真听讲记笔记
【老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解释导入中提到的DDT的使用问题。思考怎样来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概括: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DDT在环境中难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因此,20世纪70年代后,DDT被许多国家禁用。
【老师】再来看这幅图,读图思考毁林开荒会引起怎样的恶性循环?
【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老师】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会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单产降低,从而导致粮食不足,而粮食不足又会引发大规模的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从而扩大耕地。此形成一个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2.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板书)
【合作探究1】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 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图1.19)。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老师】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环境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2.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3.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讨论然后发言。
【老师】概括总结答案:1.收入水平低的社会群体很少产生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贫穷会加剧环境恶化; 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不仅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拐点岀现。
2.不是
3.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唯一与经济水平相关联,也不会自动发生,而是有赖于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政策的严格实施,以及技术进步的支持
【学生】认真整理记录。
【案例分析】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琵琶湖附近人口大量增加,工厂大量出现。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琵琶湖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并在1971年至1972年达到高峰。水质恶化导致琵琶湖丧失了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供给能力,也损害了琵琶湖的水质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芦苇、河边森林的减少也表明琵琶湖支撑服务功能受到危害。
1972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关政策,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组织全民参与琵琶湖的治理,同时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日本政府对琵琶湖周边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实行了综合整治。当地政府通过修建城市下水道、农村生活排水设施、联合处理净化槽,处理生活污水;通过制定鼓励环保型农业政策,与当地农民协商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在重点污染行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可再生和再循环使用的产品和材料,降低工业污染;还采取多种措施,如疏浚河底污泥、在河流入口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对入湖河流直接净化。
【老师】结合以下三个问题去阅读材料1.结合材料说明琵琶湖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说明琵琶湖污染产生的危害?
3.结合材料说明日本琵琶湖水污染的治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在材料中圈画关键语句。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据此回答1~2题。
1.PM2.5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 B.生态破坏 C.资源短缺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根据资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M2.5就是空气中的浮尘,肉眼可见
B.PM2.5对呼吸道健康的人没有危害
C.PM2.5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D.PM2.5在海洋上含量高,因为海洋上空水汽充足
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森林锐减C.土地荒漠化 D.矿产资源枯竭
4.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 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C.农作侵入牧区 D.土地生产力下降
1.A 2.C
第1题,PM2.5造成的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第2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肉眼是不可观测的;因为可入肺,故对呼吸道健康的人也有危害;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因此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含量高。
3.C 4.B
第3题,材料中有“农作侵入牧区”“草地变成旱地”等信息,说明当地以牧业为主,草地变旱地,牧场超载,会造成土地荒漠化。第4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地区因人口激增、人口素质较低,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导致土地荒漠化。该地区应为非洲的热带草原区,人类的过垦、过牧导致土地荒漠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优秀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优秀练习,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第三册--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第三册--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巩固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C 4,A 9,画面所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