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导学案
展开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程标准 | 核心素养目标 |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1.分析资源,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综合思维) 2.实例分析,总结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布。(区域认知) 3.运用资料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危害及应对措施。(人地协调观) |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自然系统
(1)特点:
①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②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2)对人类的要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环境问题的产生
(1)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产生环境问题。
(2)主要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3.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人口数量: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增加。
(2)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
(3)技术水平: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可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特别提醒] 人均资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资源消费量越大,反之则越小。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1)供给服务功能下降→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2)调节服务功能失常→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3)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3.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1.自然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其能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 )
2.环境问题的产生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损害了其支撑服务功能。 ( )
3.全球变暖是气候的自然变化,不属于环境问题。 ( )
4.环境问题可导致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失常,但不影响其自然资源的供给。 ( )
5.下列不属于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的是( )
A.人口数量 B.人均资源消费量
C.技术水平 D.政治制度
提示:1.× 自然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其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2.√ 人类从自然环境获取的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后,就会破坏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产生环境问题。
3.× 全球变暖是一种全球性环境问题。
4.× 环境问题会使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5.D [政治制度不是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环境问题的产生 |
2020年8月21日至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广州某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共同举办“2020全国城市及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与水环境生态修复论坛”,论坛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保水环境生态修复”为主题,邀请了相关部委领导及行业专家、业主单位、工程公司、技术设备企业到场对接交流。
问题1 (区域认知)城市黑臭水体的存在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提示:水污染问题。
问题2 (综合思维)城市的黑臭水体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生产、生活中排放了大量污染性废水;城市建设使许多城市水体面积减小,水流不畅,导致大量污水积聚。
[归纳提升]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表现
1.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矛盾冲突。
原因的性质 | 矛盾冲突 | 表现 |
根本 原因 |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 地球自然资源的总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需求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构成了人口和资源之间永恒的矛盾。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
直接 原因 | 短期经济 利益与长 远环境效 益的矛盾 |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不少地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
社会 伦理 道德 原因 | 局部利益 与整体利 益的矛盾 |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 |
个人行为 和大众利 益的矛盾 | 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整体环境,个人不负责的行为,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
[指点迷津] 分析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定要抓住关键——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在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中,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而近代经济发展中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是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3.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如下表所示:
表现 | 成因 |
资源 短缺 | 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量的增长,形成了一种需求无限增长的态势,而地球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供应的矛盾,使当前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
环境 污染 |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且其中有些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降解,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
生态 破坏 | 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等 |
全球 环境 变化 |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最近50年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人类的某些行动使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乃至人类的生存 |
二、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人口数量
2.人均资源消费量
3.技术水平
结合下面两幅图,回答1~2题。
1.两图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为( )
A.资源短缺 B.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 D.全球环境变化
2.该类环境问题的形成主要与人类( )
A.排放废弃物有关 B.获取自然资源有关
C.农业生产活动有关 D.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
1.C 2.A [第1题,左图反映的为大气污染,右图反映的为固体废弃物污染,两者都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第2题,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的。]
环境问题的危害与治理 |
黄土高原曾经是林草茂密的地区,但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上植被遭破坏和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目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要想恢复到原来的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问题1 (区域认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黄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
问题2 (综合思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提示:导致土壤肥力丧失;诱发地质灾害;导致河道淤积、引发洪涝灾害;使生态环境退化,制约了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等。
问题3 (人地协调观)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生物措施是什么?
提示: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归纳提升]
1.环境问题的危害
危害 | 主要表现 |
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 ①供给服务功能下降,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②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 ③文化服务功能降低,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 |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 ①环境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②有些污染物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 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
2.解决环境问题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内涵 | 地位 | 目标 |
生态可持 续发展 | 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 |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
经济可持 续发展 | 可持续发 展的条件 |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
社会可持 续发展 | 可持续发 展的目的 |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
(2)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 传统发展观 | 可持续发展观 |
发展 目标 |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
增长 方式 |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
消费 模式 | 提倡高消费 | 提倡适度消费 |
文明 标准 |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效益 |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
时间 尺度 | 当代人的最大要求 | 强调代际公平 |
空间 尺度 |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发展方式 |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 |
3.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1)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领悟图中各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增长过快,使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而过度开垦荒地,导致生态问题加剧;而严重的生态问题使自然灾害影响加剧,致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南方地区山区面积较大,耕地资源比重较低,但具有水热充足、土地类型多样、河湖众多、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答案] (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农业道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人地协调观——稻鸭共作
“稻鸭共作”生产方式,是指在不施化肥、农药的水稻田里放养工作鸭,鸭子以田间害虫、杂草、麦子等自产粗饲料为食。稻田鸭破壳两天后,小鸭子就被放入稻田里,每天以水稻田里的昆虫为食,整天在稻田里穿梭,不仅防治了稻田里的害虫、杂草,疏松了土壤,其排泄物还提供了肥料,生产的大米为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近年来兴起了稻鸭共作的耕作方式。农民将雏鸭放入稻田,鸭子在水稻行间搅动泥水,为水稻除草、松土、增氧;同时鸭子长时间生活在稻田里,还能起到控虫、供肥的作用,到水稻收割前一个月左右再集中收回鸭子,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读图回答1~3题。
1.与该稻米产区相符合的生产特点是( )
A.商品率高 B.单产高
C.科技水平高 D.机械化水平高
2.稻鸭共作模式无法降低( )
A.农药成本 B.肥料成本
C.种子成本 D.饲料成本
3.与传统方式相比,稻鸭共作能减少行间杂草,其原因在于( )
A.水稻生长,挤占了杂草生长空间
B.鸭子活动,抑制了杂草光合作用
C.水体养分缺乏,不利于杂草生长
D.水体富营养化,不利于杂草生长
1.B 2.C 3.B [第1题,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传统的稻米生产区,属于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其所在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均耕地少,对水稻生产进行精耕细作,水稻单产高。第2题,由材料可知,鸭子在水稻行间搅动泥水,为水稻除草、松土和增氧,能够起到控虫、供肥作用,此生产模式可以降低农药成本和肥料成本;鸭子生活在稻田里,到水稻收割前一个月左右再集中收回鸭子,在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此生产方式对种子成本无影响。综上,选C。第3题,稻鸭共作模式与传统水稻种植业一样,杂草生长都会挤占水稻的生长空间,而不是水稻挤占杂草的生长空间,A错;与传统方式相比,鸭子在水稻行间搅动泥水抑制了杂草光合作用,从而减少行间杂草,B对;水体中鸭子粪便等养分丰富,有利于杂草的生长,C错;水体营养丰富有利于杂草成长,D错。]
[素养立意] 本题组借助稻鸭共作的耕作方式的特点及影响这种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考查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知识,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要求。稻鸭共作是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避免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题组1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2题。
1.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图片③描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B.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气候干旱
1.D 2.B [第1题,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均属于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属于生态破坏。第2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
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
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
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
4.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
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
3.D 4.B [第3题,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破坏;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第4题,即使人口零增长,由于人类世代的无限延续和个人需求的不断增长,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题组2 环境问题的危害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读材料完成5~6题。
5.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环境污染 ②人口增长过快 ③生态破坏 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5.A 6.A [第5题,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所以题中涉及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第6题,大量移植树木使树木原生地树木减少,可能加剧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地表水下渗,影响生态群落。]
教材P13思考
提示:1.
| 物质和能量来源 | 流动方向 | 生物多样性 |
自然系统 | 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 物质来源于自然环境 |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释放到环境中 | 生物多样性丰富 |
人类系统 | 太阳能及环境中的能源资源提供能量 物质来源于自然环境 | 物质与能量单向流动 无法完成物质循环 |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
2.自然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状态。
原因:自然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中,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教材P16活动
提示:1.可能的原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其中技术进步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高,会加大环保投资,选择环境友好产品,施加环保压力,使经济结构向利于环境的方面转变。
2.不是。当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后,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就可以做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废弃物排放,使资源的获取与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就能避免。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危害,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导学案,共9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优秀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优秀学案设计,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预习交流,互动探究,互动探究一,互动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