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5.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声音的强与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第1课“听听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强与弱的变化。这一课的活动学生将用熟悉的钢尺、橡皮筋和鼓,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本课教材围绕“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3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的变化。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观察尺子振幅变化,建立声音强弱与振幅的联系。钢尺是声音单元重要的实验材料,它能很好地展示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用它来探究影响声音的强弱的因素,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容易得出结论。第二和第三个活动是用橡皮筋和鼓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橡皮筋的振动幅度相对容易观察,但是不易听声音,而鼓的声音变化容易区分,但振动现象不明显。因此这两个活动要在钢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研讨部分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核心,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问题二:我们还能举出那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这个问题既能考核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学生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就会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讨环节还有一个拓展实验,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演示实验。这个实验中,音叉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乒乓球弹起的幅度随着音叉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将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学情分析】判断声音的强弱对学生而言是没有难度的,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声音有强弱变化,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的。在3个探究活动之后,学生容易得出“声音的强弱跟力度有关”这样的结论,确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改变“力度”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振动幅度”,而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居多,主要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直观解释,缺乏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及总结。所以容易得出这样错误的结论,学生没有意识到,声音的强弱变化是在声音产生之后才有的,如果没有声音,哪里来的强弱变化,而用力并不是让物体振动发声的方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性设计,在实验开始前需要明确“振动幅度”的概念,明确实验的变量是振动幅度,可以在钢尺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然后再进行活动二和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材料准备】学生每组准备:1把钢尺、1根被撑开四角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装在透明盒子里的黄豆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1.导入声音强弱的定义。学生活动:分别用手和脚发出强音和弱音。教师活动:给出声音强弱的定义。教师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设计意图:以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开场,让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当中,同时也对声音的强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聚焦本课内容: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发学生思考。2.钢尺实验学生活动:用不同的力度来拨动钢尺,听钢尺发出声音的强弱,观察尺子振幅变化,建立声音强弱与振幅的联系。教师提问: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变的条件是什么?教师活动: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如手必须用力压住尺子在桌面上的部分,避免尺子击打桌子影响实验;注意分工合作。实验结束,引导学生关注振幅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设计意图: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音叉就是一个例子:它们的振动幅度太小以至于很难看到。钢尺能很好地展示物体发声时的运动状态,用它来探究影响声音的强弱的因素,实验效果明显。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对比实验,要跟学生明确只让尺子的振动幅度发生变化,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以免跟下一节《声音的高与低》中的实验混淆。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为接下来两个实验打基础。3.探究不同物体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1)橡皮筋实验教师提问引导:用不同的力量拨橡皮筋,当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用实验验证橡皮筋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2)敲鼓实验教师提问引导:用不同的力量敲鼓,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用实验验证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设计意图:用橡皮筋和鼓来进一步探究,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橡皮筋的振动幅度相对容易观察,但是不易听声音,而鼓的声音变化容易区分,但振动现象不明显。因此这两个活动要在完成钢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在橡皮筋上画红点做标记,方便观察;用透明盒子装一些黄豆,击鼓时放在鼓面,方便观察,且豆子不会乱飞。4.拓展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把音叉拿在手上,敲击音叉后,用音叉轻轻触碰乒乓球。学生活动:观察当音叉声音从强到弱变化,乒乓球运动状态的变化。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应用音叉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乒乓球弹起的幅度随着音叉声音的变化而变化,将看不见的东西变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5.研讨教师提问: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设计意图:既考察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学生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可能就会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板书设计】 【学生记录单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探究记录单记录时间:_____年____月___日探究目标知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探究过程一、准备一把钢尺、一根橡皮筋、一块有两颗钉子的木板(用来固定橡皮筋)、一个鼓、一些绿豆或细沙二、探究与观察1.将一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一只手用力压住钢尺的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钢尺的一端。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2.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听一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3.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听一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三、记录振动物体声音强弱物体振动幅度大小钢尺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橡皮筋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鼓面轻轻击鼓 用力击鼓 我的发现通过实验,我发现声音的强弱与___________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声音的强与弱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罗海军【教材简析】本课是声音单元第五课,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是通过直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课题。第二部分一共有3个主要活动,通过观察并比较尺子、皮筋、鼓三个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振动状态变化,知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第三部分用敲击音叉引起小泡沫球摆动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幅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强弱不同的声音通过传播媒介传到耳内时的不同。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有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但是,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为什么会产生强弱不同的声音,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拨动钢尺、橡皮筋及敲击鼓面,知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关系。科学思维:以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事实为证据,分析归纳出物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探究实践:通过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建立“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之间的联系。态度责任:通过实践探究,寻找事实依据,形成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关联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的关系。难点:通过观察,如实记录不同物体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变化的关联。【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每组提供钢尺、橡皮筋、鼓(鼓槌)、小泡沫、音叉、乒乓球(带线)【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音频《将鼓独奏》片段、鼓1.教师击鼓:听听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强弱我们可以用音量来表示,单位分贝。(板书)2.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教师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3.提问:声音强的时候物体在振动吗?弱的时候呢?它们的振动情况一样吗?【设计意图】学生已有“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观察点聚焦到物体振动与发出声音强弱的关系。二、探究活动一:观察钢尺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钢尺1.提问:现在给你一把钢尺,要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和一个弱的声音时,你们会吗?请学生上台演示。钢尺伸出15厘米,用力拨动产生强音,轻轻拨动产生弱音。2. 钢尺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振动情况一样吗? 学生猜测。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钢尺红点振动情况,记录。4.研讨:钢尺发出一个强的声音,振动来回运动的距离大;钢尺发出一个弱的声音,振动来回运动的距离小。5.教师引导: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返运动间的距离称为振动幅度。(板书图示)学生手势表示钢尺振动幅度大小。小结: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设计意图】以观察钢尺产生强弱音为例进行研究,画质点观察钢尺振动幅度变化,用示意图和手势记录振动幅度的变化,一系列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建立“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之间的联系。三、探究活动二:观察橡皮筋、鼓、音叉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橡皮筋、鼓、鼓槌、小泡沫、音叉组材(一)出示实验器材:橡皮筋、鼓、鼓槌、小泡沫1.提问:你能让这些材料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它们的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吗?2.出示活动记录单,明确活动要求。3.学生分组活动。依次观察并记录、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4.研讨:根据学习单进行交流振动物体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声音强弱钢尺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橡皮筋轻轻拨动 用力拨动 鼓面轻轻击鼓 用力击鼓 (二)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材料准备: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1.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2.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3.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设计意图】探究橡皮筋、鼓、音叉等发声的特点,学生观察到更多的事实,得到更多的实证,通过分析、归纳,清晰建立“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一概念。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钢尺、橡皮筋、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能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小结: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2.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学生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到音叉等发声物品都具有这些特点。)3.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思考。提问:在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它的振动幅度会怎么变化?声音再强一点会怎么样?【设计意图】通过鼓膜反证研究结论,同时,引领孩子走进真实世界关注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联系,进而散发学生的思维,学会从归纳走向演绎。五、板书设计 【疑难解答】1.在实验中,学生对观察到直尺的振动幅度不明显,如何处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些实验难点。拨动尺子观察振动幅度时,建议:1.尺子伸出桌面长度选择长一点,这样振动速度慢,便于观察;2.学生观察振动幅度时,建议结合尺子振动,同时用手势表示;3.如果借助手机摄像,建议侧面拍摄,并以硬卡纸画刻度做背景,以变观察到幅度变化。2.在实验中,学生对观察到皮筋的振动幅度不明显,如何处理? 拨动皮筋观察振动幅度时,建议:1.安排用长粗皮筋进行演示;2.如果借助手机摄像,建议侧面拍摄,并以硬卡纸画刻度做背景,以变观察到幅度变化。 3.学生对声音的表述上,强弱和大小混淆,如何处理? 这节课还有一个的现象,很多受到生活习惯影响,把声音的强弱说成声音的大小,就是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老师要讲到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先让同学们理解了,就能避免出现再次说成大小的情况。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 学科科学年级四学期上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教科书书名: 《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 学习目标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2.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3.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能力。4.感受到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联系。课前学习任务思考:声音的强与弱不同时,物体的振动情况是什么样子的?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拨动皮筋,制造一个强音和一个弱音,观察比较皮筋发声时振动的区别。可以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学习任务二】用尺子、小鼓等材料研究,当它们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振动幅度是怎样的。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物体振动幅度声音强弱皮筋振幅大声音强振幅小声音弱尺子 鼓面 【学习任务三】请同学们准备一下能够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小乐器,像铝片琴、口琴。敲一敲、吹一吹,使它们能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推荐的学习资源1.2.……
第5课 声音的强与弱(教材P11~12)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声音的强与弱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2.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科学技术与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难点:从探究活动中,发现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钢尺或塑料尺、两端固定了的皮筋、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铁架台、棉线、乒乓球、音叉(含橡皮槌)、一段(鼓乐)音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引导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小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听到比较大的鼓声时,抬高手臂。2.揭题:声音的大小不同也称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本次课将带领大家一探究竟。(板书:声音的强与弱)【设计意图】通过“听鼓声抬手臂”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然后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幅大小的关系1.出示:钢尺或塑料尺、两端固定了的皮筋、鼓和鼓槌、几粒黄豆。2.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将钢尺部分伸出桌面,分别用较大力和较小力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3.讲解:(教学提示:演示拨动钢尺并引导学生观察钢尺振动的情况。)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复运动的距离称为振动的幅度,简称振幅。探索与研讨4.提问:(教学提示:轻敲鼓面。)大家能看清鼓面的振动吗?(预设:看不清。)怎样能更容易观察到鼓面的振动情况呢?(预设:在鼓面上撒黄豆,观察黄豆跳动的幅度。)5.布置任务:出示实验帮助卡,明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分组实验,依次观察并记录钢尺、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最后统一用“”来表示。6.研讨汇报。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实验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1:轻轻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弱。学生2:用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的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学生3:轻轻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弱。主持人:你们觉得声音强弱与物体的振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4:物体的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振幅小,发出的声音弱。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索与研讨7.小结: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的振幅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设计意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要想研究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就要观察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的振动情况。设计实验观察声音的强弱与钢尺振动、橡皮筋振动以及鼓面振动的振幅的关系,就能清楚地解释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 探索二: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对悬挂小泡沫球摆动幅度的影响1.出示:如图所示装置,将小泡沫球用棉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音叉,使小泡沫球静止时恰好与音叉左端接触。2.演示: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右端,引导学生观察小泡沫球摆动幅度的变化并尝试解释现象。(预设: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引起小泡沫球摆动的幅度不同。)3.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将手放在喉结处,当我们轻声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弱,可以感觉到声带振动的幅度小;当我们大声说话时,发出的声音强,可以感觉到声带振动的幅度大。)拓展与小结1.提问:人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强弱不同的声音使得鼓膜振动的幅度不同,因而听到声音的强弱不同。)2.追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会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预设:不会。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是振动的物体先引起周围的空气振动,空气振动再引起鼓膜的振动。)3.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音量越小。板书设计1.5 声音的强与弱物体的振幅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声音已经有了基础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的,还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些同样也是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并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究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因素。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振幅不同时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的现象,认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幅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的振幅不同时,发出声音的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并进行对比中实现的。如此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小部分学生可能还难以理解“振幅”这个概念,因此我们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技艺。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一、填空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________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________来描述。2.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________;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________。三、选择题。1.用不同的力量敲击同一鼓面,鼓发出的声音越强,鼓面的振动幅度( )。A.越小 B.越大 C.不变2.利用钢尺探究声音强弱的实验中,以下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A.用不同的力量拨动钢尺B.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保持不变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3.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返运动间的距离称为振动幅度。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的幅度不同,以下表示振动幅度最大的是( )。A.B.C.4.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鼓面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为了让鼓面振动的情况更便于观察,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将敲击后的鼓槌放入水中B.在鼓面的旁边挂一个大的塑料泡沫球C.在鼓面上放一些小颗粒的塑料泡沫粒参考答案一、1.轻重 音量 2.强 弱三、1.B 2.C 3.A 4.C
第5课时《声音的强与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把钢尺、固定好的皮筋、1面鼓和一些黄豆或细沙。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幅度与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5 分钟)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我们听到的声音在音量上有强有弱,这节课我们学习声音的强弱。学生讨论声音的强弱变化。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二、聚焦(5 分钟)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变化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声音的强弱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三、探索(25 分钟)任务一:利用钢尺的振动,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记录钢尺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任务二:用不同的力量拨皮筋,当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 记录皮筋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任务三: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 提示:鼓面上放一些轻质小球,如细沙或黄豆等物体。 总结:通过实验的研究,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 通过实验,认识钢尺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实验,认识皮筋振动的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观察鼓面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四、拓展还有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说一说生活中的事例,并利用音叉弹开小球的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利用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物体声音强弱的原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4.冰融化了教案设计,共2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1.感受我们的呼吸教案设计,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6.声音的高与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