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学生记录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不同发声物体,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分析-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通过对比同一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运动情况的不同以及分析、归纳不同发声物体运动情况的共同特点,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比较与分类和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过程。
本课围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核心概念,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第1个活动是用各种办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并对比发声的橡皮筋和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区别,用语言描述橡皮筋发声的状态,从而尝试推导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理解“振动”的含义。第2个活动是观察正在发声的不同物体,包括发声的小面鼓,发声的钢尺,发声的音叉,并且强调用手去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物体,从多个实验现象去进行归纳,得出声音的产生原因。虽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不同物体在发声时所能被观察到的振动程度不一,因此在本课的研究中,先是引入了振动明显的橡皮筋这一实验材料,通过对比能够让学生聚焦并发现橡皮筋发声前后的区别,进而在后续探究活动中能够将这一发现延伸运用到不同发声物体当中,加深学生对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
在研讨拓展部分,本课让学生在得出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的结论基础上,引入乐器竖笛,人体发声器官,让学生讨论吹竖笛时和说话时是什么因素在振动,从而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将知识联系、迁移到生活实际场景当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居多,主要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直观解释,缺乏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声音以不同物体为载体时,有不同的产生原因,比如两物体碰撞、摩擦发出声音,认为声音是碰撞、摩擦产生的,比如说话产生声音,认为是嘴巴产生的。这些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本课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发声的橡皮筋和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区别,且归纳总结多个发声物体的共同点,从而让学生建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材料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锣
小组材料:固定后的橡皮筋,音叉,小面鼓,钢尺,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听到了很多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倾听各种声音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聚焦声音的产生,形成自身原始概念。)
2.探究物体振动与发声关系
(1)使用不同方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使用不同方法让橡皮筋发声,观察橡皮筋发声前后区别
学生活动:尝试不同方法使橡皮筋发声,对比橡皮筋发声前后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①是不是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呢?
②同样是对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③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请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常常关注是什么动作让物体发出了声音,在此活动中通过提供不同方法,让学生尝试去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动作共同点都是对橡皮筋用力,但是橡皮筋发声结果不一,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橡皮筋发声前后的区别,初步感受物体振动与发声关系。)
(2)观察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特点
教师活动:提问引导橡皮筋发生振动可以产生声音,那其他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吗?
学生活动:思考并用实验现象验证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设计意图:在获得橡皮筋发声原因,初步感受物体振动与发声关系基础上,提供更多实验材料让学生寻找更多证据,进行归纳总结,证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3.联系生活实际 应用迁移
教师提问引导:①如何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②竖笛、人类及其他动物是如何发声的。
学生活动:了解并拓展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在学生得出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结论基础上,让学生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拓展学生思路。)
【板书设计(生成)】
【学生记录单设计】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起跑线
“物体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记录表
姓名: 记录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
探究
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发声,探究声音的产生
探究
过程
师:可以重点观察橡皮筋红点的运动。
一、初步探究:橡皮筋如何发声的?
实验方法
让橡皮筋发出声音
拉
按
弹
实验结果
□是 □否
发出声音
□是 □否
发出声音
□是 □否
发出声音
画一画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
二、深入探究: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特点
物体名称
物体发声的状态
画一画
轻轻触摸
我的
发现
声音产生原因:
《声音是怎样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借助想象和实验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进行传播。
本课以空气、固体(桌面)和液体(水)为实验载体,共分为3个探究活动,验证声音能否通过固液气传播。在探索一中,本课使用的是反面验证的方法,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但空气既无颜色也无气味,还摸不着,从正面直接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容易存在疑问,因此检验能否在真空中听到声音可以使学生明确地得出结论,但需要注意真空装置的设计。在探索二活动中,实验内容较为简单,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另外一位同学抓挠桌面的声音,并且要对比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与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声音的区别,在这个实验里能够得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并且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强。在探索三活动中,本课设计的是一位学生耳朵贴着水槽,另外一位学生在空气敲击音叉然后再将音叉浸入水中,看能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在这个实验里,需要向学生强调水槽要放在桌子的边缘,倾听的同学一只手捂住耳朵,另外一只耳朵紧贴在水槽上。探索一活动在开展时需要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且需要对真空装置进行改良,效果不佳时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探索二的活动较为简单,可以与探索三活动一起讲解后再让学生依次进行探索。
在拓展部分,本课引入了“土电话”这一实验装置,学生在这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别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说话时,棉线的振动,能够加深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能够通过固体和气体进行传播的理解:声源的振动引起传播介质的振动,从而让声音不断传播。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但是对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对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对于声音能否通过空气传播,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毕竟我们从一出生开始交流产生的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关于声音能否通过液体传播,具备不同生活经验和习惯的学生在对于同一现象的观察和认知存在差异,会游泳的学生有过在水里听到岸上的人讲话的声音的经历,注意观察生活的人能够观察到人走近河流,鱼儿听到声音会游走的现象等,因此具备这部分生活经验的人能够接受声音能通过液体传播。关于固体能否传播声音,少部分学生也能理解在不同房间交流也是能听见声音的,固体并不会阻隔声音。在学生背景差异,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本课针对固液气三种介质分别进行探究,根据学生整体的情况进行引导和启发,辅助学生构建清晰,正确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传播。
难点:声音的传播方式。
【材料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小面鼓
小组材料:音叉,水槽,学生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鼓声如何传到耳朵里的?
学生思考:鼓声传播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提炼观点,聚焦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聚焦问题。)
2.核心探究
(1)实验1:声音能否通过空气传播
教师活动:出示真空泵(内含悬挂着的闹钟),进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真空泵内空气抽完前后的闹铃小锤的现象,倾听空气被抽干前后是否能听到声音,并根据实验所得结论解决第一个问题。
(2)实验2:声音能否通过固体传播
教师提问引导:空气可以传播声音,那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吗?
学生活动:思考并用实验现象验证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且传声效果比气体强,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结论。
(3)实验3:声音能否通过液体传播
教师提问引导:空气、固体都能传播声音,那液体是否也可以传播声音?
学生活动:思考并用实验现象验证液体可以传播声音,且在水面在能观察到波纹变化,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到结论。
(设计意图: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但空气既无颜色也无气味,还摸不着,从正面直接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容易存在疑问,因此采用反面验证的方法,检验能否在真空中听到声音可以使学生明确地得出结论,但需要注意真空装置的设计。验证液体前时需要注意音叉不能接触到水槽。整个探究活动分别针对固液气三个介质,让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直观具体。)
3.拓展活动
教师活动:开展土电话活动
学生活动:分组尝试土电话效果,观察棉线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土电话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棉线的振动情况,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板书设计(生成)】
【学生记录单设计】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探究起跑线
“声音的传播”探究记录表
姓名: 记录时间: 年 月 日
探究目标
感知声音的传播过程,认识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探究过程
一、探究声音在不用介质中的传播
感受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过程,并描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传播介质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空气
用玻璃罩
罩住闹钟
玻璃罩里有空气
抽空里面的空气
固体
听听轻挠
桌面的声音
耳朵贴在桌面听
耳朵不贴桌面听
液体
听听音叉在
液体中的声音
敲击前
敲击后
我的发现
关于声音的传播我知道: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
学期
上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书
书名: 《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 7 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从不同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并有提供证据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识。
3.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归纳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并进行演绎判断。
4.能在探究中,积极找寻物体发声时振动的证据,知道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借助其他材料观察实验现象。
课前学习任务
1.准备学习记录单,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有皮筋、钢尺、塑料盆和米粒。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触摸发声时的喉咙,观察声带发声时的现象并记录
【学习任务二】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声时的现象并记录
发声物体
发声方法
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物体不发声时的现象
声带
皮筋
【学习任务三】搜集钢尺和鼓发声时振动的证据并记录
发声物体
发声方法
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物体不发声时的现象
钢尺
鼓
【学习任务四】做好下节课的学习资源准备
推荐的学习资源
第2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P4~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能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
难点:通过多种方法和观察途径获得“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鼓、钢尺、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音叉(含橡皮槌)、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铁架台、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提问: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通常是怎样产生的?(预设:用力敲打;碰撞;摩擦;……)
2.揭题: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几种材料,试试看能不能用你们说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聚焦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话题,引发班级的积极探讨,从而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探究兴趣。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橡皮筋。)如果我们将橡皮筋横向拉伸、按压、用手揉搓,它能否发出声音?(预设:不能。)如果轻轻弹拨呢?(预设:可以发出声音。)
2.布置任务:到底是不是像你们猜测的那样呢?让我们动手试试吧!(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
与研讨
3.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探究实验中,橡皮筋在什么情况下才发出声音?
学生1:轻轻弹拨时。
主持人: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2:橡皮筋不断地来回运动。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提问:(1)是不是只要我们对橡皮筋用力,它就能发出声音呢?(预设:不是。拉伸橡皮筋也对橡皮筋用力了,但是没有发出声音。)
(2)同样是对橡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橡皮筋时没有发出声音,而弹拨橡皮筋却能发出声音?(预设:拉伸橡皮筋时,橡皮筋只是变长变细,并没有运动,而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在运动。)
(3)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是怎样运动的?谁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预设:上下挥动手臂。)
5.讲解:在力的作用下,橡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橡皮筋是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的。
探索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提问:橡皮筋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那么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物体振动产生的。)
2.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教学提示: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
与研讨
3.研讨汇报。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1:钢尺发声时能观察到明显的振动,鼓和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明显。
主持人:你们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们的想法?
学生2: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钢尺发出声音时在上下振动,鼓发出声音时鼓面在上下振动,音叉发出声音时在左右振动。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实验成果。
小组1: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组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主持人:其他小组对小组1的结论有不同意见吗?
小组2:没有。但是我们有一个疑问:当物体停止振动后,它还会发出声音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探索
与研讨
3.主持人:这个问题请老师为我们解答。
教师:小组2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物体停止振动后不能发出声音。例如,当我们弹拨橡皮筋,使其发出声音后,用手将其捏住,橡皮筋就会停止振动,同时停止发出声音。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解答和各小组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4.小结:物体是通过振动发声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研讨:(教学提示:播放演奏竖笛的视频。)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预设:是竖笛在振动;是竖笛内的空气在振动;……)
6.讲解:吹竖笛时,空气在竖笛笛管内振动而发出声音,这说明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拓展
与小结
1.提问: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可以知道音叉和鼓发声时在振动,但是振动不明显。我们可以怎样运用这些物品进一步证明它们在振动呢?(教学提示:出示铁架台、栓有细绳的乒乓球、泡沫粒。将乒乓球悬挂在铁架台上,把音叉放在乒乓球旁边,使音叉一端与乒乓球刚好接触,敲击另一端,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被弹开;将泡沫粒撒在鼓面上,敲击鼓面,鼓发出声音,泡沫粒上下跳动。)
2.拓展: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教学提示:出示关于声带的拓展资料,讲解并指导学生用手感受声带的振动。)
3.小结:物体的往复运动叫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带是人体重要的发声器官。
板书
设计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敲、拨、吹―→物体振动―→发出声音
教学
反思
本次课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研究。“物体由于振动而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会认为敲打、碰撞、摩擦等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对声音产生的本质的深入探究,所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来设计整个探究活动是本课教学过程的难点。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在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可能察觉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使学生掌握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现象的方法。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第2课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 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阴差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
提出问题:
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制造一些声音,而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可以充分的想象联想,将自己的观点记录在记录单或黑板上,学生在汇报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解释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
二、聚焦
(5 分钟)
找出一些发声物体,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梳理问题:
学生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任务: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轻轻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态。
提示: 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
任务二:
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细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
提示: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
任务三:
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任务四:
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研讨:
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
应用:
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呢?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声音?
学生任务一:
1、弹拨皮筋,观察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初步提出观点,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2、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3、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4、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理解竖笛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
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验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里?
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到我们身体内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4.冰融化了教案设计,共2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4.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设计,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6.声音的高与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