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安徽省定远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累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
1.(10分)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②可怜夜半虚前席, 。(李商隐《贾生》)
③ ,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④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⑤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⑥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根据理解默写诗句。
①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 , 。”
②周敦颐《爱莲说》中“ , ”是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超然脱俗,保持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目不kuī 园 无xiá 及此 漂白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兀兀穷年”中“穷年”的意思是 。“沥尽心血”中“沥”的意思是 。
(4)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3.(5分)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A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A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A:“车呢?”
(节选自《骆驼祥子》)
(1)选段中人物A是 。
(2)联系小说谈一谈祥子买的第一辆车被 (人物)抢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钱被 (人物)敲诈走了。
(3)选文中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子”后来的结果怎样?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4.(13分)综合性学习。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相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 。
材料二: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被世人学习并传承。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2)根据材料三,说说书信被世人学习并传承的原因。
(3)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二、阅读。(55分)
5.(21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ㅤㅤ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ㅤㅤ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ㅤㅤ③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ㅤㅤ④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ㅤㅤ⑤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ㅤㅤ⑥“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ㅤㅤ⑦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ㅤㅤ⑧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写人写物贵在写出特点。请简要说说小姑娘有哪些特点?
(2)选文第④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3)下面的句中加点词写得富有表现力,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4)最后一段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5)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驿路梨花”中“梨花”的理解。
6.(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8.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文通工具成为有声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来坐地铁、公交时,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动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材料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注]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读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四
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
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朗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形象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
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B.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
C.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
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
(2)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
(3)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小文准备在暑假用一周时间读完《西游记》。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7.(17分)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出汲水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具得泉,但汲水以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厚土水深,灼然不谬④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佐领:地方官员。③绠:绳子。④谬:荒谬,错误。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阅十余岁:
②棹数小舟:
③啮沙为坎穴:
④故草木不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3)甲文中写到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各有什么意味?
(4)“借事喻理”的写法是指从生活小事的讲述中获得启迪。甲、乙两文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作简要分析。
三、作文。(55分)
8.(55分)作文。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 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 600 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累积与运用。(35分)
1.(10分)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②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③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④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⑤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⑥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根据理解默写诗句。
①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②周敦颐《爱莲说》中“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是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超然脱俗,保持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①隔江犹唱后庭花
②不问苍生问鬼神
③政入万山围子里(注意“政”的书写)
④黄梅时节家家雨
⑤一览众山小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
(2)①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意“缘”的书写)
②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濯”“涟”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目不kuī 窥 园 无xiá 暇 及此 漂白 piǎo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深霄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深宵 ”。
(3)文中“兀兀穷年”中“穷年”的意思是 一年到头 。“沥尽心血”中“沥”的意思是 滴 。
(4)画线句子运用了 比喻 和 引用 的修辞手法。
【分析】第一题考查字音与字形;第二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第三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第四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
【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与字形。根据平时的积累,“目不kuī园”写作“目不窥园”,“无xiá及此”写作“无暇及此”,“漂白”的“漂”读作piǎo。
(2)本题考查错别字的辨析。平时的学习要注意词语的正确书写,做到准确无误。语段中“深霄”一词书写有误,指深夜,应为“深宵”。
(3)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根据平时的学习积累或是借助工具书,“兀兀穷年”指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穷年”指一年到头。“沥尽心血”指的是用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沥”的意思为滴。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阅读句子,将“灯火”比作伴侣,是比喻的修辞,“漂白了的四壁”运用了引用。
答案:
(1)窥 暇 piǎo
(2)深霄 深宵
(3)终年、一年到头 滴
(4)比喻 引用
【点评】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特点及作用: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8.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情感、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3.(5分)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A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A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A:“车呢?”
(节选自《骆驼祥子》)
(1)选段中人物A是 虎妞 。
(2)联系小说谈一谈祥子买的第一辆车被 军阀乱兵 (人物)抢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钱被 孙侦探 (人物)敲诈走了。
(3)选文中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子”后来的结果怎样?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分析】《骆驼祥子》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的遭遇,证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里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个人奋斗来改变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识记能力。由“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等语句可知,A是祥子的妻子虎妞。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把握能力。根据小说中祥子“三起三落”的情节可知,祥子买的第一辆车被军阀乱兵抢走,准备买第二辆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
(3)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祥子为了多赚钱,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最终大病一场。这是他第三次买车,后来虎妞难产死了,祥子把车卖掉埋葬虎妞。
答案:
(1)虎妞
(2)军阀乱兵 孙侦探
(3)这辆车后来因筹钱埋葬难产死去的妻子虎妞而卖掉了。此时祥子拉的车是用虎妞的钱买的,这是第三次买车,然而这辆车最终也没有保住。虎妞因为难产最终去世,祥子于是只能将车卖掉安葬虎妞。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
4.(13分)综合性学习。
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相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 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大多数 。
材料二:
材料三: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被世人学习并传承。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2)根据材料三,说说书信被世人学习并传承的原因。
(3)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分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观察图中各组数字,结合题目具体要求,可知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也就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大多数。
(2)本题考查原因探究。从材料三可知,书信被世人学习并传承的原因有三点: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让遥远的文化碎片被世人学习并传承。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此题解答,要注意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重点阐述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可结合自己熟悉的一个名著来解答,注意体现出自己的收获,以体现“力量”。
【解答】答案:
(1)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大多数
(2)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封存着时代的场景,传承着遥远的文化。
(3)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点评】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二、阅读。(55分)
5.(21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ㅤㅤ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ㅤㅤ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ㅤㅤ③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ㅤㅤ④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ㅤㅤ⑤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ㅤㅤ⑥“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ㅤㅤ⑦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ㅤㅤ⑧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写人写物贵在写出特点。请简要说说小姑娘有哪些特点?
(2)选文第④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3)下面的句中加点词写得富有表现力,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②“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4)最后一段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5)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驿路梨花”中“梨花”的理解。
【分析】《驿路梨花》的叙述者“我“叙述了在自己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包括行山之苦与焦虑、梨花林中的小屋、所遇瑶族老猎人、哈尼族小姑娘以及他们的故事。该小说是彭荆风在特殊年代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折磨、重新舒展开写作的双翼后,情不自禁抒发的对在云南边地与朴实、纯洁的少数民族人民诚挚相处时光的怀念,及对美好未来的呼唤。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①中“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可见她美丽;②中“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可见其活泼、纯洁;⑦中“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可见其热情、乐于助人。
(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对插叙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通读第⑨段,概括插入的主要事件: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为过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小茅屋。然后分析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3)本题考查语言赏析。
①“深深”写出了瑶族老人向哈尼小姑娘行礼时弯腰的幅度的之大,如此大幅度的动作,“行”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盖了这间小草房深深的感谢之情。
②句“很受感动”是梨花听了解放军的话之后的感受,既表达了她姐姐对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明了她以后照料小茅屋的原因。“常常”,说明梨花经常来照料小茅屋,她已经把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上。
(4)本题考查对重要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联系上文,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照应文题、首尾呼应;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含蓄而形象地写出了雷锋精神不断传扬,从而深化文章主题。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原来她还不是梨花”这里的“梨花”是人名,也就是“我们”要找的人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中的“梨花”是指自然界的梨花。“驿路梨花”中的“梨花”一语双关,字面意思是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深刻意思是指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答案:
(1)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到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插叙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3)①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真挚的感谢之情。
②“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为。
(4)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以花喻人,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深化文章主题。
(5)“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梨花”语义双关,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发扬雷锋精神建造、照料茅屋的人。
【点评】插叙及其作用分析: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作用主要是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②行文跌宕起伏,波澜有致.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主旨。
6.(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8.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文通工具成为有声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来坐地铁、公交时,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材料二
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动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
材料三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注]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
(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读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
材料四
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
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
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朗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形象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
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
(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D
A.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
B.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
C.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
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
(2)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
(3)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小文准备在暑假用一周时间读完《西游记》。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
【分析】本文是关于“有声阅读”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第二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三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解答】(1)ABC.正确;
D.有误,“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于文无据,文章说的是“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并没有把两者比较。
故选:D。
(2)结合“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图所示)”,概括为:有声阅读文章的阅读量剧增,热点话题热度不断变化。结合“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概括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结合“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概括为: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材料二“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分析,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西游记》,可以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结合材料四“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分析,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西游记》不如阅读纸质书籍。
答案:
(1)D
(2)有声阅读文章的阅读量剧增,热点话题热度不断变化;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
(3)示例一:赞成。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西游记》,可以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
示例二:不赞成。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西游记》不如阅读纸质书籍,阅读原著,才能真正感受到古典名著的魅力。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7.(17分)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出汲水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具得泉,但汲水以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厚土水深,灼然不谬④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佐领:地方官员。③绠:绳子。④谬:荒谬,错误。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阅十余岁: 经历
②棹数小舟: 划(船)
③啮沙为坎穴: 冲刷
④故草木不生: 所以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3)甲文中写到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各有什么意味?
(4)“借事喻理”的写法是指从生活小事的讲述中获得启迪。甲、乙两文都采用了这种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作简要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颠倒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颠倒了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伊犁城中没有水井,(当地人)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地方官员说:“戈壁上都堆积着黄沙,没有水,所以草木不生长。现今城中有许多古老的树木,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很长的绳子罢了。(这才)知道古时候称雍州土地厚实而水很深,那显然是没错的。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经历十多年。阅:经历。
②句意: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棹:划(船)。
③句意:冲刷沙子,形成坑穴。啮:冲刷。
④句意:所以草木不生长。故:所以。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已:停止。遂,于是。句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②重点词:苟,如果。岂,怎么。句意: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由讲学家的话可以看出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由“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可以看出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甲】文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讲学家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借此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从【乙】文“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可知,佐领根据城中有大树而推断地下有水的事。作者借此阐明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道理。
答案:
(1)①经历;②划(船);③冲刷;④所以。
(2)①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②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
(3)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4)【甲】文以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用不同的方法找石兽的事,阐明了要综合考虑、实事求是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道理。【乙】文以佐领根据城中有大树而推断地下有水的事,阐明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道理。
【点评】“故”的用法: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有的,原来的)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
③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
④故余虽愚。(故:所以,因此)
三、作文。(55分)
8.(55分)作文。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 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 600 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分析】该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
【审题立意】以“一段xx的旅程”为题目,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我们可以写成长的旅程、爸爸妈妈陪伴的旅程、在大自然里的旅程,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方向。
【思路点拨】我们可以写自己的一段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一段经历,也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写一个植物或者动物的一段经历,第三种思路更容易出新,获得看卷老师的青睐,容易获得高分。
【表达方式】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夹叙夹议也可。
【误区指南】作文的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只要围绕xx旅程来写即可,写作自由度较大,但本作文也有一个写作要求:不得围绕温暖的旅程空发议论,我们写作文时要注意这一点。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诗歌和议论文。
【解答】【例文】
一段成长的旅程
成长是很多样的,成长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成长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酸甜苦辣,才构造出了一个人多姿多彩的人生旅程。
﹣﹣题记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经长大了,但我却永远忘不了我的成长历程,那成长在我的生命中迈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脚印,让我至今难忘。
四岁时,我刚进入幼稚园,那里的一切,我还记得很清楚。刚进入幼稚园的第一天,我就大哭大闹得不让妈妈走,我不喜欢幼稚园,这里没有妈妈。但后来还是任凭我的呼喊,妈妈也没有留下,不过时间一长,跟幼稚园的小朋友混熟了,我便也就爱上了幼稚园。记得那时候每天中午,由于我吃饭的速度太慢,老师总是喂我吃,小时候,能让老师为饭吃,可是很自豪的,小朋友们都好羡慕我。那时候,每天都是幸福的味道。就这样,我从县幼儿园“毕业了”。
七岁了,我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了。我记得当时,有老师出问题,我们答完题,老师再决定我们被分配到那个班,老师问我会不会背春晓,而我却因为害怕,背错了,不过,我被分配到了一年四班,遇到了位好老师。在这里,我学会了几千个汉字,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每天在这里学知识,我的大脑也变得更加的充实。在这所学校里,我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虽然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嘛。那时候,是成功的味道。
十一岁,我上五年级了,正因为长多大,让我也懂得了不少人生的哲理。但是随着一天天的长大,我感觉不到了小时候的天真,小时候的快乐,学习上,成绩出现了一些波动,妈妈,逼着我去了英语补习班,随后,妈妈又说因为家里的经济,她要出国打工。不管我怎么哭喊,妈妈还是出国了,我当时候真的感到好难过,家里只剩下了我和保姆,家里变的空空的,没有了以往欢闹的景象。那时候,是苦涩的味道。
就这样,我已经到了十三岁,上了初中。步入某中学的大门,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小孩子,我长大了,在这里,每天的作业加学校的任务把我压得喘不过起来,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千篇一律的学习,让我感觉到了长大的枯燥。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欢乐,但还是埋没不了那些生活上的烦恼。那时候,是枯燥的味道。
生活就这样在成长中留下了一个有一个的脚印,那些成长的味道也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回味无穷,虽然其中有幸福,也有苦恼,但也正是这些,让我的成长如此的多姿多彩。
【点评】【例文点评】读完此文,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文字优雅动人,令人手不释卷。开头有一句与中心话题相关的题记文字,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文章中能打动人心灵的文字比比皆是,读完有心潮澎湃之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累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九梓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累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累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