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11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讲水循环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展开练案[11] 第一部分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讲 水循环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一、选择题
(2023·江西高三阶段测试)下图是热带雨林区水循环略图。据此完成1~3题。
1.水汽散失环节形成是因为热带雨林区( D )
A.地表径流丰富 B.地下径流匮乏
C.水汽输送强 D.空气湿度大
2.直接造成雨林区土壤养分减少的环节是( A )
A.地表径流 B.蒸发(腾)
C.水汽输送 D.水汽散失
3.若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则当地( A )
A.地表径流增大 B.水汽输送减少
C.地下径流增大 D.植物蒸腾增加
[解析] 第1题,热带雨林区与相邻陆地存在气流交换,交换过程中,空气湿度大的地区为附近贡献水汽,造成水汽散失,所以水汽散失环节形成是因为空气湿度大,D正确;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与水汽散失作为水循环的环节,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A、B、C错误,故选D。第2题,地表径流对土壤具有冲刷作用,直接造成土壤养分减少,雨林区尤为明显,A正确;蒸发旺盛会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可能间接影响土壤养分,B错误;水汽输送与水汽散失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第3题,植被严重破坏,会造成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植物蒸腾减弱,A正确,C、D错误;水汽输送受外因控制,不会因当地雨林破坏而变化,B错误,故选A。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布吉河发源于深圳市北部,自南往北汇入深圳河。下图示意布吉河流域上下游河道演变特征(地表河道比例表示城市河流被覆盖变为地下河或暗渠的程度;地表河道弯曲系数表示城市河流被截弯取直的程度;河床硬化率表示城市河道表面覆盖物变化程度;河面率表示城市河道断面变化程度)。据此完成4~6题。
4.2003—2017年布吉河流域( D )
A.下游地表河道比例相对少,且变化剧烈
B.上游河床硬化率相对较高,且持续增加
C.上游地表河道弯曲系数小,且变化较小
D.下游河面率较大,行洪能力较强
5.2003—2017年布吉河河道水系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C )
A.产业结构调整 B.水利工程建设
C.城市化发展 D.矿产资源开发
6.伴随布吉河流域上下游河道演变,深圳市( C )
①洪涝灾害风险加大 ②城市交通拥堵缓解
③河流自净能力增强 ④热岛效应强度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4题,通过分析四幅图片可知:下游地表河道比例相对少,且变化小,A错误。上游河床硬化率相对较低,但持续增加,B错误。上游地表河道弯曲系数大,且变化较小,C错误。下游河面率较大,行洪能力较强,D正确。故选D。第5题,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影响当地的产业,对河道水系影响较小,A错误。布吉河主要流经深圳地区,城市面积较大,不适合建设水利工程,B错误。随着城市化发展,布吉河部分河段被掩埋而消失或被覆盖变为地下河(暗渠),均与城市化发展有关,C正确。深圳地区矿产资源贫乏,故布吉河河道水系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并非矿产资源开发,D错误,故选C。第6题,伴随河道演变,上游河道弯曲系数变小,地下河道化增大,硬化率增加,河道汇水速度加快。下渗量减少,洪涝灾害加剧,①正确。河道占城区总面积较小,河道治理不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②错误。河道硬化导致河流与地下水交换减少。同时城市化发展导致河流排污量增加,河流自净能力下降,③错误。城市化发展,河道掩埋和覆盖成为地下河,减弱了河流调节区域小气候的能力,导致热岛效应增强,④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2·哈尔滨三中期中)荷兰1/4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筑堤拦海和风车排涝在1 000多年的荷兰治水历史中成为整个国家的重要活动。下图为荷兰月平均降雨量、蒸发量和降雨径流量。据此完成7~8题。
7.以下月份处于荷兰排涝旺季的是( D )
A.4月 B.7月
C.8月 D.11月
8.荷兰由以前的“围海造田”更新为现在的“退田还海”,其主要目的是( B )
A.开发海洋资源 B.保护沿海生态
C.减少风暴潮侵害 D.发展沿海旅游业
[解析] 第7题,据图,根据所学知识,荷兰降雨量年内分布较为均匀,而蒸发量则集中于4至9月期间,所以每年9月至来年3月降水转化为径流的量较多,此时应是雨水排放的旺季,而4至9月期间是雨水排放的淡季。根据选项,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第8题,将围垦的低地退陆还海有利于沿海生态恢复,保护沿海湿地生态系统,B正确;退陆还海增加的海域面积有限,对开发海洋资源意义不大,A错误;退陆还海会破坏防潮大堤,会增大风暴潮对沿海低地的侵害,C错误;退陆还海后恢复生态可以发展沿海旅游业,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B。
(2023·山东日照期末)下图示意某地地形剖面及该地地下水埋藏深度。据此完成9~10题。
9.①②处为河流,此时( A )
A.①河流补给地下水 B.②河流补给地下水
C.地下水补给①河流 D.地下水补给①②河流
10.如果分别从甲、乙、丙、丁四地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超过1米的地点有( B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解析] 第9题,根据图片,将地下水埋藏深度转化到地形剖面处,可发现:①处河流所在的位置水位高于两侧的地下水水位,因此该地河流水补给地下水;②处河流所在的位置水位低于两侧的地下水水位,因此该地地下水补给河流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0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海拔高度约为4.8米,地下水埋深约为3米,地下水水位高度约为1.8米,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不会超过1米;乙处海拔高度约为5.3米,地下水埋深度约为1米,地下水水位高度约为4.3米,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超过1米;丙处海拔高度约为6.2米,地下水埋深约为2米,地下水水位高度约为4.2米,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超过1米;丁处海拔高度约为3.5米,地下水埋深约为1.5米,地下水水位约为2米,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不会超过1米。综上所述,从甲、乙、丙、丁四地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超过1米的地点有2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贝加尔湖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图中四条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受贝加尔湖影响明显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12.色楞格河( D )
A.径流量变化小,航运价值高
B.注入贝加尔湖,为内流河
C.土地资源丰富,种植业发达
D.结冰期较长,有凌汛现象
[解析] 第11题,读图分析, 图中②③④三条河流都位于贝加尔湖流域范围, 即三条河流都汇入贝加尔湖,补给贝加尔湖, 因此三条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受贝加尔湖的影响小, B、C、D错误;①河流从贝加尔湖流出,即贝加尔湖补给①河, 因此①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受贝加尔湖影响明显, A对, 故选A。第12题,读图分析,色楞格河纬度较高,气温低,冬季会结冰,且结冰期较长, 同时该河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有凌汛现象, D对; 色楞格河流域内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小、结冰期长、流程短、且流域内人口稀少,货运量小,因此航运价值低,A错;色楞格流入贝加尔湖,而贝加尔湖是叶尼塞河的源头,叶尼塞河流入北冰洋,因此该河不是内流河, B错; 色楞格河沿岸纬度高,气候寒冷,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13.(2023·云南曲靖二中阶段测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纽瓦克湖曾经为海洋,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的巴罗角,长180 m,深约6 m,北部有一条狭长的低矮的陆地,像一个堤坝,将其与北冰洋隔开。湖水分上、下两层,保持着明显的分界线;上层是淡水,生活着淡水鱼类;下层是略带苦味的咸水,生活着海生动植物。上层的生物与下层的生物互不往来,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水域中,故人们称其为“双层湖”。下图示意纽瓦克湖地理位置。
(1)说明上、下两层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
(2)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纽瓦克湖成为“双层湖”的形成过程。
(3)指出该地盛行风对纽瓦克湖表层湖水流动方向的影响。
[答案] (1)上层:积雪融水、大气降水。下层:海洋水(或海水)。
(2)地壳抬升,海湾上升,形成低洼地;春夏季节有大量的淡水(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汇入湖中;湖泊距海较近,海水易被海上风暴激起,翻过狭窄的陆地,掀进湖里,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大,沉到湖底;上层淡水易结冰,无法流动,使上、下两层湖水间保存着明显的分界线,形成“双层湖”。
(3)受偏东风影响,表层湖水主要自东向西流动:受到湖岸阻挡,西岸水位较高;湖水大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湖水分上、下两层,保持着明显的分界线;上层是淡水,生活着淡水鱼类;下层是略带苦味的咸水,生活着海生动植物,可以推断表层水可能来自大气降水和积雪融水;由于下层水略带苦味并且是咸水,可以推断下层可能为海洋水。第(2)题,湖泊的形成首先分析湖盆的形成,其次说明积水过程。根据材料信息纽瓦克湖曾经为海洋,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的巴罗角,长180 m,深约6 m,北部有一条狭长的低矮的陆地,像一个堤坝,将其与北冰洋隔开,可以推断该地有地壳抬升、海湾上升,形成低洼地;由于春夏季气温较高,有大量的淡水,如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汇入湖中;又由于北部有一条狭长的低矮的陆地,由于该湖泊距离海洋近,海水会被风浪激起,通过狭窄的陆地,掀进湖里。又由于海水与淡水存在密度差,海水会沉到湖底;该地的纬度位置较高,表层淡水易结冰,流动性差,加剧淡水层与海水层的分离,最终形成上淡下咸的水层。第(3)题,通过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受极地东风影响,表层水自东北方向流向西南方向;由于西边陆地的阻挡作用,西岸水位高,因此西岸水位高的水会补偿回去,自西向东流。
14.(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的甲图为怒江流域图(中国境内),乙为近30年来甲图中M水文站及相应区域平均降水和气温变化幅度图,丙为近30年来甲图中N水文站及相应区域平均降水和气温变化幅度图。
(1)分析图中M水文站的上游和下游河段的河道特征。
(2)据图推测M河段附近的主要补给类型,并说明理由。
(3)N河段11月气温和降水增加幅度均较大,但径流深度反而减小,判断其原因。
[答案] (1)M水文站上游河段河流浅切于青藏高原面上,(除高大雪峰外)山势平缓,河谷平浅,河道纵比降较小,曲流处河漫滩发育,属于高原宽谷;M水文站下游河段河流穿行于横断山区,河谷束狭,山高谷深,河流下切,河道纵比降大(险滩密布,水流湍急),属于高山峡谷。
(2)M附近河段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补给和雨水补给。
理由:据乙图可得出,夏季径流变化幅度大致与气温呈正相关,春秋季与降水增加幅度多呈正相关,据经纬度和河道分布,M处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冰雪融水。
(3)(N河段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与降水变化多呈正相关,N河段附近河段的主要补给水源为雨水补给)由于纬度较低,气温的升高引起蒸发量的增大;而该河段附近区域的降水会迅速流向下游(或上游来水量增加小),故该河段径流深度反而减小。
[解析] 第(1)题,结合甲图可以判断:M水文站的上游主要流经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面上地势较为平坦,河流落差较小,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较弱,主要以河流侧蚀为主,河床的深度较浅。河流流经的曲流处,由于地形较为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大量堆积,多发育河漫滩,因此M水文站的上游多为高原宽谷,河道较为宽浅;M水文站下游河段主要流经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悬殊,水流湍急,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强烈,因此M水文站下游河段多为高山峡谷,河道较为深窄。第(2)题,M水文站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冰川广布。且结合乙图可知:夏季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大致与气温呈正相关,夏季气温越高,冰川的融化量越大,冰川融水越多。春秋季的径流量变化幅度与降水的增加幅度大致呈正相关,降水的增加幅度越大,径流量越大。因此可以推断M附近河段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补给和雨水补给。第(3)题,由丙图可知:N河段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呈负相关,与降水变化多呈正相关,由此可以判断:N附近河段的主要补给水源为雨水补给。但是由于N河段主要流经横断山区,地势崎岖,地表坡度大,降水之后汇成的地表径流会迅速流向下游,难以堆积水流。与此同时,N河段纬度较低,气温升高以后,导致蒸发量加大,河流水位下降。因此N河段11月气温和降水增加幅度均较大,但径流深度反而减小。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2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2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课时跟踪练10水循环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课时跟踪练10水循环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规植草沟,瀑布“倒流”是因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章地球上的水考点规范练17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质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章地球上的水考点规范练17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质新人教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水体转化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是,关于该河流的说法,可信的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09,蒸发水量数值总计为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