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53份)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2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展开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2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质量评价(十二)
一、选择题
(2022·绵阳模拟)林冠截留是指在降水过程中,水分被地表植被接收并直接蒸发而没有进入土壤的过程。研究表明,林冠截留能力与降水特征,以及林冠郁闭度(乔木遮蔽地面的程度)、树种组成及冠层密(厚)度等特征有关。下图为我国长白山脉天然林(实线)和辽东人工林(虚线)的林冠截留情况比较。据此完成1~3题。
1.林冠的截留量会直接影响( )
A.地面径流 B.下渗
C.地面蒸发 D.地下径流
2.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率,会随降水量增加而( )
A.先减后增 B.先增后减
C.持续减少 D.持续增大
3.中小雨量(28毫米以下)时,人工林比天然林截留能力更强,主要是由于人工林( )
A.林木低矮 B.郁闭度大
C.树种丰富 D.冠层更厚
1.A 2.C 3.B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林冠的截留量会直接影响地表径流,使地表径流减少,对下渗、地面蒸发、地下径流会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影响,B、C、D错误,故选A。第2题,由图可知,两条曲线的斜率是逐渐变小的,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截留量的增加速度不如降水量增加速度快,说明截留率在持续减少,故选C。第3题,中小雨量(28 mm以下)时,人工林比天然林截留能力更强,是因为人工林树种相对单一,郁闭度大,但林木不一定低矮。而天然林树种丰富,高低错落,冠层更厚,故选B。
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孔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三种径流成分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下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变化过程。据此完成4~5题。
4.该流域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 )
A.T1 B.T2
C.T3 D.T4
5.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发生同样的降雨会使( )
A.Q1减少,Q2增加
B.Q2减少,Q3增加
C.Q1增加,Q2减少
D.Q2增加,Q3减少
4.B 5.A 解析: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河流径流量由地表径流、壤中流和浅层地下径流组成,其中Q1代表地表径流,在T1时刻地表径流量最大,T2时刻Q1(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第5题,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径流(Q1)减少,下渗增多,故壤中流(Q2)增加、浅层地下径流(Q3)增多。
运用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完成6~7题。
6.如果该图表示我国东北地区的水循环( )
A.①的水量与③的水量相等
B.②环节在6月份时最活跃
C.③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
D.④可以使地表高低起伏
7.如果该图表示我国长江流域经济活动方式,则( )
A.上游城市应充分利用城镇化推动工业化
B.中游城市因资源丰富,城市潜能最大
C.下游城市因交通条件好,联系强度大
D.环节④的流动方向与产业转移方向相同
6.D 7.C 解析:第6题,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外流区,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①的水量应大于③的水量,A错误;②表示水汽输送,东北地区在7、8月份最活跃,B错误;③表示陆地降水,受季风气候影响,季节和年际变化大,C错误;④表示地表径流,对地表的侵蚀会导致地表高低起伏,D正确。第7题,长江流域上游城市地势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发展潜能小,应控制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规模,A错误;中游城市资源丰富,但发展潜能较下游城市低,B错误;下游城市地势平坦,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便利,联系强度大,C正确;环节④由上游城市流向下游城市,而产业转移则由下游城市向上游城市转移,两者的方向不同,D错误。
(2022·郑州模拟)塞纳河发源于海拔471 米的塔塞洛山,流经巴黎盆地,注入大西洋。法国在塞纳河巴黎以下河段修建了多座拦河低坝。下图为塞纳河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塞纳河( )
A.以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
B.存在凌汛
C.径流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
9.巴黎地区水源主要来自河水,但每年都有几个月需要水库协调才能满足河水对城市的供水。这几个月最可能开始于( )
A.2月 B.4月
C.6月 D.8月
8.C 9.C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塞纳河发源于海拔471米的塔塞洛山,注入大西洋,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温和湿润,所以塞纳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C正确,排除A、D。凌汛出现在有结冰期且由低纬度地区流向高纬度地区的河段中,排除B。第9题,塞纳河流域上游靠近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少,冬季降水丰富,故6月开始,巴黎等地区就要做好水库协调工作。
呼伦湖(下图)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其主要补给河流。湖泊东北部的新开河流向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使湖水在淡水和咸水之间不断转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使新开河流向变化的原因是( )
A.呼伦湖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B.呼伦湖流域蒸发量的增加
C.呼伦湖淡水和咸水间的转化
D.呼伦湖与海拉尔河水位差异
11.1998—2002 年,呼伦湖逐渐变咸,该时期( )
A.湖泊的面积减小 B.新开河向东北流
C.该地降水量增加 D.湖泊的水位上升
10.D 11.A 解析:第10题,根据题干材料“新开河流向顺逆不定……使湖水在淡水和咸水之间不断转化”的信息,判断新开河流向变化主要取决于呼伦湖和海拉尔河之间的水位差,D正确;流域内降水量或蒸发量的增加会使湖水上涨或下降,则会出现湖水由新开河外流或新开河内流入湖,排除A、B;而呼伦湖的淡水和咸水转化是新开河流向顺逆不定的结果,不是原因,C错误。故选D。第11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湖水逐渐变咸说明1998—2002 年期间呼伦湖是内流湖,新开河注入呼伦湖,流向西南,流域内降水减少,湖水水位下降,面积减小。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尔泰山脉位于我国新疆最北部,山麓至山峰的海拔变化多在1 000米到3 500米之间,地势起伏明显。全年都易受西风气流影响,充沛的山地降水造就了阿尔泰山脉湿润的气候,降雪量多于降雨量。高山带常年被积雪覆盖,低山带多石质荒漠化景观,仅中山带有茂密的森林带分布。发源于南坡的额尔齐斯河是新疆唯一的外流河,其干支流水量大。下图为阿尔泰山脉和额尔齐斯河区域图。
(1)简析阿尔泰山区降雪量多于降雨量的原因。
(2)指出额尔齐斯河汛期的季节分配并简析其成因。
(3)阿尔泰山脉气候湿润却仅中山带有茂密的森林带分布,试推测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地区位于48°N附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再加上该地地势较高,降雪概率大于降雨。从材料可知,阿尔泰山区全年都易受西风气流的影响,山地地势起伏较大,西风受地形抬升易形成降水,冬季以降雪为主,夏季以降雨为主,由于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夏季降水集中程度不高,故阿尔泰山脉降雪概率大于降雨。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阿尔泰山区全年易受西风气流影响,山地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夏季高山冰雪融水量大、降水较多,有夏汛。冬季降雪多,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季节性积雪融水量大,有春汛。第(3)题,从材料中可知,阿尔泰山区全年易受西风气流影响,多地形雨。低山区海拔较低,水汽不易抬升,降水少,水分条件差,不利于森林生长。高山带由于海拔太高,温度较低,不利于森林生长。中山带海拔居中,水汽抬升容易形成降水,且热量条件适宜,适宜森林生长。
答案:(1)纬度较高,气温低,降雪概率大;整体海拔高,气温低,降雪概率大;全年受西风气流影响,夏季的降水集中程度不高(季节分配均匀);降水以地形雨为主,多雨区分布在中高海拔地区,降雪概率大。
(2)以春汛和夏汛为主(春季、夏季水量大)。春季积雪融化水量较丰富,形成春汛(水位较高);夏季多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水量丰富,形成夏汛(水位高)。
(3)受西风气流影响,多地形雨;低山区海拔较低,地形对水汽的抬升不明显,降水不足,不适宜森林生长;高山带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宜森林生长;仅中山带水热条件适宜森林生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2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15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陆地水体及其关系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水循环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