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展开这是一份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文件包含第二章城镇和乡村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2教师版docx、第二章城镇和乡村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2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教师版)
2.1 城乡空间结构
>知识梳理<
城乡空间结构知识概览:
自然地理区位
形成
城乡区位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
城乡空间结构
组成
社会经济地理区位
乡村空间结构
影响因素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空间结构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3 .城镇的特点 : 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率高、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知识点一 城乡土地利用 :(重点记)
1. 土地类型 : 我国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2. 城乡土地利用 :
(1)城镇土地利用:
① 含义 : 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
② 作用 : 反映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2)乡村土地利用 :
① 作用 : 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② 特点 :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例,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知识点二 城乡空间结构 :(重点记)
1. 城市空间结构 :
(1)城市功能区 :
① 形成 : 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② 类型 : 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及其他功能区等。其中,以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相对突出。
③ 中心商务区——城市核心区域,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
④ 特点 : 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
(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
① 形成 : 不同性质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
规模
空间结构
较小城市
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
较大城市
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
②表现:
③ 影响因素 : 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2.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
(1)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2)聚落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刻。
密集型乡村聚落可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村落。
(3)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3.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
(1)从土地的利用方面看: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看:节省了建设费用,提高了设施的运行效率。
(3)从区域协调方面看: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从人居环境方面看: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知识点三 城乡区位分析:(重点看)
1. 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 城镇:
(1)特点: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
(2)地位:是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
(3)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 自然地理因素 : 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 社会经济因素 : 主要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③ 变化 : 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镇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而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直对城镇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3. 乡村 :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影响。
学法指导 :
1. 图解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空间结构的关系
城
市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商业区
商业用地
城
市
空间结构
城
市
内
部
功
能
分
区
空
工业区
工业用地
居住区
居住用地
间
行政区
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及绿化用地
休憩及绿化区
集
交通与仓储区
交通与仓储用地
风景游览区
风景游览用地
聚
2. 地形与城镇区位的关系
城镇密集
平原是城镇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
形
城镇较少
热带地区的城镇多分布在高原上
城镇较少
山区的城镇一般沿河谷或开阔的低地分布
易错辨析:
1. 城市功能分区等于城市用地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居住用地、交通用地等。
2. 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商业区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3. 高级居住区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附近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高级居住区房价较高,但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居住区呈背向发展的趋势。
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
4. 影响城市地价最主要因素: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是否便捷
距离城市中心越近,交通越便捷,地价越高。土地价格是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
图表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
城市内部的土地主要分为商业、居住、工业和农业等四种利用类型,其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由于城市土地距市中心越近,地价越高,不同类型用地效益不同,商业最需要集中的人流,所以在市中心,其效益最高,可以承受较高的地价;而工业区需要建设大厂房,不能布局在城市中心;居民要靠近商业区;农业用地获取的利润最低,只能在城市外围。因此,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取决于“地价”,而公共事业用地则是例外。
5. 大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① 商业用地地价>居住用地价格>工业用地地价>农业用地地价
② 中央商务区地价>副中心的地价>区域商业中心的地价>社区商业中心的地价
③ 相同等级的商业中心,距离城市中心近的地价高,地价曲线下降过程中的波峰不会超过城市中心的地价。
知识链接:
1. 楼层高度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
距离市中心越近,地价越高,楼房的建设成本越高,为降低成本,楼房就向高处发展,因而楼层越来越高。
2. 中心商务区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在水平方向上,最中心处以零售活动为主,有大型商场、高级专卖店等。周围则是一些银行、保险、旅游等商务机构和中小商店;在垂直方向上,零售店(副食百货店等)多在较低层,办公室多在高层,一般商业活动场所(商场、零售店、银行、餐饮、娱乐等)多在中层。
3. 城市的区位选择条件
(1) 城市选址应避开地质灾害(如乡震、滑坡、崩塌、泥石流)频发的地区
(2) 港口和码头应建在河流凹岸外(水深、少淤)。
(3) 城市建设要考虑地基的承载力。
(4)就地形因素而言,平原最有利,i陵困难多,山区则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工程措施。
(5)居住区应布置在有污染风险的I业区的上风向或者城区河流的上游。
(6)城市周围要有良好的植被,最好还有大面积的水面。
4. 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乡村的景观特色与自然环境、杜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背量有关。
① 欧洲西部的村落以一户为中心建有围墙,围墙内分布有住房、畜舍、仓库,墙外是牧场、果园、农田。
② 西欧东南部的村庄大多不设围墙,村庄中心有教堂和广场。
③ 阿拉伯传统村庄分布在河流或泉水附近,以清真寺为核心,形成较大广场,周围的房屋比较密集,按宗族划分居住区域,外围是果园、菜地、耕地、牧场。
5. 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称与位置
世界六大城市群名称
位置
中心城市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纽约
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北美五大湖沿岸
芝加哥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日本太平洋沿岸
东京
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
西欧英国
伦敦
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欧洲西北部
巴黎
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
上海
>常见考点<
考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合建高级居住区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读某城镇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2. 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 中心商务区 B. 森林公园 C. 大型住宅区 D. 产业园区
【答案】1.B 2.D 3.A
【解析】
1. 乙位于图中的河流上游,且临河分布、周边无工业区,具有环境优美的特点,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甲、丙和丁都离工业区较近,故排除。故本题选择B。
2. ②功能区位于市中心位置应属于商业区;①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应为住宅区;③位于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地带,应为工业区。选项D正确。
3. 读图分析可知,甲为一级站点,乙、丙为二级站点,综合服务等级较高;甲站点位于市中心附近,人口流动量大,市场广阔;乙、丙位于内环线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因此甲、乙、丙适合中心商务区的分布,故选A
考点二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判断及影响因素分析: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要在城市中建中心商务区,应建在(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处市中心,方便人们上下班,应大量兴建住宅
B.B地交通条件优越,在四个地点中地价最贵
C.C地位于城市边缘,环境优美,可兴建高级住宅区
D.D地位于城市郊区,拥有较多的空置土地,最适宜兴建大型商业区
3.如果要在城市中建化工厂,选址和理由正确的是( )
A.A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便于化工厂运输原料和产品。
B.B地交通便利,远离河流,位于最小风频处,对城市影响小
C.C地位于城市边缘,靠近河湖,化工厂用水充足
D.D地位于城市郊区,位于河流下游,适宜布局化工厂
【答案】1.A 2.C 3.B
【解析】
1. 中心商务区一般布局于城市的中心,交通便利,从图中可看出A处处于市中心的位置,故选A。
2. A地处市中心,地价高,一般布局商业区,不适合大量兴建住宅,A错误;
四个地点中,A地位于市中心,地价最贵,不是B地,B错误;C地位于城市边缘,与城市干道相连,交通便利,且临近湖泊,环境优美,可兴建高级住宅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正确;大型商业区一般建在市中心附近,D地距离市中心较远,不适合布局大型商业区,D错误。故选C。
据图可知,图示最小风频是东南风。化工厂会污染大气和水源,所以要布局于城市的下游或者远离河流,布局于城市的下风向或者最小风频处,B正确;如果建在A、C、D处会对市中心造成环境污染。故选B。
考点三 地租等值线图的判读:
房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房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M处房价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交通通达度好 B.环境优美 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势较低
2. 下列功能区中,N处最宜布局的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文化区 D.工业区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住房平均成本与地铁内通勤时间随着与市中心距高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圈。研究表明,若地铁内通勤时间小于 45 分钟,居民在搬迁时会倾向于延长通勒时间,进而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居住环境;若地铁内通勤时间大于 45 分钟,居民搬迁时会将缩短通勤时间作为目标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推断,通勤时间小于 45 分钟的地区( )
A. 与城市中心的距离约为 33 千米 B. 住房成本大于 6 万元/平方米
C. 道路出现交通拥堵状况的概率小 D. 居民大多属于较低收入人群
【答案】1.B 2.D 3.B
【解析】
1. 由图可知,M处距市中心较远,交通状况也不是最优,但M处依山傍水,临近湖泊,生态环境较好,因此房价较高,故选B。
2. 由图可知,N处地租较低,临近铁路,交通便利,噪声污染较严重,不适宜布局商业区、文化区和住宅区,最适宜布局工业区,故选D。
3. 由图可知,通勤时间小于 45 分钟的地区,与市中心距离在 8 千米以内,住房成本大于6 万元/平方米,A 错误.B正确。通勤时间小于 45 分钟的地区,位于市中心附近,交通拥堵严重,地价较高,居民收人普遍较高,C.D错误。
考点四 城市区位分析 :
人文景观的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此类景观多分布于( )
A.平原地区 B.高原地区 C.崎岖山区 D.复杂的丘陵地区
2.影响图中景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开发时间的长短 B.宗教与军事
C.气候与河流 D.自然资源与交通运输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某城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据图判断,该城市最初形成的原因是( )
A.位于河流沿岸 B.位于铁路沿线 C.靠近海港 D.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1.A 2.C 3.A
【解析】
1 . 由经纬网及沿海轮廓可知,图示地区是埃及,这里主要是地中海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所以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河及沙漠中的绿洲地区,即图示景观为城市。从世界范围看,城市这种聚落形式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沿海地区。
2 . 图示地区气候干旱,水源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制约很大,影响图示景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与河流 。
3 . 读图,该城市老城区位于河流沿岸,所以城市最初形成的原因是河流沿岸的条件,A对。形成初期没有铁路,B错。老城区不临海,形成与海港无关,C错。图中盐场与老城区形成无关,D错。
考点五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 :
我国某地农牧交错带的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普遍性,该地气候由暖温带向中温带过渡,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如图示意我国某地聚落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该地聚落空间形态多呈现( )
A.团块状 B.放射状 C.条带状 D.棋盘状
读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
A.呈多边形 B.呈带状 C.呈环形 D.呈团状
3.该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A.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村落顺河谷而建
B.平原面积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为逃避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
D.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脊
【答案】1.C 2.V 3.A
【解析】
1. 材料提示该地为农牧交错带,且图示聚落多选址在山间河谷地带,可推出该地聚落面积小且分散,聚落多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C正确,A、D错误;放射状的聚落形态多分布在城市向外延伸的交通干线两侧,B错误。故选C。
2. 从图中观察,居民点整体上看呈条带状分布,B项正确。
3. 从图中信息分析,村落沿狭窄的河流而建,A正确B错误。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坡上,D错误。若建在山口处,易被洪水淹没,C错误。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知识梳理<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知识概览: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民居特色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
城市格局
地域文化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建筑风格
知识点一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重点看)
1. 地域文化 :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城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内又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
2. 城乡景观 :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
3. 地域文化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城乡建设
深刻影响地域文化
影响并提升
知识点二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重点记)
1. 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
(1)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
(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
2. 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
(1)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
唐长安城空间格局示意
明清时期北京城空间格局示意
(3) 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 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3)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城市带。
3. 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
(1)我国 : 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4) 西方 : 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
4. 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 :
将传统的, 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学法指导 :
文化的分类 :
项目
内涵
举例
物质文化
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
如云南傣族竹楼、农田、道路、城市等
精神文化
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
京剧艺术、古代石窟艺术、少数民族风情、革命纪念地等
易错辨析 :
地域文化只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知识链接:
1. 云南西双版纳竹楼
地理环境特征:我国滇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盛产竹。
民居特色 : 粗竹做房子的骨架,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上层住人,斜顶。能通风防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2. 因纽特人冰屋
地理环境特征:因组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常年大风不断,气温极低。
民居特色:冰屋建在开阔向阳之处,最独特的是由一块块雪块堆砌而成的圆顶,无任何支撑结构,却坚固可靠。冰屋有保暖防寒的作用。
3. 土耳其洞穴房屋
地理环境特征:山峦起伏,沟壑,石柱林立。
民居特色::利用天然柱石建室造屋。
4. 叙利亚泥屋
地理环境特征:夏季炎热,冬季多雨,春秋多风沙。
民居特色:主体由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墙体较厚,可减少夏季室外高温对室内的影响, 春秋可抵御风沙,冬季防雨。
5. 北京的四合院
不仅反映着我国传统的宗法制度,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
6. 南方四合院
桃花源古镇四合院,规划南方罕见的四合院式建筑,传统式样融合湖湘文化,为湖南带来四合院居住文化。
经典四合院建筑,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廊栏曲折,有露有藏。
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的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之弊。
7. 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
“弄”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常见考点<
考点一 地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图为“天津发源地——三岔河口地区的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照片反映的是( )
A.乡村景观 B.城市景观 C.工业用地景观 D.渔业生产景观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
① 海鲜 ② 牛羊肉 ③ 山货 ④ 腌腊制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
A. 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 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 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 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答案】 1.B 2.D 3.B
【解析】
1. 该照片中高楼大厦林立,有桥梁和水面,所以反映的是典型城市景观,B正确。故选B。
2 . 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
3. 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考点二 特色居民建筑: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 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 .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 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 .节省建筑材料 D. 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2. 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 .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 高温多雨的气候
C .降雨强度大 D. 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答案】 1.D 2.B 3.A
【解析】
1. 骑楼主要分布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 二楼向街心延伸,有利于行人避雨和遮阳,所以答案为D。多雨地区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屋顶为斜顶,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的作用并不是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也不是为了节省材料,所以不能选。
2. 岭南地区处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骑楼的特点有利于人们避雨,所以答案为B。岭南地区地形主要山地地形,降水强度大易导致洪涝灾害,在建筑上应体现为排水功能,而这主要为避雨功能,我国台风多发地区主要为浙江、福建、台湾等沿海地区,所以A、C、D不能选。
3. 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
考点三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 ( )
A. 市区中心 B. 市区边缘 C. 河流两岸 D. 郊区
2.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
A. 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 城市发展历史短暂
C. 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 城市规划不合理
3. 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 )
A. 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
B. 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
C. 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
D. 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需围墙
【答案】 1.A 2.B 3.B
【解析】
1. 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
2. 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3. 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西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时间差异
>知识梳理<
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知识概览:
含义
地区差异
城
镇
化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标志
中国城镇化
动力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一 城镇化:
1. 城镇化的含义: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 城镇化的表现: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
(2)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础之发生显著变化。
3. 城镇化动力机制:
(1)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
① 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 反之就越低;
② 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
③ 经济繁荣的城镇, 服务业相对发达。
知识点二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重点看)
1.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1) 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高度集中, 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 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城镇绿化率高 ; 重视保护城镇历史文化。
(2) 有些大城市过度扩张,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2.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低, 推进速度快;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 。部分国家表现出“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3 我国的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
(1)特点: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2)原因 :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意义 :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 ; 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 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知识点三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记)
1. 影响:
(1)有利影响 : 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 , 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2)不利影响 : 环境污染、交通阻塞, 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2. 解决措施 : 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 , 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学法指导 :
1. 城镇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
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
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
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
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
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产生的问题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繁;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3)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易错辨析:
1. 城镇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数量多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城镇人口比重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的指标。城镇人口比重并不是一个绝对数值,而是一个相对数值。计算的公式是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数量/总人口数量×100%。在分析和判断问题时经常误认为城镇人口数量也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
2. 城镇化的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一定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依据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速度快,水平不一定高,速度慢,水平不一定低,如发达国家目前城镇化速度慢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但其城镇化平均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3. 逆城市化是城镇化的倒退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逆城市化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它不是城镇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镇化推进的一个新阶段。
4.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城市发展速度不合理、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合理发展城市,有效管理城市,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知识链接:
1.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一种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食物等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二氧化碳、甲烷与废水排放的城市。
2.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极为方便地接触自然。
3.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中各行各业,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
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缓解“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4. 城市的“五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
(1)浑浊岛——城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区气温比郊区高。
(3)千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5)雨岛——城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常见考点<
考点一 世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下图为我国石家庄市建成区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推动石家庄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的根本动力是( )
A 城市人口众多 B. 社会经济发展 C. 城市用地增多 D. 城市建筑剧增
2. 推断石家庄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 商业用地 B. 工矿仓储用地 C . 居住用地 D. 交通运输用地
读下面1990----201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江西(城镇人口比重)
安徽(城镇人口比重)
1990年
20.40 %
17.84 %
2000年
27.67 %
27.81 %
2010年
44.06 %
43.01 %
3. 与安徽省相比,1990—2010年江西省的( )
A. 城镇化水平一直较高,城镇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 .城镇化速度一直较快,城镇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 .城镇化水平一直较低,城镇化速度一直较慢
D .前10年城镇化速度较慢,后10年城镇化速度较快
【答案】 1. B 2. C 3.D
【解析】
1. 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是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 在城市最主要的三大功能区中,居住用地占地面积最大。
3 从表中数据可知,与安徽省相比,江西省前10年城镇化速度较慢,后10年城镇化速度较快。
考点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
读右面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尽管世界各国的城镇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他们都处于城镇化进程的某一阶段。下列关于国家与其所处的城镇化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 英国——a阶段 B. 朝鲜——c阶段 C. 中国——b阶段 D. 印度——c阶段
2. 下列属于图中b阶段反映的城镇化现象的是( )
A. 市区出现交通阻塞、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B. 城镇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C.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 处于城镇化高级阶段
读下面城市发展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过程的是( )
A. 甲 B.乙 C. 丙 D.丁
【答案】 1. C 2. A 3.A
【解析】
1. 图中a、b、c三个阶段分别代表城镇化进程中的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不同性质国家城镇化水平不同,英国作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已经进入后期阶段;朝鲜、中国、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不高,处于中期阶段。
2. b阶段是城镇化中期加速阶段,由于城镇化速度过快,可能出现市区交通阻塞、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3. 城市发展一般过程从城市化发展城市规模增加---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生态城市,所以符合规律的是甲图,选择A项。
考点三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特点及其差异:
读“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由图可知乙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其原因是( )
A. 经济发展水平高 B. 机械化水平高 C. 社会福利制度好 D. 历史悠久
2.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世界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
B. 目前,甲国属于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国家
C 乙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是人口较少
C. 丙国的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3. 下列现象与甲国的城市化进程特点不相符的是( )
A. 城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B.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 . 许多大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呈减少趋势 D. 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答案】 1. A 2. B 3.C
【解析】
1.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乙国(美国)是发达国家,其城镇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高。
2. 甲国是中国,目前城镇化速度较快。
3. 我国城镇化处于加速城镇化阶段,城镇中心区的人口并未减少。
考点四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
读下面我国甲、乙两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两城市发展进入( )
A. 城镇化阶段 B. 郊区城镇化阶段 C. 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 甲城市发展水平比乙城市( )
A. 高 B. 低 C. 相同 D.不确定
3 导致两城市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
B. 城市中心区危旧房改造与郊区新住宅建设的加快
C. 城市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
D. 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答案】 1. B 2. A 3.D
【解析】
1 根据图示可知,两城市中心区人口都在减少,而近郊区人口增加迅速,可推断此时两城-市进入郊区城镇化阶段。
2. 比较甲、乙两城市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甲城市中心区和远郊区人口都在减少,近郊区人口虽然增加,但整体甲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但乙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增加幅度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表明甲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慢,而乙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快。
3. 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但近年来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根本原因。
考点五 常见的城镇化问题及其整治措施:
由于郊区城镇化产生了交通的“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傍晚则反之。为此,交通部门设置了潮汐车道,在早晚高峰时,相应调整部分车道的行驶方向,以分解交通流量。下页图为潮汐车道通行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潮汐车道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道路违章行驶 B. 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C. 加强城镇交通管理 D. 美化城镇道路景观
2. 潮汐车道大多设置在( )
A. 市区中心 B. 商业区附近 C. 机场附近 D. 郊区进城干道
3. 如果图示的“潮汐车道”设置在早高峰,则( )
A. 城市的西侧有大型居住区 B. 城市的东侧有大型居住区
C. 大型工业园区在城市东侧 D. 主城区位于城市西侧
【答案】 1. B 2. D 3.A
【解析】
1. 根据材料中的介绍可知,潮汐车道指根据流量的变化适时对车辆行驶方向进行调整的车道,这样可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道路资源,降低高峰期交通压力,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2. “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傍晚则反之。因此,潮汐车道大多设置在郊区进城干道。
3.“潮汐车道”在早晚高峰时,相应调整部分车道的行驶方向,以分解交通流量,如果图示的”潮汐车道“设置在早高峰,早高峰出现在上班时间,则城市的西侧有大型居住区。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第二章 区域发展-——【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第二章区域发展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教师版docx、第二章区域发展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文件包含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2教师版docx、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2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文件包含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2教师版docx、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2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