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展开这是一份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学生版docx、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师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知识梳理<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知识概览:
知识点一 大气的组成 :
- 组成 : 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2. 各种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 :
(1) 氮气 :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2) 氧气 :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 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 臭氧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5)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作用。
(6) 杂 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知识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重点记)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 对流层 :
(1)范围 :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
(2)特点 :
a . 物质组成 :复杂,空气密度大。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大气中的污染物也多集中在这一层。
b . 高度 :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季节而变化。
就纬度而言,在低纬度地区高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高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高仅8~9千米。就季节而言,任何纬度地区,夏季较厚而冬季较薄,中纬度地区尤其明显。
c. 气温变化: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一般高度每上升1 000米,气温约下降6∘C。
d. 大气运动状况: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e. 天气状况: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f. 与人类关系状况: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 平流层 :
(1)范围 :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0~55千米高度。
(2)特点 :
a. 气温变化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b. 大气运动状况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 天气状况 :水汽和杂质含量稀少,天气现象少见,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d. 与人类关系 :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
3. 高层大气 :
(1)范围 :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平流层以上的大气到3000千米。
(2)特点 :
a. 气温变化 :气温随高度升高先下降后持续上升。
b. 大气运动状况 :对流运动和平流运动
c. 与人类关系 :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学法指导:
霾的形成因素:
一是水平方向静风现象的增多。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并容易积累高浓度污染物。
二是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在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反而更低,导致污染物停留,不能及时扩散出去。
三是悬浮颗粒物的增加。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污染物排放和城市悬浮颗粒物大量增加。
易错辨析:
- 氧气和臭氧都是氧原子组成的,功能相同。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氧气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21%,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等过程。臭氧属于微量气体,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 杂质的存在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 地球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上升)。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地球大气分三层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各层温度变化不同。总体呈现倒向左侧的“M”形。
>常见考点<
考点一 判断大气的组成:
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25千米以下),完成下列小题。
气体成分 | 体积分数% | 质量分数% |
氮气( N₂ ) | 78 | 75.52 |
氧气( O₂ ) | 21 | 23.14 |
氩(Ar) | 0.93 | 1.28 |
二氧化碳(CO₂) | 0.03( 变动 ) | 0.04 |
1.干洁空气中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是( )
A.氮 B. 氧 C. 氩 D. 二氧化碳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氮 B. 氧 C. 氩 D. 二氧化碳
3.低层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主要还有( )
A.臭氧( O₃) B. 氨气( NH₃) C. 甲烷(CH4 ) D. 水汽和杂质
【答案】1.B 2.D 3.D
【解析】
- 干洁空气中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是氧。
-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二氧化碳。
- 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考点二 判断大气的垂直分层: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A层
B. B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C. A层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 C层的大气密度比A层大
3. 下列有关A、B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飞机在A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 飞机在B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
C. 在A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的现象
D. 在B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答案】1.B 2.A 3.C
【解析】
1 .根据地球大气垂直分层的基本规律:对流层随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平流层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高层大气随高度升高,气温先降低后升高;且地表温度约15℃,对流层顶气温约-50℃等特征可判断,②正确。
2 .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A层,为对流层。
3 .在A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下降的现象。
3.2 大气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一)过程 :
1. 反射 :
(1)作用 : 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回宇宙空间
(2)特点:无选择性
(3)能反射的物质:云层和较大颗粒(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2. 散射 :
(1)作用 : 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
(2)特点: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
(3)能散射的物质:空气分子或微小颗粒
3. 吸收 :
(1)作用 : 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其投射到地面的能量
(2)特点:有选择性
(3)能散射的物质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线
(二)影响 :
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2.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度向两级递减。
知识点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重点记)
1 . 大气热量的两个来源 :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2)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地面
2 . 大气受热过程 :
(1)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2)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CO₂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3 .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起保温作用。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
4 . 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降低白天最高气温,提高夜间最低气温,减小气温日较差,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学法指导:
-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三种削弱方式的区别 :
(1)反射是大气把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
(2)吸收是部分大气组成物质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散射是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分散开。反射无选择性,吸收和散射具有选择性。
2. 图示中区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方法:
看箭头的来源与去向。
(1)看来源:来自大气层外的是太阳辐射;来自地面的是地面辐射。
(2)看去向:自地面指向大气的是地面辐射,由大气指向宇宙空间的是大气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的是大气逆辐射。
易错辨析:
- 太阳温度高于地面温度,因而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物体的温度越高,能量主要集中部分的波长越短。因而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均属于长波辐射。
- 正午12时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气温最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午12时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最强,但近地面空气的直接热源、不是太阳辐射而是地面长波辐射,需、要等地面温度升高通过长波辐射加热近地面空气,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值的时间要滞后约2小时,故约14时气温达到日内最高。
- 大气逆辐射只在夜间出现。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夜晚还要强烈,最强时为日地面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14时)左右。
-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气温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充足。但海拔高,气温远低于同纬度的平原和盆地。
>常见考点<
考点一 判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 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2. 低层大气的组成物质中( )
A.氮气和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 二氧化碳只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水汽和固体杂质可成云致雨 D. 氧气和氮气供植物呼吸作用
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较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
D. 大气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能量较强的可见光部分
【答案】1.D 2.C 3.D
【解析】
1. A.目前臭氧没有增多,故不符合题意;
B.目前氧气没有增多,故不符合题意;
C.目前水汽没有增多,故不符合题意;
D.气候变暖主要是碳排放过多造成的.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所以目前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了,故正确.故选:D.
2. A、氮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臭氧吸收紫外线,称为生命的保护伞,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温度的重要气体,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C、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物质,故正确.
D、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呼吸)的必需物质,氮气不能供植物呼吸作用,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3. 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A正确;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B正确;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C正确;D错误。
考点二 判断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 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 减弱① B. 增强②
C. 减弱③ D. 增强④
2 .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主要来源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下列情况中夜晚气温最低的是( )
A. 昼夜皆晴 B. 昼夜皆阴
C. 昼晴夜阴 D. 昼阴夜晴
【答案】1.D 2.B 3.D
【解析】
- 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尘埃颗粒的浓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图中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影响,A错。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消弱,B错。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D对。
- 结合前面分析,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主要来源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应序号是②,B对。A、C、D错。
- 昼夜皆晴,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但不是最低,A错。昼夜皆阴,白天气温不太高,夜晚不太低,B错。昼晴夜阴,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高,C错。昼阴夜晴,白天气温不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弱,气温最低,D对。
3.3 大气热力环流
>知识梳理<
大气热力环流:
知识点一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 . 大气运动: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
2 . 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① 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
② 大气垂直运动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③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
知识点二 常见的的大气热力环流 :(重点记)
- 海陆风:
(1)形成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影响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 山谷风:
(1)形成: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2)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底,使山谷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 城市热岛环流:
(1)形成 :城市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2)影响 :一般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学法指导 :
- 图示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不同大气热力环流成因分析的“突破口”:
(1)山谷风——同高度的山坡与山谷上空的温度差异(山坡的热力变化)。
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城市热岛环流——城市中心区排放的废热多(“城市热岛”的形成)。
-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
(1)城市中的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及空调等排放大量热量。
(2)城市中的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发收强。
(3)城市中的水面、绿地少。
(4)城市建筑物密集,热量不易散失。
易错辨析:
- 在大气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也高。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 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大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水平方向上大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垂直方向上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高低无关。
- 自然界中大气热力环流的近地面风向在一日内都会发生变化。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山谷风和海陆风存在日变化,白天是谷风和海风,夜晚是山风和陆风。城市热岛环流因为一日内气温总是城市中心高于郊区,因而近地面的风总是由郊区吹向城市。
>常见考点<
考点一 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风向的相关判断 :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右图示意北半球m、n两地冷热不均引起的高空等压面状况。读图,完成(1)—(3)题。
- 图中a、b、m、n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 a>b>n>m B. b>a>m>n C. n>m>a>b D. m>n>b>a
2. 图中a、b、m、n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 a处 B. b处 C. n处 D. m处
3. 下列关于图中气流运动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空a、b两处间盛行东北风 B. m处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C. m、n两地之间可能盛行东南风 D. n处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 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所以在高空,气压b>a。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在近地面,m >n。故图中a、b、m、n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m>n>b>a。
- 在近地面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高,所以图中气压m>n,气温n>m。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近地面气温大于高空。因此,图中a、b、m、n四处气温最高的是n处。
3. 结合前面分析,高空气压b>a,风由b吹向a,a、b两处间不会盛行东北风,A项错误。m 处气压高,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B项错误。m、n两地之间风由m吹向n,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可能盛行东南风,C项正确。n处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D项错误。
考点二 高压低压和等压线凹凸的判读 :
如图为某地热力环流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完成下列小题。
- ①~④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①②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下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
(1)—(2)题。
2. 图中各地的气压值排序为( )
A. 甲>乙>丁>丙 B. 乙>甲>丙>丁 C. 丙>丁>甲>乙 D. 丁>丙>乙>甲
3. 图中甲、乙两地的状况是( )
A. 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B. 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C. 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D. 乙地湿度小于甲地
【答案】1 .C
【解析】
- 读图可知,根据等压面“高高低低”的分布原则,③④处在同一海拔面上,④等压面向上凸,气压高;③处等压面向下弯曲,气压低,故气压④>③.③对应的地面①形成高压,④对应的地面②形成低压,即近地面同高度①处气压高于②处;在垂直方向上海拔高气压低,图中①>③,②>④;各点气压高低状况①点气压最高;③点气压最低。故正确排序是①②④③。 故选:C。
【答案】2. A 3. B
【解析】
- 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从曲线形态看,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故图中各地的气压值排序为甲>乙>丁>丙。
- 图中甲、乙两地的状况,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甲地气压高,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乙地气压低,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降水多,湿度大于甲地。
考点三 大气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与相关判读: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从而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
城市风。读下面城市风示意图,完成(1)—(2)题。
- 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
- 气温高,气压低 B. 气温高,气压高
C . 气温低,气压低 D. 气温低,气压高
- 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化工厂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的布局位置是( )
- 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3.图示( )
A.时间为白天 B.山谷气温较高 C.山谷易降水 D.山坡气压较高
【答案】1 .A 2.C
【解析】
- 城市废热多,城市的建筑物和硬化路面在白天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且很
快地升温。因此,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热岛”,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即城市近地
面比郊区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
- 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化工厂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热力环流范围
之外,即在丙处布局。
【答案】3 .A
【解析】
- 图中显示谷底为下沉气流,反映此时为白天,山坡升温快,为热源,气压低,气流上升,山谷气温较低,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不易降水。据此分析选A。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第三章 区域合作-——【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文件包含第三章区域合作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教师版docx、第三章区域合作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期末复习】高二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文件包含第三章大气的运动期末复习高二地理上学期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教师版docx、第三章大气的运动期末复习高二地理上学期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文件包含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2教师版docx、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期末复习高一地理单元知识点梳理+训练学案湘教版2019必修2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