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名师精品课件(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4 *灯笼/吴伯萧图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4 *灯笼/吴伯萧图片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祖父夜行,慈母之爱,乡俗还愿,元宵看灯,族姊远嫁,献帝伴灯,甘做马前卒,朱红描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目标 1.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 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 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4. 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预习检查 1.知作家及作品 (1)简介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在山东当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就是其中之一;1930年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
(2)吴伯箫品集知多少?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
2.读准下列蓝色字的音
争讼( )斡旋( )静穆( )熙熙然( ) 怅惘( )锵然( )褪色( )暖融融( )
3.词语积累: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导思1.文章开头怎样引出写作对象?
导思2:作者回忆了哪些与灯笼相关的情节?
导思3. 本文以何为线索来组织行文的?
导思4.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关键词:
一、知文章内容(写什么)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的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仿照示例,尽量用四字短语,概括“我”记忆中和灯笼都结的缘。
(2)用自己的话概括“我”记忆中和灯笼都结的缘的相关内容。 ①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②第5段:上下灯学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③第6段:村头挂红灯,并配以松柏枝叶,给孤行客以安慰。 ④第7段:太平丰年元宵节看灯,灯笼入梦乡。 ⑤(第8段):族姊远嫁,曾有过华贵,如今已是破落户,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⑥第9段:用朱红在纱灯描字; ⑦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到汉献帝伴灯笼; ⑧第11段:联想起“挑灯看剑的名将”,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3)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这篇散文回忆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往事和生活景象。 或:这篇散文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二、知文章主旨(为什么写) 感知文章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往事和生活景象,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与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三、知文章谋篇布局(怎么写) 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2~11):说“灯笼”,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往事和生活景象。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卒章显志。
四、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文中能总括全文的是哪一句话?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文章第①段先说小孩喜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所述甚远,与“灯笼”无关,是否跑题了?为什么?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没有跑题 这些内容看似与“灯笼”无关,实为伏笔,为后文“灯笼”做铺垫。其中的“爱光明” “喜欢火” “喜欢亮光”这几个短语,表明小孩以及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而作者喜欢灯笼是源于对光明的追求。 作用: ①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3. 第二段不仅写了和灯笼的缘分,在开头还写了这样的一句话“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和太阳比,作者为何要更爱月华,爱繁星,爱灯笼呢? 因为月华、繁星、灯笼打破黑暗,带来光明。当时的中国是黑暗的,作者乃至全国人民都渴望光明。 4.“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中的“挤”用得妙在何处? “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有关灯笼的记忆之多。 5.“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过渡作用。这句慈母经常吩咐“我”的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这句话单独成段,强调了它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6.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句中的“熙熙然”是什么意思?“静穆”“思慕”各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熙熙然”是快乐满足的样子,这里知祖父对我的疼爱关怀令我快乐满足。“静穆”在这里的点明了氛围,“思慕”点明了情感活动。这句话表达了我对祖父的怀念,对其乐融融家庭氛围的怀念。 四、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课文第11段?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妄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感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第11段叙述李愬、蒙恬等几位历史上“塞外点兵”“挑灯看剑”的将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赞扬他们的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在他们的激励下,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3. 结尾一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结尾一段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境界。如果舍去最后一段,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志,那么情感表达过于隐晦,文章主旨趋于含混。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5.“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 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6.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中有怎样的变化? 有两种感情基调:深情,激情。对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出激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出最高亢、最激越的感情。 7.本文以什么线索来组织文章的? ①“灯笼”是明线。本文依据标题“灯笼”聚合各种材料,所有细小事件无不与“灯笼”相关。 ②情感是暗线。作者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谋篇布局。每一次叙述都联结着情感的表达。作者对既往亲情的怀念和对眼前国运时事的感触才是文章的真正重点。
概括文章主题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五、美读课文,深入探究问题 1.课文是怎样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课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无论是从叙到议,还是从议到叙,都是自然融洽地过渡转换。
2.好的散文总爱写微小之事,抒细微之情,同时一定是小中见大、由小写大的。本文是如何体现小中见大的写法的? 本文抒情的切入点小,由小到大,由优雅含蓄到雄放壮烈。 首先,作者选取的材料事件小、场面小、人物小。例如课文中的“灯笼”,可以说是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事物。所写的人物——祖父、母亲也是一些微末之人,其人其事都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但只有作者才会带着珍惜的心情细心发掘出来。 其次,记述的事件不仅体量小,还细碎,如“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村边社戏台下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等,都是细碎之事,但它们又都像珍奇的珍珠,闪着灵光,令人目不暇接。 另外,作者表达情的感细微。需要静静地品味、回味,才能从细小的事物中体会出一些温暖的爱、由衷的喜、不可遏制的神往等。 总的来说,本文的小中见大,体现为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
3.课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的? “形散”体现在材料琐碎。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不是讲故事的记叙文。全文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只有许多零散的叙事,所述之事多而杂,细数下来应有几十件,时间纵跨千年,地域横跨万里。 “神聚”体现在材料虽琐碎但主题集中。首先,诸多的看似相关又不相关的琐碎之事,依据标题“灯笼”聚合在一起,所有的细小事件无不与“灯笼”相关,不相关者一件不写。其次,全文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布局谋篇。每一处叙述都联结着情感的表达,有些是直接点明情感的,有些是间接表达情感的。 总而言之,本文材料琐碎但主题集中。“灯笼”是课文的话题,拢起各种材料;情感是课文的暗藏线索,它既串联起各种材料,又是课文的灵魂所在、主旨所在。
4.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一是简洁。多是短句,很少有长句。如“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等,都包含了许多三四字的短句。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二是书面语化,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如“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等, 三是多引古语。显现出作家读书多,积累丰厚,写作时信手拈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23 *马说/韩愈图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石壕吏/杜甫背景图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石壕村,吏夜捉人,有吏夜捉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北冥有鱼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无为而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