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名师精品课件(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
初中语文第三单元10 小石潭记/柳宗元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三单元10 小石潭记/柳宗元授课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以为乐,代词指水声,把作为,同“而”表承接,水中高地,不平的岩石,长短不一,随风飘拂,表示约数,在空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目标 1.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 3. 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第一课时
预习检查 1.知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2.知柳宗元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本文出处 : 本文出自《柳河东集》。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4.知文体特征 本文一篇“记”。属于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是指以记叙类文学体裁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 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5.读准蓝色字的音 篁竹( )为坻( )为屿( )为嵁( ) 清冽( )翠蔓( )寂寥( )差互( ) 卷石底( ) 佁然 ( ) 俶尔( )参差( ) 披拂( )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 )( )
一、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 从小丘 / 西行百二十步,隔 / 篁竹,闻 / 水声,如 / 鸣佩环,心乐之。伐竹 / 取道,下 / 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 /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 / 翠蔓,蒙络 / 摇缀,参差 / 披拂。潭中鱼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 披拂。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二、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潭中鱼可 百 许头,皆若空游无 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 斗折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捷,好象在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壮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 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彻骨,凄凉而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三、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文言知识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人的心情)凄凉。寒,使(人的骨头)寒冷。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日光下澈(“澈”后面省略宾语“潭水”) ②坐潭上(“坐”后面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
动词作名词,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第二课时 一、知文章内容(写什么)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通读全文,仿照示例,厘清游记的线索,用四字短语概括。
(2)通过梳理课文的游记线索,你发现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以作者游览小石潭的行踪为线索。 (3)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发现、游览的小石潭的全过程, 描绘了小石潭的全貌及潭中景色,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
二、知文章的谋篇布局(怎么写) 请你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总写小石潭方位和概貌 第二部分:(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中水源的源头和岸势。 第三部分:(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补充交待与自己同游小石潭的人。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研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行、隔、闻、伐、取、见 (2)第1段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 景物:水、石、树等。 特点:水清、石奇、树美。
(3)第1段写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即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欣赏一部山水风景片。 (4)第1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不能。因为“伐竹取道”与“隔簧竹”中“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 (5)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的特点有何作用? ①表明作者被悦的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 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2.研读第二段 (1)第二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他们的特点? 第二段写了潭水与潭中的鱼,表现了潭水清澈透明和鱼活泼可爱的特点。 (2)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潭水的清冽? 分别从游鱼、阳光、鱼的影子三个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冽。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两句有何妙处?采用什么方法写水? ①。明写(实写)鱼,暗写(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写鱼在水中嬉戏的活动衬托了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写法:以实衬虚(侧面描写)写法 考考你1:请结合第一、二段有关语句分析,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考考你2:赏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这一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展现出游鱼的情趣;也从侧面(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3.研读第三段 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妙处?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蜓,岸势的参差不齐的特点来写。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妙处: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考考你:赏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小溪溪身的曲折、蜿蜓,岸势的参差不齐的特征。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4.研读第四段 1.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氛围:凄清冷寂。 心情:孤凄悲凉。 原因: 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谪而内心愤懑; ②被贬之地荒远。 ③小石潭环境凄清环境的触发。 2.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示例一:小石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美丽幽静。如果我坐在潭边,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看到潭中游鱼怪石、潭边青树翠竹,一定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幽深之美,并深深地沉醉其中。
示例二:小石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假如我也能坐在小石潭边,一定会感到空气的清新、周围环境的宁静,鱼儿在快乐地游动,我会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享受这美好的时刻。 四、美读课文,深入探究问题 1.结合全文,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 主要写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竹树环合、环境凄清的特点。 2.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后遭遇坎坷,抱负无从施展,前途迷茫相似;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似。
3.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由“乐”到“凄”的情感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 示例: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美丽的小石潭,欣赏着美丽的鱼儿,作者感到快乐,暂时忘掉了烦恼失意。这是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感情。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静又使他感到忧伤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他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枪幽邃”的情感。 4.文章开头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 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心相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五、概括文章主题(为什么写 )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发现、游览的小石潭的全过程, 描绘了小石潭的全貌及潭中景色,渲染了冷寂落寞、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孤凄、悲凉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抑郁。
六、本文写得好在哪里? 小石潭本是永州一无名小潭,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合全文说说柳宗元描写山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①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②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写小潭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的形状,用“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几个短语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来,令读者能够想见其奇特的状况。最精彩的是写潭中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③情景交融,景中传情。文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拓展延伸: 1.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 [链接材料] 仆①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②复不乐。何者?警如囚拘圆土③一遇和景④,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已:过一会儿。③警如囚拘圆土:好
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④和景:温暖的日光。 示例:①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 ②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3与郦道元的《三峡》比较,说说两文在写景上的异同。 同:两篇都是描写山水胜景的著名散文。 异:郦道元的《三峡》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于景中。 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发展。明代文学家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也可以阅读后世的游记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姚鼐《登泰山记》等,体会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
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到柳宗元才真正确立,而“永州八记”又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最杰出的代表。借石之瑰伟,以吐胸中之气”是明人茅坤对柳宗元山水文的评价。柳宗元之前的人在写一些山水游记类的散文时多用比较有张力的粗重线条来勾画山水的景象,但是在描写上还不够细腻,不能把山川之间的区别描写得更细致。而柳宗元却不同,他在继承前人写法的同时又发展了山水游记类散文,把山水的美丽与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丰富了对山水景色的描写。 后世的游记作品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 如《满井游记》多用白描,作者写景,不堆砌辞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手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形象却鲜明如画。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23 *马说/韩愈图片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石壕吏/杜甫背景图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作者,石壕村,吏夜捉人,有吏夜捉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卖炭翁/白居易课文配套ppt课件,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