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教师版)-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1841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教师版)-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184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教师版)-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1841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课程标准 | 素养目标 | 任务设定 |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
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 1.环境问题的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3.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 4.环境问题的危害。 |
知识点01 环境问题的产生
1. 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1)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机制
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________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人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________来维持稳定。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________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 人类系统运行产生的________排入自然环境。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超过其________能力,损害其________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环境问题。
对比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答案】1.
系统类型 | 物质和能量来源 | 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 | 生物多样性 | 系统的稳定状态 |
自然系统 | 太阳能 | 循环流动 | 丰富 | 通过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 |
人类系统 |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 | 单向流动 | 单一 | 不具有调节能力,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
2.自然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物质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生物多样性也保证了自然系统的弹性,使自然系统能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人类系统的运转完全依赖于自然系统,人类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系统的运转条件和方式。大多数人类生活在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当中,维持人类系统所需的自然资源来自自然环境提供的供给服务,人类系统将无法消纳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由调节服务来降解。当人类索取和排放超出了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能力时,就会干扰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转,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就会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臭氧洞、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2.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因素
(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增加,所需________和________增加;
(2)________: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影响________;区域差异显著。
(3)________:一方面,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________;另一方面,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________和________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80年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在19世纪末,图示①②③④水域中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 (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1980年以来,该流域蓝藻水华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
A.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 B.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
C.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增加 D.全球变暖使区域气温升高
【答案】1.B 2.C
【分析】第1题,材料提到“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西部河流将西部地区出露的磷大量带至②,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②地。第2题,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利于降低氮磷物质浓度,利于减轻水体富营养化,A错误;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可能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但是修建的时间无法确定,B错误; 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增加,水中氮磷物质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C正确;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但升温幅度不大,D错误。
知识点02 环境问题的危害
1.环境问题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关系
自然环境的________功能下降,导致________
自然环境的________功能失常,________与________加剧
自然环境的________功能降低,降低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1)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________和________。
(例如人类排放的大气,大量细颗粒物等,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形成________天气)
(2)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________
(例如,DDT在环境中难降解,并通过________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环境问题制约________发展
环境问题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自然环境的________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例如:许多贫困地区生态破坏发展经济,容易导致自然环境退化退化的环境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________)
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8分)
【答案】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2分);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2分);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2分);客土置换(2分)。
【解析】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要有的放矢,根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材料中已说明我国北方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的原因主要是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对于过量施用化肥,我们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措施;对于灌溉水含盐量高,我们可以采取淡水淋盐的措施,引含盐量低的淡水淋洗或用雨水淋洗,北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份,此季节可掀开棚膜,利用雨水淋洗;另外,对于次生盐渍化过于严重的大棚土壤,也可以采取利用别处低盐、好质地的土壤进行置换大棚盐渍化土壤的措施。
1.环境污染类问题的原因的一般分析思路
(1)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2)同一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下面以我国南北地区的酸雨危害为例进行比较
地区 | 危害 | 形成原因 |
长江以南 | 大 | ①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②多丘陵、盆地地形且风速小,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土壤呈酸性,因而大气中的灰尘也呈酸性,无法中和酸性气体 |
长江以北 | 小 | ①降水少,不利于酸雨的形成;②地形平坦,风力较强,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也呈碱性,可以中和部分酸性气体 |
2.生态破坏类问题的原因的一般分析思路
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现对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做具体分析:
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 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图1.19)。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环境和收入之间的关系)
2.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3.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答案】1.收入水平低的社会群体很少产生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贫穷会加剧环境恶化;
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质量环境的需求,不仅愿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而且不断强化环境保护的意识,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标准,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拐点岀现。
2.不是
3.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唯一与经济水平相关联,也不会自动发生,而是有赖于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政策的严格实施,以及技术进步的支持
课 堂 速 记 |
1.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2.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量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3.环境问题的危害主要有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4.环境问题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全球环境变化。
|
1998年,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页表示意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和地区 | 稀土储量/% | 稀土产量/% | 稀土消费量/% |
中国 | 36 | 97 | 41 |
美国 | 13 | 0 | 13 |
日本 | 资料缺失 | 0 | 26 |
其他地区 | 51 | 3 | 20 |
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稀土资源出现“稀缺性”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1.C 2.B
【分析】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说明我国稀土资源急剧减少,主要原因是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C正确;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和开采量材料没有体现,A、B错;表中只有2009年稀土消费量,无法与其他年份比较,无法判断消费量是上升还是下降,D错。故选C。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加大对稀土资源开发的技术投入,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①正确;稀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应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③正确;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会加速资源枯竭,②错误;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控制稀土的出口量,④错误。故选B。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1980年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在19世纪末,图示①②③④水域中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4.1980年以来,该流域蓝藻水华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 B.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
C.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增加 D.全球变暖使区域气温升高
【答案】3.B 4.C
【分析】3.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提到“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可知西部河流将西部地区出露的磷大量带至②,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最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是②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扩大利于降低氮磷物质浓度,利于减轻水体富营养化,A错误;修建水闸使水体不易排出,可能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但是修建的时间无法确定,根据材料不能判断是不是1980年以来修建,B错误;198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增加,水中氮磷物质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C正确;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但升温幅度不大,D错误。故选C。
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的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下图局域性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索取自然资源过度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太低
③自然环境本身演变太快④人类排放废弃物过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环境污染、清洁生产、文明消费 B.文明消费、环境污染、清洁生产
C.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环境污染 D.环境污染、文明消费、清洁生产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后工业化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新兴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整体上升
②对生活资料与劳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③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要求高,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
④新技术产业集聚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提高产品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5.D 6.A 7.C
【解析】5.根据所学知识,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同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过多,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环境污染加剧,①④正确;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关系不大,②错;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主要是人为因素,自然环境本身演变较慢,③错。故选D。
6.根据所学知识,乡村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环,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a为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为循环经济和文明消费,c为文明消费。循环经济体现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工业清洁生产,b为清洁生产。故选A。
7.后工业化时期,对生活资料与劳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②错。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高,产品多轻薄短小,工业布局趋于分散,④错。新兴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整体上升。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要求较高,环境质量越来越被重视,①③正确。故选C。
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12分)
“我再也想不起你的颜色/你是否真有过那些湖蓝、碧蓝、湛蓝/深蓝、孔雀蓝/”
———于坚《哀滇池》
图1示滇池及周边地区,图2示意昆明人口与滇池水质随时间变化。
图1 昆明人口与滇池水质随时间变化图 图2 滇池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分析造成滇池水质变化的人为原因。(4分)
(2)简述滇池水质变化带来的危害。(8分)
【答案】(1)城市扩大,人口增加,排放的生活污水增多(2分);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污水排放量剧增(2分);围湖造田造成湖泊库容减小,自身净化能力减弱(2分)。任答2点得4分。
(2)危害人体健康;危害水生生物;影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湿地自身净化能力减弱;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任答4点得8分。
[第(1)题,从排污量分析,城市扩大,人口增加,排放的生活污水增多;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污水排放量剧增;从滇池的自身净化能力分析,图中显示,围湖造田造成湖泊库容减小,自身净化能力减弱,易发生污染。第(2)题,从滇池水的用途分析带来的危害,如危害人体健康,危害水生生物,影响工农业产品的质量,湖泊自身净化能力减弱,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
高中地理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精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精品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生版2023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3docx、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教师版2023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3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优秀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优秀练习,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第三册--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第三册--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各题,环境问题的危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