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观沧海”教学设计
课题 | 观沧海 | 课型 | 新授 | 课时 | 1 | 授课者 |
| |||
教材分析 |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乌桓时所作,207年,曹操亲帅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这一壮丽诗篇。诗人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雄伟抱负。 | |||||||||
学情分析 | 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篇古典诗歌,学生感觉很新鲜,这首诗激情豪迈,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
设计理念 |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依据135互动课堂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 |||||||||
教学 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培养语文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 |||||||||
学习 重点 难点 | 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培养语文表达能力。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 诗歌朗读音频 | |||||||||
教学过程设计
| ||||||||||
三个阶段 |
学习内容
| 教师行为 | 期望学生行为 | |||||||
自主学习阶段 | 一、 情景导学、揭示主题 1.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出个谜语,猜一位人物,他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绩,曾煮酒论英雄。 2.请同学们谈谈对曹操的了解与认识。 3. 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二、 自主探究、个体建构 1. 了解写作背景。
2. 播放诗歌朗读音频,学生听字的读音,注意节奏。 3.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4.小组内读。 4.全班同学齐读,注意节奏。请同学谈谈诗中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
| 猜人物导入
引出课题
板书: 观沧海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巡视指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 猜出人物:曹操
谈谈对曹操的认识
听
扫清文字障碍
同学认真听,指出错误。
大胆发言 | |||||||
互动对话阶段
|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什么? 3.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什么?
4.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四、展示交流,评研深化 (一)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二)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1.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
2.重点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巡视指导
适时点拨
教师给予评价,多鼓励学生
教师明确 |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理解诗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 | |||||||
巩固延伸阶段 |
五、巩固拓展,达标训练
1.自由背诵《观沧海》
2.齐背诗歌。
3.抽学生到黑板上默写诗歌,同小组人判,并负责纠正错误。
|
教师组织背诵
抽学生默写 |
当堂会背诵诗歌
会默写 | |||||||
板书设计
| 观沧海 曹操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建功立业 统一全国 | |||||||||
教后反思 |
|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沧海”导入,朗读诗歌,曹之见是海,曹之想超海,曹之志似海,曹之人如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观沧海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观沧海教案设计,共7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