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5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5 三角函数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
2.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例在Rt△ABC中,∠C=90°,AB=5,BC=3,求∠A的各个三角函数值.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把握好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
例1 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5米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12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例子中,能求出折断的树干之间的夹角吗?
学生结合引例讨论,得出结论: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逆过程.
通过上面的例子,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吗?
学生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说明】学生讨论过程中需使其理解三角形中“元素”的内涵,至于“元素”的定义不作深究.
问:上面例子中,若要完整解该直角三角形,还需求出哪些元素?能求出来吗?
学生结合定义讨论目标和方法,得出结论:利用两锐角互余.
【探索新知】
问:上面的例子是给了两条边.那么,如果给出一个角和一条边,能不能求出其他元素呢?
例2如图,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同时发现入侵敌舰C,在炮台A处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40°的方向,在炮台B处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精确到1米).
解:在Rt△ABC中,
∵∠CAB=90°-∠DAC=50°,BCAB=tan∠CAB,
∴BC=AB·tan∠CAB
=2000×tan50°≈2384(米).
∵=cos50°,
∴AC=≈3111(米).
答:敌舰与A、B两炮台的距离分别约为3111米和2384米.
问:AC还可以用哪种方法求?
学生讨论得出各种解法,分析比较,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
问:通过对上面两个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几个学生展示)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问: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1)已知两条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教学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在电线杆离地面8米高的地方向地面拉一条长10米的缆绳,问这条缆绳应固定在距离电线杆底部多远的地方?
2.海船以32.6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A处看灯塔Q在海船的北偏东30°处,半小时后航行到B处,发现此时灯塔Q与海船的距离最短,求灯塔Q到B处的距离.(画出图形后计算,精确到0.1海里)
【答案】1.6米
2.9.4海里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和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给出一定的情景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例题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坡角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巩固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函数,学会解关于坡角和有关角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知识.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讲评上课节课后作业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教师出示例题.
例1 如图,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精确到0.1m).
分析:1.例题中出现许多术语——株距,倾斜角,这些概念学生未接触过,比较生疏,而株距概念又是学生易记错之处,因此教师最好准备教具:用木板钉成一斜坡,再在斜坡上钉几个铁钉,利用这种直观教具更容易说明术语,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2.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上图 (2)).已知:Rt△ABC中,∠C=90°,AC=5.5,∠A=24°,求AB.
3.学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完全可以独立解决例1.教师可请一名同学上黑板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
答: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约是6.0米.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黑板上的解题过程,做到全体学生都掌握.
例2 如图6-30,沿AC方向开山修渠,为了加快施工速度,要从小山的另一边同时施工,从AC上的一点B取∠ABD=140°,BD=52cm,∠D=50°,那么开挖点E离D多远(精确到0.1m),正好能使A、C、E成一条直线?
这是实际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应首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由题目的已知条件,∠D=50°,∠ABD=140°,BD=520米,求DE为多少时,A、C、E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观察图形,不难发现,∠E=90°,这样此题就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了,全班学生应该能独立准确地完成.
解:要使A、C、E在同一直线上,则∠ABD是△BDE的一个外角.
∴∠BED=∠ABD-∠D=90°.
∴DE=BD·cosD=520×0.6428=334.256≈334.3(m).
答:开挖点E离D334.3米,正好能使A、C、E成一直线,
(三)小结与扩展
教师请学生总结:在这类实际应用题中,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把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虽然有一些专业术语,但要明确各术语指的什么元素,要善于发现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感谢您下载使用【班海】教学资源。班海——老师们都在免费用的数学作业精细批改微信小程序!
初中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2章 投影与视图32.1 投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2章 投影与视图32.1 投影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说明,归纳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3 垂径定理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3 垂径定理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提高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 圆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 圆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四个.,探索新知,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